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人想進IoT,城里的人出不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城外的人想進IoT,城裡的人出不來-雪花新聞城外的人想進IoT,城裡的人出不來-雪花新聞

本文轉載自業界風雲匯。原標題《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億歐智慧城市對文章進行二次編輯,供讀者參考。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出不來。可以說是如今IoT行業的真實寫照。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風口已經到來。亞馬遜、百度、阿里紛紛涉足IoT領域,並逐漸占領行業高地,留給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少。

既然無法與巨頭分食IoT市場,許多中小企業便借助IoT第三方平台的生態鏈系統謀求發展,尋找最合適的第三方平台,成為當下有意智能化的從業者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問題。

IoT風口下的中小企業轉型困境

36氪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物聯網報告》中提供了一組IDC的數據:到2020年物聯網將在全球範圍內產生1.46萬億美元的價值;而Chinaidr預測稱,屆時中國的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8萬億人民幣。GSMA智庫預測,到2025年全球範圍內將會有18億移動物聯網連接。與此同時,將有138億工業物聯網連接,其中63億在亞太地區和中國,占總數的65%。

而億歐智庫發布的2018年中國物聯網應用研究報告指出,作為下一個信息革命的浪潮,目前在該領域的中國市場中已經是巨頭林立,華為、百度、阿里巴巴等大公司已經紛紛涉足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能汽車等諸多領域,而除了傳統的計算機通信類企業、大型互聯網公司之外,還有一些初創公司也在涉足開放平台層,如塗鴉智能,特斯聯等。

2017年是國內物聯網發展的標誌性一年,眾多互聯網巨頭開始搶灘登陸。京東、百度、阿里巴巴都紛紛公布了自己的物聯網戰略。各大巨頭動作頻頻,彰顯了新技術潮流下的前瞻性思考和對未來的隱憂,不管IoT未來到底能帶給行業多大的顛覆,目前都必須率先做出部署,否則一旦踏空一步,很可能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掉隊者一樣懊悔不已。

但是對於中小規模的傳統企業、初創企業來說,在如此巨大的時代際遇面前,他們卻只能站在城外看熱鬧,想要踏入風口並不容易。

首先,AIoT平台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光是資金方面的投資就得數以億計為單位,而且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甚至是十年以上源源不斷的投入。其次,缺少相關的技術積累,如果從頭開始研發的話,人力、技術等成本投入會高到難以承受。此外,如果選擇自主研發,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周期,與競爭對手之間永遠存在一個時間差。即使能夠做成,也將長久落後,難以分享到前沿技術和商業模式變現所帶來的紅利。

IoT選邊站,你要生態圈還是生態鏈?

在物聯網國際市場上,Google、亞馬遜等在技術研發方面更具優勢,在技術的初早期便大規模投資,暫時處於全球領先位置。在中國市場,隨著京東、百度、小米、阿里等巨頭開始著手建設IoT的基礎設施,搭建各自的物聯網生態鏈,話語權和控制力也越來越強。

知名電子工程師社區網站《電子發燒友》曾經撰寫文章指出: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當下都是布局IoT的最佳時機。「首先,從產業基礎設施升級的角度來看,往往當底層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全新的機遇會逐漸顯現出來,當下觸發這一變革的正是5G。其次,從人才湧動流向的角度來看,來自智慧型手機企業、傳統咨詢公司、系統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湧入IoT領域。」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由於廠商之間對於數據、入口、流量爭奪日漸白熱化,各自都想掌握主導權,導致封閉性日趨嚴重。加入某一巨頭陣營的生態鏈之後,中小企業往往會受到限制,「這並非生態,而是生態鏈,生態與鎖鏈同時存在」,整個IoT行業凸顯出「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出不來」的圍城效應。

艾媒咨詢分析師劉傑豪認為,目前智能家居行業依舊處於起步期,未來的競爭格局暫不確定。小米、華為採取的是「直營」模式;而第三方生態平台則可以以「分散」的形式進入市場,各企業可以依托現有的管道進行合作,擁有推廣速度相對較快、成本較低的特點。

也就是說,小米模式的IoT生態封閉性比較明顯。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小米生態系旗下的企業一旦加入小米IoT生態系後,練兵一陣子,羽翼漸豐後便試圖擺脫小米的控制,自立門戶,試圖逃出「城牆外」。

從基礎層面來看,小米跟生態鏈企業的關係,從一開始的占股不控股,只在設計研發定價等方面參考小米模式,到後來的生態鏈企業逐漸「單飛」、「去小米化」,小米對生態鏈企業的管控越來越弱,要求卻越來越嚴格,這是封閉性的生態平台必然的結果。

在小米生態鏈內部,同一領域內往往有好幾家企業同時在競爭,比如同時做智能鎖的雲丁、鹿客、雲柚和綠米,做空氣淨化器的睿米、琭珞含章和星月電器等。去年,小米生態鏈企業綠米聯創宣布單飛,不再隸屬於小米生態鏈,這樣的企業也不在少數。最著名的則是華米,之前業界公認華米和小米的關係密不可分,但當華米一旦成長起來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品牌和團隊之後,不再需要小米的品牌效應增加銷量,自然會選擇脫離小米的「掌控」而獨立發展。

