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為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李金子
編輯 / 蘇琦
2019年3月27日17時39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再次目睹一枚火箭的墜落。
由民營火箭公司零壹空間發射的OS-M首型運載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號,在發射後50秒左右,火箭一二級分離後姿態失穩,在肉眼可見的範圍內出現下墜,發射失敗。與火箭一起墜毀的,還有來自民營衛星公司零重力實驗室的靈鵲一號B星。
零壹空間方面表示,關於本次發射失利的消息暫不通過官方對外公開,零壹會重新歸零,砥礪前行。
這是大陸民營火箭公司第二次嘗試發射具有入軌運載能力的火箭,此前,另一家民營火箭公司藍箭太空曾於2018年10月27日嘗試發射國內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同樣發射失敗,火箭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分離正常,三級出現異常。
隨著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政策紅利、資本紅利、技術紅利的多重刺激下,一批像零壹空間一樣的創業公司把目光投向太空,對標 Space X,打造中國版「馬斯克」。而隨著國內民營太空公司向太空發起的挑戰紛紛失利,「中國馬斯克」的故事也需要更多耐心等待。
商業運載火箭的二次失敗
按照發射慣例,火箭升空後10分鐘後方可由官方宣布發射情況,對於「重慶·兩江之星」號來說,這一流程似乎可以省略——發射約50秒後,在人肉眼可見的範圍內,火箭即出現姿態失穩,二三級火箭掉頭墜落。
目前,發射失利的具體原因尚未官宣。
(發射視頻截圖)
有太空領域相關人士告訴燃財經(ID:rancaijing),零壹空間此次的技術方案在幾個關鍵環節都面臨考驗,但沒想到,在一二級火箭分離的第一「坑」上就栽了。「零壹在12km 處進行了一二級火箭分離,12km處於最大風帶,在這個高度分離本就犯了大忌。」
有投資人可能,本次發射失利,不算前期研發成本,箭體本身+發射服務造成的直接損失大概在6000萬人民幣左右。而據本次發射唯一載荷提供方、零重力實驗室總經理張北介紹,此次搭載「重慶·兩江之星」號的「靈鵲一號B星」成本在百萬級,發射失利或許導致零重力實驗室的衛星組網計劃延期1-2個月。好在,經濟方面的損失由保險公司共同承擔。
(「靈鵲一號B星」同系列的「靈鵲一號A星」)
「本次發射並非毫無意義,零壹空間跑通了前期火箭設計生產、供應體系以及後期發射服務的全流程。」張北稱。
作為零壹空間A輪的投資人,李貝(化名)被邀請去發射場觀看此次發射,親眼見證了火箭隕落的一幕,「好在發射業務只是零壹四大業務的一部分,M系列又只是發射業務的一部分,對主體經營影響沒那麼大。」
此次發射的「重慶·兩江之星」號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是零壹空間OS-M系列運載火箭的首型產品。火箭全長19m,起飛重量20t,是零壹空間第一枚具有入軌運載能力的火箭。
此前,零壹空間曾成功發射兩枚OS-X系列探空(指不進入繞地軌道)火箭。
零壹空間方面此前曾向燃財經(ID:rancaijing)介紹,OS-X 系列火箭主要用於先進空天技術的驗證飛行試驗,滿足客戶的亞軌道試驗需求,為運載火箭的發射提供技術驗證;而OS-M火箭則為採用固體燃料的廉價小型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500公斤以下的小型衛星。
據界面新聞報導:OS-X系列火箭首飛成功後,零壹空間CEO舒暢曾表示,該系列火箭訂單已排至2019年,OS-M系列火箭訂單則排至2020年;到2020年,零壹空間預計將做到年產20發以上OS-X系列火箭和30發以上OS-M系列火箭的能力。
但現在看來,成功將第一枚具有入軌運載能力的火箭送上天,才是零壹的當務之急。
商業火箭的生意經
所有關注民營太空的人都在等待著,誰將第一個把具有入軌能力的運載火箭成功打入太空。
去年幾家創業公司都瞄準了「首枚民營商業火箭」,紛紛搶發探空火箭。今年,頭部火箭創業公司也暗自較勁,爭奪「首枚民營入軌火箭」的頭銜。
究其原因,與火箭這門生意的商業邏輯有關。
作為目前連接人類和太空的唯一運載工具,火箭這門生意的商業邏輯是:研發具有運載能力的入軌火箭,通過把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收取一定的運輸費用。對於火箭而言,進入軌道之後才有運載能力,火箭這門生意才能形成商業閉環。
因此,研發具有運載能力的中大型火箭、把微小衛星運入近地軌道,是包括藍箭太空、星際榮耀、零壹在內的民營公司的共同目標。
繼藍箭、零壹之後,星際榮耀把發射首枚入軌運載火箭的時間定在今年四月底到五月初,一旦發生成功,星際榮耀就將成為中國商業太空史上被銘記的那家公司。
此前,星際榮耀與零壹空間曾分別成功發射2枚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
(星際榮耀「雙曲線1Z」亞軌道固體火箭發射現場)
所謂亞軌道,是指在距地球35到300公里高空進行飛行,超過這個高度才是軌道飛行,而國際空間站的運行軌道在400公里左右,在亞軌道飛行時仍受地球引力的牽引。
成都海成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劉餘魏介紹,亞軌道探空火箭主要用於先進空天技術的驗證飛行試驗,滿足客戶在大氣物理試驗、旅行、農業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在他看來,亞軌道試驗這一細分市場,是比入軌運載火箭更現實的一片藍海。其投資的吉林進取空間,正是瞄準這項業務。
「馬斯克們」的中國式困境
把火箭送入軌道,到底有多難?
