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能創新「端茶送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來源:了望(作者:林雪萍 金東寒)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家汽車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正在組裝汽車

◇美國開始反思蘋果模式,打造完整的製造業價值鏈

◇每個創新中心都專攻某個特定的先進製造技術領域,將政府部門、相關企業、行業協會、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納為會員

◇引領和推動美國國防工業發展的國防部,一直致力於推動製造業的創新

製造創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就像一場接力賽,不僅需要快速的途中跑,還需要出色的交接棒技術,才能最終贏得勝利。從基礎研究、共性技術開發與工程轉化,到商業應用和規模化生產,每個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的規則體系。通常沒有任何組織可以一棒跑到底。這是製造創新最令人苦惱的馬拉松消耗戰。美國製造業通過設計覆蓋三級結構的創新體系,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創新生態系統,為製造業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重新認識製造鏈完備性的價值

美國國家科技委NSTC下屬的先進製造技術分委會,在2018年10月撰寫的《維持美國先進製造主管力的戰略》報告中指出,「只要激活製造的創新力,就能維持美國在全球先進製造業中的競爭力。」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構築高效、可控的製造業價值鏈。這句話,表明了近些年來美國業界對發展高端製造業態度的重大轉變,日漸成為政府和產業界的主流認識。

這意味著,不能都像蘋果模式那樣,只做設計和銷售,而將製造甩出去。換言之,高額利潤要有,而具有比較優勢的配套製造環節或者說核心製造技術也要有,否則創新土壤將缺乏必要的養分。在這種認識之下,傳統的微笑曲線所強調的分段、分區域的國際分工法則,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

因此,美國力爭使製造業回流,不僅僅是美國政府為解決藍領工人就業的短期舉措,而且是獲取國家戰略競爭優勢的選擇。

涵蓋全產業鏈的創新聯盟

國內比較熟悉的美國「製造業USA」(原來的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路NNMI),這幾年的建設非常規範,14個創新研究院經過申報、審核而迭次開放。它是美國少見的以標準動作出鏡的政府布局落子、規劃指導下的集體行動,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清晰完整的路徑示範。

為了保持美國先進製造業的競爭力,美國在2014年通過振興製造業和創新法案,建設以大學院所牽頭、各個產學研主體參加的一個製造創新網路。核心內容是在選定的製造業領域成立一批多元主體參與的製造業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創新中心),主要功能是致力於開發技術成熟度3~7的技術,加速先進製造技術的開發、轉化和推廣,使得實驗室先進製造技術成果能夠快速推廣到產業界,最終提高美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每個創新中心都專攻某個特定的先進製造技術領域,將政府部門、相關企業、行業協會、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納為會員,整合了國家相關資源,構建了一個「政產學研」共同參與的創新生態系統,使得技術甄別、技術路線選擇更加貼近市場。同時,還設計了一些機制,促進會員間信息共享、設施共享與合作開發,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商品化生產完整的技術創新鏈條,使得先進製造技術成果能夠得以有效轉化和應用,有效彌合了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的鴻溝。

創新中心採取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初期由政府和會員共同出資,逐漸過渡到完全自立,最終做到自我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心採取以董事會為核心的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政產學研」各方都擁有一定的董事席位,擁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早在1988年,美國聯邦政府就設立了「製造業拓展夥伴計劃」,通過與美國各州政府、地方政府、產業界、大學等緊密協作,建立了遍布全美的製造服務創新網路,主要功能是為美國中小製造企業提供各類技術與創新服務。以州為中心,為區域製造業提供點對點的服務。

讓渡權益拉開技術轉移大幕

高效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制度之於創新生態系統,好比產權制度之於市場經濟,一直發揮著基石的作用。

在美國製造創新網路陸續登台亮相的時候,負責實施的機構——先進製造國家項目辦公室,專門出台了《國家製造創新網路知識產權指南》,指導各個創新中心依據自身情況提出知識產權的保護、共享和發布計劃,以保護各方合法利益,避免出現權益糾紛。

早在1980年,為了鼓勵科研成果擴散,美國出台了著名的關於專利和商標保護及使用的《拜杜法案》,聯邦政府通過讓渡由其資助因而擁有的科研成果的權益,極大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致力於成果轉化的動力,使得美國在全球競爭中能夠繼續維持其技術優勢。

這一法案掀開了美國技術轉移的大幕,大學和院所的科研人員都樂於進行有商業潛力的科學研究。美國的國家實驗室大約有340個,2017年美國聯邦政府研發經費的投入大約為15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進入了國家實驗室。為促使這些重金砸出的大量實驗室成果做到轉化,美國專門成立國家實驗室技術轉移聯盟,要求各個實驗室,抽出一定比例的資金集中管理。然後,轉移聯盟每年通過各種宣傳活動、機構對接,不遺餘力地將國家實驗室成果推向市場。1996年至2015年期間國家實驗室技術轉移聯盟,對促進美國的技術創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僅技術轉讓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就包括:高達1.3萬億美元的工業生產總值、5910億美元的GDP以及新增430萬人的就業。