最近申請上科創板的石頭科技也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長期為小米服務的石頭科技,毛利率明顯低於同業,其招股書中說明主要原因為「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毛利率較低,僅為14.99%。於是石頭科技開始努力「去小米化」,推出了石頭和小瓦兩大自有品牌。

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依附於某一個IoT大平台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也不是生態平台的目的。不以封閉性為前提的適合中小企業的第三方IoT平台理念更容易被人接受,「中立」、「合作共贏」成為大家普遍認可的方向。

中小企業進入門檻低,也不會被掌控話語權,可以更大程度上做到有利無弊,推動企業做到智能化落地成果。比如為企業提供第三方平台的塗鴉智能就在智能硬件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盯準了智能家居相關的服務應用的領域,也收獲了相應的市場份額。

打破圍城,開放型生態鏈擁抱IoT發展

過去十多年智能家居的浪潮在國內興起一波又一波,但消費者卻並不太買帳。功能華而不實、用戶體驗差、價格昂貴等等一系列原因阻礙了智能家居在家庭的落地。目前智能家居行業最大的困境是缺乏具備AI+IoT的好產品。

無獨有偶,LED面板燈領域的領軍企業凱耀照明也曾經面臨著同樣的困惑。凱耀照明是一家製造企業、硬件公司,產品95%以上出口歐美,並與飛利浦、松下、歐司朗等品牌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由於行業競爭激烈,靠單純賣產品做到盈利很困難。

「我們作為硬件的提供者,也希望能夠一起做大這個蛋糕。回到痛點,就是整個市場大家都已經看好,但是真正能夠讓消費者接受的、整合資源的第三方還沒有完全凸顯出來。」凱耀照明董事長沈雁偉說。

為了尋求突破,2016年凱耀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接入了第三方平台Powered by Tuya,沒有想到,這種合作模式後來成為了凱耀照明的核心競爭力。

又比如吊頂集成行業龍頭企業法獅龍,其在擁抱智能化的過程中,花了許多時間做智能家居產業的調研,跑了五十幾場相關展會,希望找到能夠合作的廠商,但卻發現,大多數的廠商都關起門來玩自己的,不願意分享技術。

法獅龍技術總監蔡凌雲發現,「智能家居,不是一個企業或行業,他是一個生態圈。用我們建材的話,它不是一家店,它是一家紅星美凱龍,是整個商場。這個事情不是一家人可以幹成的。」

「能夠開放自己的平台和產品,我認為是最大的一個服務。」蔡凌雲說。兩個生動的案例都在證明,中小企業想要謀求發展,尋找開放的第三方AIoT平台才是未來的趨勢。

眾所周知,傳統產業智能改革要跨過的三座大山:一、智能化成本大:自建團隊,及管理等投入巨大;二、開發難度大:包含雲端、聯網模塊、終端APP三大部分,沒有技術基礎和相關行業經驗很難完成;三、產業鏈條長:從概念,到設計,再到產品成形等。

雖然亞馬遜等全球性巨頭相也在布局IoT,但很多產品難以做到互聯互通,也並不熟悉本土中小企業的需求,很顯然在中國市場,真正從落地和本土化角度來看,不以封閉性為前提的第三方平台似乎更接地氣,也更加適合中小企業。

當年Intel Inside(內嵌英特爾晶片)深入人心,在業界引領風騷數十年,而如今Powered by Tuya也已經可以做到和市面上其他超過30000種品牌和類別的智能產品做到互聯互通,只要貼有」Powered by Tuya「標籤的產品,便能用同一個app控制,解決消費者和設備商的痛點,這是目前其他AIoT玩家辦不到的,目前已經為軟銀、聯想、三星、美的、TCL、奧克斯、海爾、格力、創維等國內外各大品牌的智能設備提供技術支持,生態陣營越來越廣。

如今已經進入產業互聯網下半場,所有物聯網平台企業也應秉持開放共贏心態,助力物聯網產業發展。站在行業有利的角度,破除壟斷和封閉性,以公開、公正、公平的理念來打造中立的第三方IoT生態,放下護城河,讓城外的人走進來,才能夠給廣大中小企業更多的話語權和生存空間,這也是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

AI如何持續滲透平安城市?安防企業為何紛紛「進軍」商業?智慧交通除了「大腦」還該關注什麼?如何抓準家庭社區安全零散的市場?

2019年5月23/24日,億歐將舉辦GIIS2019中國智慧城市峰會,本次峰會將延續前兩次會的主題,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行業龍頭企業、標桿初創企業、知名投資人等,聚焦技術在智慧城市領域(平安城市、智能商業、智慧交通、家庭社區安全)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

活動鏈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95

城外的人想進IoT,城裡的人出不來-雪花新聞城外的人想進IoT,城裡的人出不來-雪花新聞

本文已標註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