有業內人士告訴燃財經(ID:rancaijing),探空火箭和入軌火箭的區別,就像幼兒園和大學。「亞軌道意味著不用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不用打造得那麼結實,成本相對較低。」國際問題時事評論員、軍事專家董健告訴燃財經。
兩者的差距從體型上也可見一斑。與跟起飛重量高達500噸左右的多級獵鷹9號相比,總重不超過10噸的單級亞軌道火箭們像個「小朋友」。
開拓太空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膽的創業。雖然 Space X 在成立之初也經歷過幾次失敗的發射,但在中國,這項生意面臨著更多的現實問題。
在劉餘魏看來,與 Space X 相比,中國馬斯克們在創業動機、資本支持、技術背景方面都不占優勢。
Space X 最初並不是為了做運載火箭,馬斯克的終極構想是構建天基互聯網,後來演變成了著名的星鏈計劃,共計發射12000顆通訊衛星,提供可達1GB/s的上網速度。在星鏈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馬斯克發現最大的成本在於火箭運輸,由此倒推了 Space X 如今的主營業務,劉餘魏介紹道。
「但在中國,還沒有人敢提出要構建天基互聯網,現有的衛星公司做的大部分是遙感衛星。」
資本方面,業內一個共識是,商業太空是一個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活動,即便是埃隆·馬斯克,在最初也經歷了三次發射失敗,一度瀕臨破產。但「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支持夢想」,跟美國不同,中國VC大部分是短線投資,「錢投進去了,馬上就追問回報。」
業內有傳聞,國內某基金合夥人曾宣稱:不管用什麼方法發射,誰先打上去我投誰。劉餘魏認為,零壹和藍箭此前趕著發射,不排除是為了服務於融資,做出妥協。「現階段,各家火箭公司都沒有形成初始服務能力,誰家先入軌成功,誰就確認頭部位置。」
至於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中國的馬斯克們也不具備Space X 起步時的優勢。
Space X的成功與埃隆·馬斯克搜羅了大量足夠優秀的人才密不可分。馬斯克不僅挖到了曾在麥道飛機公司主持「大力神」火箭的工程師Chris Thompson、美國最大的引擎製造商 TRW 的液體推進器專家Tom Muller、波音公司發射總工程師Tim Buzza,還有大量來自美國太空界的工程師。
2008年之前,Space X 的獵鷹一號連續三次發射失敗,馬斯克賣掉了房子、飛機、跑車之後,Space X 依然瀕臨破產,最後是 NASA主動拋出橄欖枝——一個16億美元的大訂單。
NASA不僅將發射任務委派給 Space X,還將人才、技術等向 Space X 進行轉移,免於其重復進行先期的技術研發,Space X 這才打破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壟斷,一舉成為太空新貴。
但對於中國民營火箭公司而言,人才從體制內院所流向民營企業,面臨著中國式困境。去年的張小平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涉及中美本身的商業太空基礎和環境。
「美國NASA是靠國會撥款,他們認為撥款經營效率不高,所以謀求市場化手段。」本質來講,NASA與 Space X 並不構成競爭關係。
但情況在中國則不同。1998年前後,中國太空科研體系改組為企業體制,中國太空的主要科研力量——太空科技集團和太空科工集團,已經成為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實體。
就像Space X可以使用NASA的技術和人才,但卻不能使用波音和洛馬的技術和人才一樣,中國的民營太空公司也不可以使用兩大科技集團的技術及人才。
有從業者告訴燃財經(ID:rancaijing),雖然國家對民營太空是支持和鼓勵的態度,但具體到掌握供應鏈和核心技術的兩大集團,對直接產生競爭的民營太空公司卻算不上友好。
據多名業內人士稱,曾有一份文件禁止太空系公司給民營公司提供供應鏈配套設備,雖然後來文件被追回,但不少內部人士已傳閱過該份文件。
兩大科技集團在2017、2018年分別推出的快舟、捷龍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更是直接對標商業太空公司的主營業務,快舟此前已成功將載荷送入軌道。
「圈里甚至有傳聞,鼓勵這幾家民營公司,是為了放幾條‘鯰魚’進來,刺激國家隊,讓他們有危機意識。」一業內人士向燃財經(ID:rancaijing)表示。
而在劉餘魏看來,商業太空是全球競爭,不存在政策護城河。「比如丹麥的衛星,可以拿到中國發,也可以去美國發。」
正如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此前曾公開表達的那樣:火箭是一個赤裸裸的競爭市場。客戶並不在乎你是大火箭還是小火箭、大廠商還是小廠商、固體還是液體、國內還是國外、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等問題,只在乎時間、成本和可靠性。
對於這些民營火箭公司來說,只有真正造出穩定可靠、成本低廉的入軌運載火箭,中國馬斯克的故事才能繼續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