隨著《拜杜法案》有效地保護了大學對於政府投入形成的知識產權訴求,大學也開始紛紛建立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最為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在最近十年中(2008~2018)發布了2000多項美國專利,並與公司簽署了專利許可協議,其中有190多家為初創公司。

為了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美國在1982年通過《小企業創 新髮展法案》,並推出了面向中小企業的創新計劃。它要求美國聯邦政府研發經費超過1億美元的部委,都要拿出一定比例,來扶持中小企業的成果轉化。這個起初只打算執行8年的計劃,一直延續執行到現在。體量最大的國防部,一向高度重視面向中小企業的創新計劃,組織專門機構,進行分階段輔導。

為進一步扶持中小企業的創新,在該計劃實施10年之後,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加強小企業研究與發展法》,據此設立了為促進研究機構向小企業實施技術轉移的直接財政援助計劃,以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經費的申請。前提是小企業必須與大學、非營利研究機構等進行合作,由雙方共同來申請。這種綁定大學院所的方式,主要目的是有效促進研發機構向中小企業轉移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國家研究開發活動的能力。中小企業不乏創業熱情和企業家精神,但他們需要一個精心設計的溫室,來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和養分。

更快更準的創新體系

作為引領和推動美國國防工業發展的國防部,一直致力於推動製造業的創新。

其下屬的高級研究計劃局一直推動技術創新。它創造了互聯網、GPS、無人駕駛等諸多軍轉民用的技術轉移。2014年,國防部加快開發「顛覆性技術」的步伐,積極開辟「外部創新」管道,於2015年成立了快速創新的國防創新試驗單元,並將第一個機構設置在矽谷,融入到矽谷本地的商業與資本生態。按照它的設置,「精準對接」和「快速簽約」是其招牌動作。其主要使命是尋找商業上的創新技術,快速進行轉化,為軍方所用。國防創新試驗單元大幅度縮短了新技術的開發周期。

始於1956年的ManTech計劃,作為國防部的一項技術轉化投資機制,通過開發和應用先進製造技術和工藝,降低武器裝備的采辦與維護成本,支撐著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能力。它通過三軍聯合製造技術委員會下屬的先進製造企業、復合材料、金屬材料、電子等四個專業委員會,完成對技術轉化的快速收斂。這個每年費用穩定在2億美元左右的計劃,主要是發展國防製造共性技術,以彌合製造創新中重要的中間一環。國防部2019年的研發預算高達900億美元,在這個龐大的研發預算中,各種研發計劃都按照成熟度的不同,進行分類管理和推進。根據美國問責局在2013年對國防部的長期計劃所提供的審計報告來看,不同軍種二十個研發計劃項目中,都嚴格地按照不同階段,進行精準的技術轉化。對於外部的項目,例如中小企業創新計劃,也同樣照此辦理。

美國製造創新體系,是一個多條戰線、並行推進的系統,在制定政策和法案過程中,通過開放式的參與,逐漸達成全民共識。環環相扣,建設起一個製造創新體系的複雜生態雨林。

延伸閱讀:

製造業高質量之道

文/《了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敏 宮超 實習生 邵一鳴

圓桌嘉賓(排名不分先後,以姓氏拼音為序)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金 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李 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林雪萍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智能製造研究所副所長

屈賢明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

減稅降費,降低貸款成本,擴大實施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舉措,讓製造人感到製造業的春天來了。

大陸自2010年就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擁有門類齊全、規模龐大、配套能力強的製造業體系,但一些領域大而不強,一些產業同質化,部分核心關鍵技術、產業基礎比較薄弱,依靠創新、人力資本提升做到發展的模式還沒有形成。

如何抓住當前新科技產業革命的機遇做到完美躍升,大陸的製造業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了望》新聞周刊就此特別邀請製造業領域的資深研究者,探討大陸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有營養的」產業集群才有生命力

《了望》:大陸有大量的產業集群,相當一部分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比如,廉江的小家電產業,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但因為品類單一、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集群存在有產值沒有利潤的傾向,一旦市場波動變化就風雨飄搖。這樣的產業集群「死結」在哪里?

林雪萍:在一個產業集群中,如果企業小而全,那「營養度」是低的,競爭力、生命力都不足。如果有分工合作,每個環節有門檻,有自己的競爭力,整體形成一個集群,那會是一個「有營養度」的產業集群,行業門檻高,有創新,有生命力。

屈賢明:這種情況不少。目前,製造業企業的利潤普遍在5%左右,利潤率在5%~10%的占到70%。一些勞力密集型的產業,在人力等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利潤大幅下降,都面臨著優勝劣汰的風險,只能依靠創新改造提升利潤空間。同樣是小家電企業,九陽就可以把利潤率做到10%以上,這就是因為走了創新之路,從豆漿機起步,不斷推陳出新,豐富產品線。

小家電行業已經形成美的、格力、九陽等龍頭企業占據市場主要份額的情況。對於小企業而言,必須要學會在夾縫中生存,找到龍頭企業沒有關注的空白點,在細分市場尋找新需求,做到錯位競爭。另外,也可以進入龍頭企業的產業鏈,給龍頭企業做配套。

