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增強現實技術是在真實的環境中添加計算機生成圖像的技術。現實世界和增強環境可以同時交互,用戶可以進行數字化操作。隨著增強現實技術的成熟,應用程序的數量不斷增加,它正在改變我們的購物、娛樂、工作方式。
零售
在購買衣服、鞋子、眼鏡或其他任何我們穿戴的物品前,我們都會想要進行「試穿」。同理,為家里購買傢俱時,也會想先看看傢俱擺在家中的樣子,只不過之前很難做到。現在我們可以借助增強現實做到這些事了。
由於支持AR應用的設備(比如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率非常高,因此AR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AR應用的到達率也會翻倍增長。亞馬遜是最早引入AR技術的品牌之一,利用AR讓消費者可以在線「試穿」衣服,為在線購物的消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這樣做的還有宜家,宜家打造了一款AR手機應用程序,顧客在購買之前便可以通過手機應用將宜家的傢俱「擺」在家中,看顏色、大小是否合適,免去了退換貨的麻煩。
除上述物品之外,最需要試的物品還有眼鏡和太陽鏡。我們經常在網上找到一些眼鏡和太陽鏡的優惠信息,但再誘人的折扣也不能草率下單,畢竟眼鏡的寬度、長度適不適合自己只有試過了才知道。Speqs Eyewear的應用程序讓消費者可以通過AR嘗試任何款式的眼鏡,並找到哪些適合自己。通過iPhone X的臉部識別技術,Warby Parker甚至可以為用戶推薦最適合的框架樣式。
建築
在建築領域,增強現實允許建築師、施工人員、開發人員和客戶在任何施工階段看到立體的建築以及內部設計,將整個建築可視化。除此之外,AR技術還可以幫助識別作業中的錯誤和問題,在問題變得難以更正之前指出問題所在。
增強現實還可以輔助建築物和設施的維護作業。具有交互式3D動畫和其他指令的服務手冊可以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物理環境中顯示。增強現實可以幫助客戶在維修或維護過程中提供遠程協助。它也是一種有價值的培訓工具,可以幫助缺乏經驗的人員完成工作,並現場找到正確的操作方法和零件信息。
旅遊
借助增強現實技術,旅遊品牌可以為潛在的遊客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通過AR解決方案,代理商和目的地可以為訪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路標指示。AR應用程序可以幫助度假者瀏覽度假村並了解目的地。
甘肅省博物館將AR互動技術引入展覽。觀眾用手機錄影頭識別文物時,文物可以進一步呈現「活態」,如仰韶文化彩陶盆上的魚紋可以「遊動」,帶給人們更好的觀展體驗。
此外,AR技術在旅遊業還有一個有趣的用途。荷蘭皇家航空和英國廉價航空easyJet都通過AR技術讓旅客檢測行李箱大小是否可以登登機。easyJet的AR功能基於蘋果ARKit 2,通過預設一個符合等級規格的立方體網格進行對比,用戶通過AR技術讓行禮箱與網格重合,便可以確認行李尺寸是否可以登機。
教育
雖然關於增強現實如何輔助教育仍有很多探索空間,但可以肯定的是,AR之於教育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外媒預測AR教育市場到2020年將增長17%,達到2520億美元,並且能夠支持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的教育水平。
增強現實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動態3D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並用這種充滿趣味的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將受益於AR的可視化功能,通過數字渲染將概念帶入生活,隨時隨地訪問信息,無需任何特殊設備,就像語言學習應用程序Modly一樣。
醫療保健
AR可以為外科醫生實施提供3D數字圖像和關鍵信息。使外科醫生無需遠離手術區域即可獲取手術過程中所需的重要信息。
比薩大學信息工程系協作研發的視頻光學透視增強現實系統能夠將X射線數據疊加到病人的身體上。得益於這項技術,外科醫生將在他的視線中獲得心跳,血氧和所有患者的參數等信息。此外,該設備將能夠看到在手術之前和手術期間獲得的所有醫療信息,完全符合患者的解剖結構,並向外科醫生提供虛擬X射線視圖,以精確地引導手術。
目前有一些初創公司正在構建AR技術,以支持數字手術、3D醫學成像和特定手術。
導航系統
通過將智慧型手機的GPS與AR技術相結合提高導航應用的安全性,使導航信息更全面。這種應用適用於所有安卓系統和iOS系統用戶。而Navion提供了真正意義上的AR導航,這是第一個用於汽車的全息AR導航系統。隨著汽車周圍環境的變化,系統會不斷更新信息以實施提供導航信息。
韓國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與瑞士高科技初創公司WayRay AG合作,在2019年CES展上推出了全球首個全息增強現實(AR)導航系統,該系統搭載在現代捷恩斯G80車型上。嵌入汽車的全息AR導航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可將立體圖像顯示在真實道路上,並可根據駕駛員的具體視角適當進行調整,從而提供準確的駕駛指導。
駕駛員無需配備頭部設備就可獲得生動、精確的全息圖像。該技術可根據車速精準的顯示車輛行駛方向,並通過安裝在儀表板上的顯示器將導航的指示箭頭投射到道路上,讓司機在不分心的情況下使用導航,進而做到了安全駕駛。
本文編譯自:Forbes
本文轉載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