世界上最難的事是遺忘,可是取出手機攝影發狀況能幫你辦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也就是在那個夏天,社交媒體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折期。雖然出現俄羅斯干預選舉廣告事件、 爆出數據隱私醜聞 ,但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的那幾個月中,Facbook 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平台,讓全國網民隨時獲得最新競選消息。而推特分分鐘更新的速度,和今天迅如閃電的新聞周期(news cycle)完美契合,給網友們 討論言論自由 及其在當前政治環境下的意義提供了一個平台。與此同時,一顆冉冉升起的巨星 —— Snapchat 正準備在2017年上市,據報導, Google 已經開出了300億的天價對它進行收購

在2016年的夏天,我們沒有理由不張開雙臂歡迎社交媒體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社交媒體對我們的一大核心認知過程 —— 記憶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製造記憶是從感知開始的:你的大腦會記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感知,比如薄荷味冰淇淋香甜刺鼻的味道,或者溫暖的夏夜里木蘭花的芬芳香味,然後把這些體驗發送到海馬體,由海馬體決定是否以長期記憶的形式把這些體驗儲存起來。熟悉度、重復性、情緒激發(一種強烈的心理活動狀態)都會幫助決定哪些體驗將成為長期記憶而非短期記憶。

神經科學家詹姆斯·L·邁高弗(James L. McGaugh)在他2013年的研究論文 《打造持久記憶:記住重要事件》(Making Lasting Memories: Remembering the Significant) 中就提到,在你的某次體驗當中,加強情緒激發能夠刺激你的杏仁體(大腦中負責情緒、求生本能和記憶的部分)釋放出壓力荷爾蒙。壓力荷爾蒙是在面臨壓力環境或者刺激環境時釋放的化學物質,它能讓這些經歷更有可能成為長期記憶。

雖然邁高弗早在2013年就發布了這項研究報告,但他的研究在今天看來更有現實意義。如今數位技術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這讓我們更難和我們的體驗產生情感聯繫。回頭去看,2016年的夏天是一個重要轉折點,許多科技公司都面臨著一個機遇,讓他們可以增強社交媒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像 VineTumblr 這些平台因為缺乏遠見,最終退到了舞台邊緣,而那些富有前瞻性的公司則成為業界主導。Instagram 這家在2012年被 Faceboook 收購的照片分享平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Snapchat 雖然最早是通過閱後即焚式的信息模式獲得成功,但真正讓它產生巨大影響力的,是推出於2013年的 「Stories」 功能。這項功能讓用戶可以放下顧慮,隨性拍照錄視頻,而這些內容將會在個人帳號上保存24小時,然後才消失。三年後,Instagram 基本上 把這項功能照搬到了自己的平台 。雖然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一開始都對 Instagram 的這一做法嗤之以鼻,但 Instagram Stories 很快便火了起來。推出 Stories 功能後,Instagram 的每月活躍用戶在次年的四月份 從5億飆升至7億 ,在短短八個月的時間里,就做到了年度用戶增長率翻倍。

在此之前,Instagram 的狀態都是靜態的,用戶對自己發的東西精挑細選、小心翼翼。但是 Stories 功能打破了這一現狀,取而代之的是限時24小時的隨性故事,讓其他人可以隨時一瞥你的日常生活,讓這個 app 的基調更加休閒自由。不論是品牌還是消費者都從這項功能中受益,Stories 功能也延續至今,但是它帶來的負面效果也很明顯:現在我們會更加頻繁地更新狀態,哪怕是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也要打破這個瞬間,拿出手機添加一個 story 給我們的粉絲看。

我第一次注意到自己會這麼做是在2016年的跨年夜。當時我正和一幫朋友在洛杉磯參加一個倉庫派對,我們有說有笑,享受著彼此的陪伴,慶祝大家在午夜前聚到一起。跨年倒數快要開始時,我掏出手機準備用 Snap 記錄倒計時。但就在這時,我突然改變了心意: 我不想打破這個美好的時刻。於是我把手機收了起來,可是就在我轉身看向我男朋友的時候,發現他已經掏出了手機,沖著鏡頭大喊:「三!二!一!」 所有的人都開始歡呼,他在也在那一刻吻了我,但我記得那一刻,我感覺和他莫名疏遠。 我很想知道,當時的他是否真的享受那個瞬間。

茱莉亞·索雷斯(Julia Soares)和本傑明·斯托姆(Benjamin Storm)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兩名研究員,他們研究數位技術對記憶產生的影響很多年了。根據他們去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用手機拍照時,我們會和鏡頭捕捉到的那一瞬間割裂,因此儲存的記憶會比不拍照時儲存的記憶更淺。他們的研究 《瞬時遺忘:深入研究拍照損害效應》(Forget in a Flash: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 對三種情況下人們的記憶效果進行比對。這三種情況分別是:單純觀察、用手機相機記錄,用不能保存相片的 app(比如 snapchat)記錄。

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像相機這種可靠的儲存源,會讓你的記憶力變糟 —— 這種現象被稱作 「拍照損害效應」(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但是此前研究者基本把這一現象歸結於 「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即把記憶儲存在外置儲存設備上,而不是通過大腦保存。茱莉亞和她的團隊對這些發現進行深入研究,檢測認知卸載是否是造成拍照後記憶損傷的唯一原因,結果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出現拍照損害效應並不是因為照片能被儲存起來,而是因為使用者對相機說:‘幫我保存好這份信息,我以後要用。’」 茱莉亞在電話上告訴我,「如果他們知道相機並不可靠,這種損害效應就不會出現。」