這也顯示,中國企業普遍採取的價格戰戰略已經越走越窄了。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產品質量、服務的需求提高,對價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嚴格,抄襲模仿、同質化已經沒有出路。

李燕:這一類的產業集群面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企業發展水平低小散弱,大企業占比不高,尤其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整合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許多中小企業存在技術工藝水平低、產品低端同質化、經濟性和盈利能力差等方面的問題,行業整體競爭力不強。這種情況反映出大陸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水平與國際的差距。比如,大陸擁有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超過1300家,2017年集成電路設計業銷售收入約2000億元,前十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約為39%,而全球集成電路設計前十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超過了76%。

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企業同質化競爭多於差異化競爭。在大陸製造業的很多領域,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在產品、零部件、設計、工藝、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都有待提高。以機械工業為例,很多企業都存在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徵,長期以來,許多本應具有規模經濟性的產品形成不了規模優勢。一方面,大企業「大而不強」,難以形成如大型跨國公司一樣具有競爭力的「航母級」企業群;另一方面,小企業「小而不專」,不利於形成大量在細分領域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製造業「單項冠軍」,這樣的產業集群「缺少營養」。

金碚:這種產業基地有一部分能夠向高質量突破,還有一部分可能要做到轉型,甚至可能會被淘汰,這符合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

《了望》:產業集群要向上創新突破,需要哪些要素?

李燕:先進製造業集群,要朝著高水平、創新型集群的方向打造。中國的製造業基礎比較好,有些製造業集群借助新技術新模式做到了創 新髮展。

「有營養」的產業集群表現在創新比較活躍;產業自身不斷升級,邁向價值鏈中高端;體現了先進製造模式的方向和趨勢,體現了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的發展要求,體現了服務和製造的深度融合。從產業組織看,分工協作的水平比較高;應該是一個開放性、融合性比較強的先進製造業集群;企業、產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屈賢明: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大方向,產業集群也要不斷適應和推動產業升級。產業集群一定是有機的整體,沒有產生化學反應,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一些所謂的集群是必然要進行升級的,成長為具有競爭力的真正的產業集群,但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有一些轉型不成功。

金碚:在打造產業集群過程中,中國企業家有一種求同思維,就是你做我也做,一下就做成很大的同質企業。這在高增長階段、市場容量充分的情況下是可以的,但規模做大了以後,市場空間就飽和了。所以市場規模小的國家,比如日本、德國、瑞士,製造業企業更多是求異思維,不模仿,而是選擇做另外一件事情,也把它做到最好,形成競爭力。比如德國有無數個隱形冠軍,專注於在自己的領域做精做細。這就是基於產業的創新社會。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產業集聚里也不需要一個企業面面俱到,一定是最專注於做一個局部並做得更好。做製造業一定要有這種心態,這是一種分工心態,是工業化思維。認為什麼都自己做比較安全,不是製造業的思維方式,仍然是農業思維。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2月11日,山東煙台一家石油裝備技術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製造連續油管車 唐克攝

製造業需要長時間涵養

《了望》:從高質量來看當前製造業,急需做哪些改變?

李燕:大陸製造業面臨著發展質量不高、競爭能力不強的問題。從供給體系來講,高端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從增長的動力上來看,創新以及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從結構以及效益上來看,高技術製造業占比不高,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當中還處在中低端的環節,在資源環境上也面臨著很大壓力。在國際競爭方面我們有一些產業如高鐵、核電、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個別領域具有了一定競爭力。總體上來講,大陸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還不夠多。

金碚:高質量發展落實到製造業上,那就是在手段和目標的選擇上都要有更高的自覺性。就是製造業要更加綠色,更加創新,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就需要企業持續專注於技術層面,不能僅從「賺不賺錢」衡量企業質量。

《了望》:為打造高質量的製造業,產業政策應該做怎樣的調整?

林雪萍:製造業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業。不同於互聯網領域企業能快速崛起,製造業企業的成長是漫長的。這決定了不能簡單依靠市場和基金。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數據,製造業企業經過10年孵化後,營業額能超過1000萬美元的只有百分之三四十。這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現在一些所謂瞪羚企業其實都是「GDP至上」的變種,不一定是好事。地方政府如果一窩蜂去找、去扶持這樣的企業會降低製造業吸引力。

政府應該圍繞製造業長周期成熟的特點,制定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管理政策等。

李燕:產業政策要圍繞增強創新活力,培育先進製造業和傳統產業升級。圍繞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做到各個環節的融通發展,促進產業鏈高水平發展,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做到價值鏈的升級。

最大限度減輕企業負擔,給企業賦能。賦能體現在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促進企業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拓展「智能+」。

政策的著力點要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和應用。比如,5G、工業互聯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平台等面向行業的先進基礎設施的建設。

