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利刃/TONE
隨著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晶片禁運措施浮上水面,外界難免對這些企業能否繼續維持正常生產感到擔憂。但任誰也很難想到,首先被籠罩在愁雲慘霧當中的並非是中國企業,而是它們的日本上遊供應商——從樂觀的可能來看,日本各電子企業將由於禁運措施每年損失至少1萬億日元(約合626億人民幣),這對於近年來”不太行”的日本電子工業無疑又是一記重錘。
圖為在日本也銷量不俗的華為移動電話。
從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起,日本電子工業在份額最大的消費產業上可謂連年敗退:先是大件白色家電製造業因製造成本過高而全面撤退,然後是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昔日叱吒風雲的松下、東芝、富士通和SONY等巨頭一個接一個地變得默默無聞,有的甚至資不抵債被收購……
當然,日本人在這幾十年間積累的技術依舊有其價值,所以就和功能機和智能機時代交替時淡出市場的諾基亞一樣,大部分日本企業的角色轉變成了向其它企業提供零部件,也就是所謂的”供應商”。
圖為SONYIMX586圖像傳感器,系眼下旗艦型手機的唯一選擇。
就以現在被拋到風口浪尖的華為為例,在其2018年底公布的”核心供應商名單”當中,就已經明確說明了日本供應商占比達到12%,僅次於中國大陸和德國排到第三,遠大於美國的3%。
換句話說,只要華為產品大賣,SONY的圖像傳感器、富士通的通信晶片、松下的電池控制晶片就能跟著打開銷路——而從2018年的華為的銷量數據來看,後者的確在全球市場上都表現不壞,特別是在日本先前難以觸及的第三世界國家市場內,中國制消費電子產品也為日本供應商帶來了預料之外的收獲。
圖為當年叱詫風雲的SONY筆記本電腦,如今VAIO品牌已被SONY剝離出售。
但禁運名單的出現,無疑是在日本各電子企業的頭頂上潑了一盆冷水:作為”貿易霸權”的象徵和實際操縱者,美國商務部的”長臂管轄”原則異常霸道,如果日本等第三國的企業仍舊向禁運名單里的企業出口晶片和限制的零部件,那麼日本企業也要被列入封鎖對象的名單當中,甚至於失去各自的美國業務。
而反過來說,遵守禁令對華全面”斷供”的代價,日本人也很難承受得起……就單從華為2018年的銷售額來看,如果日本供應嚴格遵守禁運措施,損失就如上文所說那樣無疑會超過萬億日元。
圖為軟銀的5G基站構想說明,和中國企業的密切協作分不開關係。
總而言之,情況對於各家日本電子企業來說,已經到了只能是”做抉擇”的地步:要麼就乖乖接下美國商務部禁令,繼而保全美國地區業務,但要承受對華市場斷供的巨額損失;要麼就違背美國商務部的禁運規則,用美國地區業務來保下萬億日元的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日本人要面對的問題還遠不止如此。就從日本三大經營商之一軟銀說起,其通信基站的設立和華為等中國企業關係甚大,一旦美國對華禁運和貿易管制措施繼續無邊無際地擴大化,日本的通信基礎設施也要難免受到波及。屆時美國人肯為日本消費者的損失買帳麼?
當然,歐洲乃至東南亞各國也必然要面對同樣的難題,也就是要為美國人的自大和任性埋單……不過,若所有人都不承認所謂的”長臂管轄”和”貿易禁令”,那麼這身”皇帝的新裝”也就會不復存在,至於結果如何,不久之後我們就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