世界上最難的事是遺忘,但是掏出手機拍照發狀態能幫你辦到

茱莉亞提出了一項新的假設 —— 「注意力斷裂」(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也就是說,使用相機或者帶相機功能的手機,會讓使用者脫離當下瞬間,損害他們的記憶形成,即使在他們放下手機後,這種損害效應依然存在。有意思的是,他們發現人們在使用 Snapchat 時,會比單純使用相機功能時出現的記憶損害程度更嚴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 Snapchat 界面的濾鏡、特效或者添加文字功能會讓使用者更容易分心。

有了這個 新髮現,加上邁高弗已經發現的情緒激發和記憶之間的聯繫,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 Instagram 這種平台添加 Stories 功能,將如何嚴重影響整整一代人活在當下的能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個人記憶形成。我特地聯繫了 Instagram 和 Snapchat 就此研究結果發表評論。Snapchat 拒絕評論,但通過一位發言人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核心產品價值。他們提到這款 app 有許多設計,比如沒有加入點讚功能和評論功能,就是為了幫助用戶更加真實、自由地表達自己,活在當下。截至本文刊發時,Instagram 尚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你脫離了當下,這就是導致斷裂的原因。你基本是用一個螢幕把你自己和你想要記錄的事件隔開了。而且就我們所知,要從這種注意力斷裂中恢復過來,要重新回到 ‘活在當下’ 的狀態中,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茱莉亞解釋說。

然而,雖然 「活在當下」 正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但要真正脫離社交媒體也似乎越來越困難了。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潮流裹挾下,保持更新的壓力使我們無法逃脫社交媒體的包圍。更要命的是,即便我們都理智地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卻仍然免不了要違背自己的意願更新狀態。為了要了解最新的新聞動態,我會頻繁刷推特;如果太久沒有更新狀態,我就一定要去 Instagram Stories 上告訴別人我還活著,我活得很好。這種頻繁生產內容與他人分享的壓力,侵蝕了我的個人時間,我感到嚴重分心,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刻之中。

《Paper》雜誌的社交媒體編輯佩頓·迪克斯(Peyton Dix)對此很有共鳴。 每天下班後她都想把自己切換成斷網狀態 ,但是社交分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令她痛苦不堪。「我一定要把手機調到飛行模式,手上拿著一本書,告訴自己別老他媽看手機。」 她告訴我,「但是說真的,作為一個社交媒體編輯,你根本不可能脫離手機。一旦出了什麼事情,你就被推到了第一線,我們要對任何批評或者負面反饋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迪克斯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她也深知社交媒體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自尊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她第一次做紐約時裝周報導時,她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一邊是要照看她意外受傷的室友,一邊是要在推特上直播時裝秀,組織一次社交媒體行銷。這份工作頻繁打斷她當下要面對的事情。

「我記得當時坐在醫院等候我的室友,一邊對著電腦和手機一邊哭,感覺我快死了。根本顧不過來。」 迪克斯回憶說,「這段經歷簡直令我崩潰,感覺身心都被掏空了。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有下一次了。」

打斷當下瞬間,是因為使用社交媒體而導致出現記憶損害效應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打斷某一瞬間的目的,也可能會決定這段記憶是否會被儲存在大腦中。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在個人意志的作用下,比如為了留念而深思熟慮地拍照能夠加深記憶。雖然當前這項研究還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但茱莉亞表示:「有理由相信你拍照片的目的性越強,遭遇拍照損害效應的可能性就越低。研究證明如果你拍照只是了為了發到 Facebook 上,那麼你對當下事件的印象會比為留念而拍照更淺。

專業攝影師艾倫·里奇茲(Aaron Ricketts)因其在作品中注入的強烈目的性而備受矚目。他致力於捕捉搶眼動態瞬間,他拍攝於2017年10月的那張 Offset 首次向 Cardi B 求婚 的照片就是最好的代表。幹這一行,一張照片可以成就一次拍攝任務,也可以毀掉一次拍攝任務。艾倫強調在捕捉瞬間時,相比於普通的觀察者,他會非常注意當時的情境和最微小的細節,他會因此而進入一個高度敏感的狀態,這讓他能夠更容易記住這些瞬間。

「我不是為拍照而拍照。我每次都會事先做好計劃,在拍照之前,有些東西一定要就位,」 艾倫告訴我,「我只能談我的個人經驗,但是我覺得作為攝影師一定要活在當下,這對我們記憶的方式有很大的影響,不管我們是不是在拍攝。」

事實證明,對攝影精挑細選、處處小心,對艾倫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也有積極的影響。雖然他是靠拍攝謀生,但艾倫從來沒有要在社交媒體上頻繁更新狀態的衝動。相反,他能夠在向世界展現他的生活和享受自己的私人時光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

在我們這個深度數字化的時代,也許艾倫已經找到了通向成功的秘訣:拍照這種東西雖然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一定要有所節制,有目的性。下次你拿起手機拍照時,記得提醒自己:數字記錄只會損害你對這些美好時刻的記憶,而不能讓你的記憶更加清晰。另外,雖然我們無法徹底屏蔽社交媒體,但我們可以選擇哪些時刻應該分享到社交媒體,哪些時刻應該留給自己,因為有些時候,活在當下、體會當下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分享這種事情晚點做也不遲。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