從宏觀層面來看,產業政策需要從過去更多關注產業經濟的規模和增速,轉向更多關注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過去對特定產業、優勢企業的選擇性傾斜政策,轉向以基礎能力建設和激勵創新為核心的功能型、普惠型產業政策。或者說,由政府主導型產業政策向市場增進型產業政策轉型,由對特定產業選擇型支持的政策向功能型、普惠型產業政策轉型,由對特定企業的傾斜型政策向競爭型產業政策轉型,構建開放合作為主導,符合國際慣例的產業政策體系。

金碚:製造業是很複雜的,目前來說,中國更需要創造一個低成本、公平的環境。過去我們更大程度上是靠規模經濟拉動,加上優惠政策,再加上一些地區之間的差異性政策,形成政策差別,推動突破增長,這個方式要逐漸改變為更加公平的競爭,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如目前正在推進的簡政放權。通過特殊政策和優惠政策,容易刺激企業沖著優惠政策去發展,而不是真心深耕某一個行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這對於製造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特別是在技術轉軌的過程中間,國家對於新技術的支持、援助是應該的,但不能因此而扭曲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降低營商成本還包括降低企業退出成本。如果退出困難就容易造成產能過剩和惡性的價格競爭。但是退出的問題不僅是政府的問題,也有企業本身的問題。比如,製造企業有資產也有債務,退出的時候資產怎麼變現或者是交易,債務鏈怎麼解決,員工怎麼處理?目前的退出機制還存在操作上的問題。

讓全社會理解

製造業創新的內在規律

《了望》:製造業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很多問題要解決,你最關注哪一個方面?

金碚:要更加關注、更加強調以創新的方式發展,而且是實體經濟的創新方式。

華為為什麼能成為行業領先者?因為它的理念很清楚,發展路線非常清楚,有利於這個主體的路線就堅決執行,不利於這個主體的路線就放棄。心無旁騖地創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總而言之,企業要有更大的自覺性,不能以「賺快錢」為目的,這對很多製造業企業都是很大的挑戰。回過頭來看,一部分企業用房地產、金融手段做到了規模快速擴張,但是這條路會越走越窄,達不到任正非講的「進入無人區」的狀態。

李燕:最關注的還是完善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加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市場的制度機制環境。這包括了資源要素壟斷行業的改革、營商環境的改革,包括了通過高水平的開放發展制度安排與產業政策形成有效的協同和帶動,還包括了推動產業政策的法制化進程。原來一些「紅頭文件」的管理模式要更多向「行政法規+技術標準」的管理模式轉變,提高產業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能夠真正的落地實施。

《了望》:全球正迎來一場新工業革命,這將深刻改變製造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和競爭格局,並重塑全球經濟的面貌。中國如何提升自己製造業體系的水平,做到高質量發展?

李燕:中國製造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攻堅階段,再往前走都是要啃硬骨頭,我想只能依靠創新。創新有比較豐富的內涵,除了技術創新,還有新技術的擴散應用和成果產業化,還有製造模式的創新,如智能製造;服務模式的創新,如服務型製造;以及共享經濟等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的內涵更加豐富了。

產業組織創新是產業技術創新的加速器和倍增器。我們應該抓住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積極打造產業內部、產業之間開放創新、協同融合的產業組織新生態,推動形成製造業高效率、差異化、高質量的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

屈賢明:應該避免一個錯誤。以前很多人認為紡織、食品等行業是夕陽產業,看不到希望,這是沒有理解創新規律。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還有很大空間,傳統產業虛弱,經濟也會虛弱。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效益,本身就是巨大的創新。

強調創新,還要強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花費巨大代價開發一個產品,結果另一個企業很快就山寨,那這樣下去誰還願意去創新?所以一定要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

林雪萍:現在美國、德國等國家運用最先進的技術升級紡織業,做得非常好。在法國,即使巴黎塞納河邊也有紡織企業,環保達標,沒有污染。我們一些紡織業傳統優勢地區,因為對產業創新理解不足,錯失了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了望》:企業的主管者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中國製造業呼喚怎樣的企業家?

金碚:每個國家的企業家、企業文化都有優勢和不足。中國企業家追求利益的動機強烈,能夠吃很大的苦,這是我們企業家的優點,也因此中國經濟發展不缺動力、動機。

當前,中國企業家也在升級,有一批願意在一個行業中間踏踏實實地做,能夠把事業做到極致的企業家。從國家的工業文化或產業文化上,應該更多地鼓勵這部分企業家。客觀地說,中國也有這個條件。因為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首先要掙到錢活下去,企業家的大抱負很難做到。目前中國經濟實力上講已經具備出現更多像任正非這樣類型企業家的條件,就是專注地做技術,這樣的企業家一定會越來越多。

十字路口的廉江小家電

文/《了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敏 吳濤 宮超

正月里的廣東廉江,充滿著濃濃年味兒,大街小巷不時湧出遊神舞龍的隊伍,廉江人用這一充滿儀式感的傳統風俗活動,祈求一年的平安順遂。

穿過此起彼伏的鑼鼓聲,廉江市九洲江經濟開發區顯得有些安靜。當地有過完正月十五出工的習俗,工人們初八到工廠領了紅包之後回家接著過年。

老板們就沒這麼輕鬆了。對於開發區小家電企業的老板們來說,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市場疲軟,尤其是爆出震動行業的「電水壺低價甩賣」和「龍頭企業資金鏈斷裂休克」事件後,新年如何開工變得如履薄冰:「三角債」隱患,產業競爭力低下,轉型難度高、風險高等問題,需要一一應對化解。

