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文 | 鴻觀察
最近有美國科技媒體爆料稱,亞馬遜使用人工智能自動跟蹤監控倉庫工人的工作效率,對低效工人,輕則警告,重則開除,而且整個過程全部由機器完成,無需管理人員參與就可以做到。
亞馬遜要求發貨倉庫的分揀工人每小時打包100個左右的包裝箱,平均每分鐘近2個。為了盡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減少「磨洋工」的損失,亞馬遜建立了一套高度自動化的跟蹤系統,自動記錄每個員工的效率。並且該系統還會監測員工的「TOT」(time off task),將休息時間和任務結合起來,統計類似上廁所這樣的「工作無關」事情的時間,如果上廁所太久,工人可能也會被解雇。
有文件顯示,在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的一年多時間里,僅在亞馬遜的一個分揀中心,就有約300名全職員工因效率低下而被解雇,占員工總數的12%。如果按這個比例來計算,亞馬遜北美的75個分揀中心12.5萬名全職員工,每年大約有近15000人可能因「效率低下」而被解雇。
對於上述新聞的反應,有的人感受到的是對AI的恐懼,有的人則是指責資本家對工人的榨取。
而我們認為,新技術的應用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尤其是當這種技術能明顯提升商業效率的時候,商業競爭必然導致新技術的「軍備競賽」,競爭對手要麼選擇跟進,要麼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亞馬遜作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應用最新科技使得商業效率大幅提升,競爭對手或者也採用類似技術,或者就要被其擊垮。比如除了上述的AI技術,還有媒體報導亞馬遜申請了智能腕帶的專利,該腕帶可以通過聲波脈沖檢測工人的位置,並監測他們與貨物箱的交互,用來確保倉庫工人一直在工作中。而其老對手沃爾瑪則申請了一款音頻監控系統專利,可以收聽結帳台的聲音,包括員工和客戶的對話、員工之間的對話以及機器掃碼的聲音,這些數據都可以評估員工的工作表現。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沃爾瑪對亞馬遜提高效率的動作無動於衷,那麼其很快就會全面落後。試想顧客如能以更低的價格、更優質的服務體驗,買到同樣甚至更好的商品,那為什麼還要繼續選擇沃爾瑪呢?
新技術使商業效率提高,直接帶來競爭優勢,對手要麼跟進,要麼被擊垮。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傳統商業,只能選擇跟進,哪怕只是落後一點都有可能被淘汰。
對企業而言,必須時刻關注並跟進最新技術的進展。
對員工而言,工作崗位因技術進步而被取代則是一種大勢所趨。誠然,一種新技術從呱呱墜地到大面積推廣需要一段時間,但這個過程是明確且不可逆的。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技術創新,平均需要20至30年的成熟和推廣時間。如果這個規律仍然成立,那麼距離人工智能大規模替代人類勞力力的時間大約還有10至2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時間,絕算不上充裕。
而很多人都樂觀地認為,就像汽車取代馬車時代一樣,自己只是從駕駛馬車改為駕駛汽車,殊不知這一回自己可能成為被取代的「馬」。因為受到人工智能挑戰的,不止是體力勞力者,還有知識工作者。不僅流水線上的工人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律師、證券交易員、記者等傳統上我們認為「非人不可」的工作,也正在越來越快地被AI取代,尤其是這些領域的初級職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機器換人」的趨勢。
應該說,一切帶有重復性質的工作,都面臨被淘汰的可能,而且越是高薪酬的職業,雇主越有動力「機器換人」,這些崗位被替代的可能性也越高。
智能化浪潮已經來臨,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既不能躲,也無處可藏。今後的日子再也不要指望靠一種技藝養活自己一輩子,更有可能的是,你上大學選的熱門專業,還沒等你畢業就整個消失了。
唯有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屹立不倒。鴻學院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我們的課程並不以教授「知識」為目標,而是重視「算法」,不是技能導向,而是致力於學員創造能力、認知能力的持續提升。
知識只是大數據,而認知才是算法。鴻學院強調廣泛的知識學習,但其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是用它們來訓練認知世界的「算法」。在未來的智能時代,唯有「算法師」才是經濟活動的「大祭司」。我們相信,在這個唯有「變化」是「不變」的時代,任何人都應該更加重視鍛煉自己的思維力,不斷升級自己的算法。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懼變化帶來的衝擊,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