廉江地處粵西南,有「中國電飯煲之鄉」的美譽,2017年被授予「中國小家電產業基地」稱號。這個面積2800多平方公里的縣級市,密集生長著600多家小家電企業,年產值超過300億元,電飯鍋、電水壺年產銷量占全國的30%,電飯鍋配件銷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

然而,因為廉江小家電產品大部分低端,產量大、利潤低,平均每件小家電的利潤甚至不足1塊錢,被戲稱為「市場打個噴嚏,就有可能折了腰」。農歷正月十三,《了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廉江,所見所聞無不表明,這個聚集了600多家企業的「中國小家電產業基地」,正在經歷全面轉型升級中最痛苦的生死時刻,努力摸索廉江突圍路徑。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 唐敏攝

「活下來,積累資金開發新產品」

在廣東納美仕電器有限公司辦公區域,《了望》新聞周刊記者見到了公司總經理陳桂波,平頭,穿一件格子衫,帶著一股廉江人特有的實幹氣息,正和幾個合作夥伴商討開工生產事宜。

當被問及今年的目標時,他吸了一口當地特有的竹筒水煙,對記者說:「活下來,積累資金開發新產品。」

納美仕在廉江有「家電新星」之稱。十年前,陳桂波依靠在外地開超市積累的資金,回到家鄉投身廉江當時最興盛的小家電行業。從做低端產品起步,巔峰期每年生產電水壺150萬台,「只要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陳桂波說。

然而,沒多久,曾經十來個點的利潤就跌落到2011年前後的一兩個點。為了擺脫困局,2013年底,陳桂波力排眾議,把低端產品統統砍掉,下大力氣研發模具,力保每月開發一套新品。廉江的第一個智能電飯煲、電水壺都出自納美仕。

轉型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2012年,納美仕一年投入研發資金幾百萬元。進入生產階段,一條新生產線投資上百萬元。轉型後,納美仕的電飯鍋出廠價100元左右,電水壺50元以上,比其他小家電企業同類產品高出百分之三四十,利潤能做到八九個點。

2017年,納美仕銷售額大幅增長,達到4億元。也是在這一年,陳桂波信心滿滿,立下了銷售額「三年之內突破10億元」的宏大目標。

沒想到,2018年,納美仕銷售額竟然降到不足2億元。

85%企業資金短缺

聯保融資成「火山口」

面對《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陳桂波用「大大受挫」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在他看來,除了市場原因,主要是「苦於沒有資金,不能投入生產」。

資金緊缺,被陳桂波歸結為「轉型代價」。因為廠房是租賃的,沒有抵押物不能從銀行貸款,即使他手里握有十幾項專利,也沒有用。類似境遇在廉江小家電企業中非常普遍,融資難題將許多企業逼上絕境。

為了解決企業資金困難,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奔走協調下,2016年廉江當地銀行推出了聯保貸款,幾家企業互相擔保從銀行貸款。陳桂波回憶,就是在2017年,威多福集團聯合納美仕等企業在銀行聯保貸款2000萬元。

但不到一年,意想不到的事情爆發。2018年初,廉江小家電的龍頭企業威多福爆出經營困難,不久資金鏈斷裂休克停產。受威多福事件影響,欠銀行、欠供應商、欠高利貸的資金鏈斷裂風潮,波及了包括納美仕在內17家當地小家電企業以及上百家供應商。

此次事件激化了廉江小家電企業的資金矛盾。廉江市鴻發家電塑膠有限公司負責人江三德告訴本刊記者,聯保融資在廉江中小民企中普遍存在。現階段尤其是那些經營困難的企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成為資金鏈斷裂的火山口。據他可能,目前廉江小家電行業85%以上的企業都存在資金短缺。

聯保風險傳導甚至改變了當地的行業生態,如今廉江企業幹什麼都得用現金。現代信用交易市場,一夜回到了原始的現金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完全改變了商業生態。對此,江三德苦笑不已。

一個水壺的利潤一毛錢

產業「水淹到脖子」

江三德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電水壺,全包塑的、半包塑的、不銹鋼的、玻璃的,不是內行看不出區別,也分辨不出哪一款價格更高。

入行20多年的江三德,順手拿起一個電水壺告訴《了望》新聞周刊記者,「即使一天24小時不停生產,一個水壺的利潤也就一毛錢。但你不能不做,你不做有大把的人做,何況你的設備閒置也是有成本的。」

坐在老板桌前,他心有餘悸地向本刊記者追述了去年的「電水壺低價傾銷」事件。2018年7月,一家企業聯保貸款到期,無錢還債,將成本12.5元的電水壺以9.5~9.8元甩賣,引得全國各地的小家電銷售商蜂擁而至,來廉江「撿便宜」。最後,這家企業回收600萬元資金勉強夠還銀行。

「不是跳樓價,就是從樓頂跳。」江三德感慨地說,此事對整個行業敲了一記警鐘,影響至今還在,「哪怕是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們這些企業的影響也沒有這次大。」

現在,通過抵押自己在城區的房產,江三德從銀行貸款維持著20人的公司運轉。「現在的情況是,別人拖著我的債,我也欠著別人的錢。」在他眼中,「現在(廉江)哪個倒下的公司不是因為錢?」

在鴻發公司廠房,本刊記者看到大量的塑膠原料、包裝紙箱和之前投資開發的模具堆放在一起。去年10月,為了讓開發投資的模具有回報,江三德只身跑到東北拓展市場,推銷產品。盡管收獲不少,拿到差不多一萬個養生壺的訂單,但因為沒錢開工,現在只能跟銷售商商量著如何挪錢,拆東牆補西牆,「畢竟只有開工生產了才有生機。」江三德說。

採訪中,廉江市一位幹部介紹,廣東威多福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廉江市第二納稅大戶,2017年還納稅8000多萬元,2018年說停產就停產。在他看來,廉江小家電行業資金告急的背後,是重資本的規模擴張之路已經危機重重,低端低價惡性競爭難以為繼,轉型之路艱辛漫長。

廉江市經濟信息化和科技局局長胡錫剛進一步分析說,廉江小家電產業正遭遇嚴重危機,「不是說現在倒掉了多少企業,甚至可能表面看產值還在增長,但產業處於‘水淹到脖子’的危機狀態,企業有產值沒利潤,隨時可能會死掉。」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廉江市規上工業家電企業產值133億元,增長了44.5%。

2月的南國已經春暖花開,但廉江的家電企業老板們覺得自己正在經歷寒冬。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位於廣東佛山的美的生活電器測試中心,技術人員正在測試新產品 申宏攝

「低端產業模式,容不下高端產品」

盡管盤算著如何盡快開工,但對於能有多大利潤,江三德並不樂觀,只能想辦法盡量壓縮成本。因為在廉江,普通的電飯鍋、電水壺利潤空間已近稀薄。

廉江小家電行業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廉江180萬人,從事小家電行業的有10萬人以上。

江三德向《了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日子最好過的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做一年的收益相當於別人辛苦幹20年。那時候一個檢測台、一條生產線、一把螺絲刀,就可以生產電飯鍋,沒有門檻,隨時可以進入;由於市場需求大,企業從生產到銷售都談不上管理也無需管理。對企業來說,不管產品好壞,只要能賣得出去;對經銷商來說,有錢賺就賣,沒錢賺就把貨退回企業。

因為對產品質量和銷售管道都沒要求,最終大多數企業產品低端不升級,同質化競爭,以規模擴張獲取更多利潤。而廉江的小家電產品也給市場留下了「低端」的標籤。即使2000年之後,廉江的小家電企業經歷了一場大浪淘沙,規模太小、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被淘汰了一批,但日子也不如以前好過。

從這次大浪中走出來的江三德發現,自己的企業每月生產開關面板配件上百萬套,給數家大企業供貨,但在面板品類要全、服務要精準細、成本要低的供貨要求下,最後幾乎沒有利潤可賺。為此,他萌生了做高級開關面板的打算。但投資了20多萬元開發模具,結果打了水漂。研發的產品很快被人仿制,賣不出好價錢,收不回成本。

2015年,鴻發公司開發新模具生產銷售了110萬套電水壺,一套能賺5毛錢;到2016年,廉江小家電企業開始競相開發新模具,市場競爭日趨慘烈。正是在2016年前後,江三德發現,周圍一些企業處於「開新模具慢慢死,不開新模具即刻死」的狀態。

江三德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低端產業模式,容不下高端產品。」

「100家企業,95家生產一樣的產品,都在拼價格,能活得好才怪。」陳桂波說。因為產品同質,只能拼價格,壓縮利潤空間。為了贏得降價空間,廉江一些企業開始打起了偷工減料的主意,比如減輕電飯鍋內膽重量,電線部分黃銅線變成銅包鋁線等等,直接把廉江產品從低端拉向了劣質。

2018年1月,廉江市政協經濟委非公經濟組的一份《關於做大做強我市小家電產業的建議》指出:大部分小家電生產企業的產品仍然停留在生產普通傳統的產品,產品的技術、設計和應用達不到多元化;產業發展缺乏更強的競爭力,產業優勢越來越不明顯。

幾個月之後,國內國際市場壓力日趨緊張,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提高,大大加劇了這個趨勢。

龍頭企業利潤率不足2%

採訪中,《了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廉江發現了一家對低質低價一直不認同的企業——廉江小家電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的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華強成立30年來,沒有經歷大的起伏,不論是給長虹等大企業做代工,還是生產自主的華強品牌電飯鍋,都幹得兢兢業業。該公司總經理陸錫平告訴本刊記者,直到2006年,他們才從銀行貸了第一筆錢,「當時的想法是有多少錢做多少生意。」

一步一個腳印的華強,是廉江小家電產業的「模範生」,憑借穩定的產品質量,不斷擴大規模,和龍力、威王、威多福並稱廉江小家電產業的四大龍頭企業。

現在,威多福已經休克。華強雖然2018年銷售額超過5個億,但純利潤不到1000萬元,利潤率不足2%。「模範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陸錫平說,最大的挑戰來自企業生產成本迅速增長。2018年鋼板、紙箱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能源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工人薪水漲到每月4500元左右,環保、社保壓力增加。即使工廠自動化改造將330多名員工精簡到100多人,生產效率提高了40%~50%,他也沒覺得壓力減小。

感到危機的不止華強。另一龍頭企業廣東龍力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賢莊說,廉江小家電屬於勞力密集型產業,用工成本占生產成本的百分之三四十。近幾年用工成本持續上漲,累計已增長了百分之十幾,對利潤本已不高的小家電企業,無異於釜底抽薪。

「關鍵是生產要素上漲約35%,企業效益提升才5%,生存空間大大縮減。」胡錫剛說,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就有可能倒下。因為品類單一,產業鏈短,配件生產嚴重同質化與部分配件生產能力較弱並存,不論是龍頭企業還是小企業,整個小家電生產鏈條都存在不小的風險。

目前,華強的銀行貸款7000多萬元,保持著百分之三十的融資,還遠遠滿足不了對資金的需求。據陸錫平介紹,正在進行的自動化改造,已經投了五六千萬元,還需要四五千萬元的投資。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廣東廉江澳利特電器負責人正在介紹自研產品 宮超攝

為什麼30年沒能培育出一個一流品牌

現在,廉江小家電企業的轉型升級仍然處於膠著狀態。

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7年中國小家電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5%,2018年有所回落,預計也將達到12.6%的增長。這說明,大陸小家電市場近年行情並不算差。

陳桂波對此尤其耿耿於懷,「關鍵是廉江小家電產品沒有叫得響的品牌。」他向《了望》新聞周刊記者反思說,「我們能生產出高端產品,但是賣不出高端產品的價格;有生產技術先進的高端產品的能力,卻不能生產,因為用自己的牌子賣不出去,必須貼大企業的牌子才行。於是,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2015年以來,大陸家電市場「馬太效應」不斷發酵,格力、美的、蘇泊爾、九陽牢牢把持主流市場,留給其他小家電企業的空間非常有限。雖然經過30年的發展,廉江湧現出龍力、納美仕、威王、威多福、華強等知名品牌,但與美的、蘇泊爾、九陽等品牌相比,市場認同度不高。以華強為例,苦心經營30年,仍只是廣東省著名商標,市場份額更是不能相提並論。

為什麼廉江30年沒能培育出一個一流品牌?胡錫剛一語道破,「廉江企業習慣單打獨鬥,產業有集群但無產業鏈精細化分工。」比如,廉江小家電老板只相信自己,什麼都要自己做,企業個個「小而全」,無法形成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深度融合,也無法分工聚焦某一領域的高精尖技術,企業普遍小散弱。

更要命的是,短視愛掙「輕鬆錢」,缺長遠發展格局。品牌塑造耗時長投入大,貼牌代工輕鬆得多。廉江小家電50%以上的產品是代工或者貼牌,出口到歐美、韓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品也基本是代工。企業主要依靠做大規模獲得收益,沒有轉變思路做高利潤。

另一方面,一個企業的財力、物力和精力有限,代工多了,自營品牌就少了。陳賢莊說,「代工沒問題,但30多年過去整個產業還普遍代工,就是大問題。」在他看來,沒有自主品牌,就沒有長遠發展潛力。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創新效率不高、科研人員不足、技改創新投入資金少等問題,在廉江大多數小家電企業中比比皆是。一位廉江的企業老板表示,人才不是沒有,但承受不起,待遇太高。對此,陸錫平反思到,「最終還是企業負責人觀念落後,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

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更放大了上述缺點。廉江小家電企業普遍都還是家族式企業,企業管理層人員幾乎都沾親帶故,總覺得「自家人肯定好過外來的經紀人」,用人情關係取代制度建設,沒有現代企業的管理體系,企業戰略布局和經營決策都受到眼光、觀念局限。比如,在電商行銷迅猛發展的今天,廉江小家電銷售還主要依靠傳統的經銷商模式。

補足小家電企業短板

「很多企業只盯著廉江當地競爭對手,我們應該眼睛向外,走出去看世界。」採訪中,廣東天啟電器有限公司創辦人葉長青告訴《了望》新聞周刊記者,自己去美的等大型家電企業考察時發現,「人家是24小時不停生產,我們只能達到8小時,實際有效工作時間也就五六個小時,成本無形中高出一大截。」

葉長青算了一筆帳,他參觀的一個工廠,一個月電飯鍋產量是120多萬個,甚至能達到200萬個,相當於廉江當地十個企業的月生產量,「一個廠賺錢,十個廠不賺錢。」他坦言,當時被嚇得要死,有一種馬上會倒掉的恐懼,感覺辛辛苦苦這麼多年白努力了。

這次學習考察後,葉長青改變了之前分步驟改造生產線的想法,決定把工廠現有的12條生產線全部進行智能化升級,「利用政府的工業互聯網獎勵資金,加上自籌資金,天啟共投入2000多萬元用於智能化改造,優化產品開發、智能化升級生產線,推進企業精細管理,企業效能將提升三倍。」

如今,天啟已經拿到一家全球大型企業的智能化電飯煲生產訂單,預計今年開始投放市場。

陳桂波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路,「電飯鍋、電水壺的市場格局已經定型,美的、格力、蘇泊爾、九陽占據了頭部,我們跟這些企業比確實優勢有限,很難形成新的品牌。」他決定將轉型的發力點定在開辟新市場:旅行餐飲器具,「我們的研發團隊已經設計完畢,正在籌集資金,預計利潤在30%左右。」

那些觀念開放、視野開闊,有研發創新能力或意願,有良好的技術團隊、管理團隊的企業,將成為政府重點扶持對象。2018年,廉江市共爭取省市財政投入資金1881萬元,工業企業信貸和技術改造兩項風險補償金資金池壯大至3231萬元,已撬動信貸4580萬元,累計為13家企業爭取股權投資資金1.37億元。爭取湛江市工信局支持2500萬元助力工業企業全力實施「互聯網+」工業製造行動。

今年,廉江將繼續為企業送政策紅利,針對小家電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從促進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等六個專題方向,制定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微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並指導企業做好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項目。

下好融資先手棋

「近年來,廉江地方政府傾全力扶助小家電行業走出困境,但現在企業最大的痛點和難點是資金緊張。」胡錫剛直言不諱地告訴《了望》新聞周刊記者,無論是生產,還是創新、轉型都需要資金支撐,多方合力籌錢是廉江小家電產業邁過當前難關的先手棋。

一位基層幹部向本刊記者直言,現在民企的融資比前兩年更難。「銀行一邊喊執行中央政策,一邊權力回收,超過3000萬元就要省里審批。這意味著貸款審批的時間延長,企業很有可能因此延誤商機。這還是符合貸款條件、有抵押物的企業。」

那些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企業怎麼辦呢?廉江市政府推出風險補償金制度。胡錫剛說,通過與銀行合作,將3000萬元政府資金放大10倍至3個億。這相當於信用貸,政府承擔40%的風險,銀行承擔60%,用於改善企業經營和推動企業技改。

2018年,廉江還建立了企業紓困基金:財政出資1000萬元,和企業、銀行合作,幫助企業解決過橋、臨時性貸款等問題,增強企業資金流動性。此外,廉江市政府與遠東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合作,推出設備貸,通過對生產設備等進行評估後放貸。胡錫剛說,目前已經有企業通過評估。

對於一個年產值超過300億元、有600多家企業的產業基地,這遠遠「不夠吃」。胡錫剛估算,廉江整個小家電企業急需的資金規模約8個億。廉江市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與政策性銀行達成合作,希望能將3億元規模的風險補償金進一步放大,為更多經營正常卻受資金短缺困擾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為解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廉江市還將加快推進廣東省小家電智能製造區域創新中心建設,補足小家電產業短板。

該中心由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威王、華強、龍力、納美仕等4家廉江家電企業共同組建,創新中心通過中心聯合單位共同研究攻克家電產品的溫控器、發熱裝置、電腦板、預塗板等共性關鍵技術難點問題。三年時間為廉江家電企業提供10條自動化解決方案作為示範項目。據悉,全部工作預計在2020年完成。

嗷嗷待哺的廉江小家電企業能不能等到這劑良藥?智能裝備的資金難題能不能如願破解?有多少企業能借此升級壯大?採訪最後,陳桂波說,自己渴望政府的各項好政策盡快落實,「但最終還是要靠企業自己。」

更多精彩:

  • 重磅!深圳44位代表委員給全國兩會提案曝光!信息量很大!

  • 王偉中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接受專訪 談了這些重要問題

  •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最大特點是開放」——專訪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

  • 統計排名 | 亞洲大學論文引用排名:中國6所大學躋身10強,南科大亞洲第4

  • 重磅直擊!粵省長+港澳特首+發改委+灣區主管小組最權威大灣區宣講來了!

  • 吳思康:深圳發揮核心引擎功能 香港強化紐帶作用

  • 廣東官宣!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全世界出名了!

  • 748億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3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 下周四有大事發生!

  • 重磅!香港發布消息: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周中公布!

  • 智庫報告 | 2018中國智庫報告出爐,我中心再次蟬聯地方政研智庫系統影響力第3名!

  • 深圳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深圳十區誰更強,各區最新GDP排名來了

  • 吳思康應邀為深圳邊檢總站宣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

  • 高標準建設一批「城市新空間」,今年深圳重點打造6座「城」

  • 鵬城政事 | 央視春晚分會場選定深圳!幕後原因讓所有人振奮!!

  • 擔當大灣區核心引擎 深圳獨具優勢——專訪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

國際經驗 | 美國如何為技術創新“端茶送水‘,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