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喜馬拉雅的鷹
ACT,全稱「Annapurna Circuit Trek」,譯為「安娜普爾納環線徒步」,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海拔8091米的安娜普爾納峰周邊地區。
註:本文照片全部拍攝於ACT,已標註好拍攝地,時間為2019.4。文中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助到更多人的了解ACT。
▲Manang(馬南村)。馬南無疑是ACT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村子,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寺廟、佛塔、經幡、神樹,眼前的這一切就足以說明了旅行者已經抵達了「神的領域」(攝於ACT馬南村,海拔3600米)
它被公認為「世界十大徒步線路之首」,沒錯,世界第一的徒步線路並不在紐西蘭、也不在阿爾卑斯,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是喜馬拉雅的EBC,但也不是,而它就是「ACT」。
ACT為何是「世界十大徒步線路之首」?首先,我明確一下個人的觀點:EBC確實很震撼,它肯定會讓我終身難忘。但是如果有人問我想去喜馬拉雅徒步走哪條線路比較好,我通常首推的都是「ACT」,其原因實在是太多太多,除非你一點都不對人文景觀感興趣。
註:本文會經常拿ACT和EBC作比較,分析他們之間的區別與優勢,因為國內驢友只對這兩條線路比較熟悉,並且大多數人認為EBC是優於ACT的線路。
▲騎行者與徒步者。探索喜馬拉雅山脈不光可以選擇徒步或登山的方式,騎行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自行車可以抵達汽車與摩托難以抵達的地區,還可以節省徒步上的體能消耗。(攝於ACT陀龍埡口大本營,海拔4800米)
▲Braka(布拉卡村)寺廟。布拉卡寺廟是布拉卡村內的一座寺廟,從村子本身的規模上看,寺廟領地就幾乎占據了一半的面積。該寺廟供奉著眾多佛像,其中就包括當地比較出名的一個傳說「米拉熱帕」。(攝於ACT布拉卡村,海拔3400米)
1.評價標準
(國內與國外存在著差異)
國內:整體難度。
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線路難易、外在感官、甚至是否夠虐」等等因素來評價的。而不是出於線路的「安全性、探索性、體驗性」這些內在的因素。EBC整體海拔高於ACT,相比ACT無疑是更艱難的存在,加上極致的高山風光,大多數人走完這2條線路,在「硬實力上」肯定是更偏向於EBC的。
▲永無止境。在前往陀龍埡口的路上,無數的徒步者正頑強的抵禦著環境所帶來的磨難,一步一步朝著ACT的海拔最高點進發。(攝於ACT陀龍埡口路段,海拔5400米)
以一條線路的難易程度或完成人數的多少來評價其級別,仔細一想,這樣真的有助於戶外普及的發展嗎?換個層面看,當一個人剛接觸戶外的時候如果聽到了頂級線路是多麼「自虐」,一般人都會潛意識的給徒步本身的印象「降分」,而不是激發他對這方面的興趣。
國內對於頂級線路的評判未免有點太過於「技術性」了,因此這些頂級線路更適用於那些經驗豐富的「戶外大神」,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它帶給一個正常人的感覺就是「初級,不虐;中級,開始虐;高級,很虐;頂級,超級虐」,這就顯得特別尷尬了。
▲雪域奇緣。在前往Ice Lake(冰湖)的路程當中,兩位西方徒步者與路邊的一只狗狗相遇並產生了了奇妙的情感。見證著眼前這壯闊景色的同時,一並分享著內心的喜悅。(攝於ACT冰湖,海拔4500米)
國外:綜合體驗。
影響綜合體驗的因素有很多,其實包括了上面說到的「難度」,另外還有「安全性、舒適性、體驗性、回味性」等等。這里我總結兩句「何為頂級徒步線路」的話術:
「任何一個人走過一次,就一定會發現徒步魅力的所在,即便是相同的線路再走一遍也都會認為是值得的。而不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走過一遍就不想走第二遍,甚至再也不想接觸戶外徒步的線路,或是在回憶當中第一反應不是它的「艱辛」,而是過程當中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與經歷。」
▲雪山腳下的神射手。Upper Pisang(上匹桑村)位於安納普爾納二峰的山腳下,該地區男性的日常生活愛好就是射箭,雖然現在幾乎不用外出打獵了,但這一項古老的風俗仍然保留至今。(攝於ACT上匹桑村,海拔3300米)
也就是說,徒步線路所謂的「頂級」:
1.一定是有著能給大多數人帶來感受深刻的過程,能讓人積極參與到戶外徒步活動當中去的作用。
2.即便讓你再去走第二次,也會抱著極高的熱情去對待或向往。
3.線路本身具備「多樣化」的選擇,如安全性與探索性為互不衝突,徒步者可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完成流程,而不是只能有著「一路享受到底」或「一路自虐到底」的標準。
▲Ghyaru(高盧村)羊頭骨。在喜馬拉雅地區,羊/牛頭骨的說法各有不同,有人認為是「感恩」,有人認為是「辟邪」,也有人認為是「祈福」。(攝於ACT高盧村,海拔3800米)
▲驢子的殘骸。路邊發現了一頭驢子的屍骨,看外表分心應該是去年冬天凍死在路邊的。(攝於ACT木吉村,海拔3400米)
那麼,ACT具備了那些「頂級」的條件嗎?它不光具備了,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超出了頂級的標準。
ACT的走法有很多,多到數都數不清。有的人14天(2周)內即可走完,有的人30天(1個月)都走不完,這就足以表明了它的選擇性大於其他所有的線路。也就是說,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走法,你可以讓ACT成為世界上最虐的探險級線路,也可以讓它成為最舒適的享受級線路。
▲Ngawal(尼格旺村)出口處的佛塔。該佛塔樣式屬於典型的馬南地區佛塔,與木斯塘「圓形」佛塔不同,馬南地區的佛塔有很多是「方形的彩塔」。(攝於ACT尼格旺,海拔3700米)
2.線路景觀
(豐富的自然景觀&驚嘆的人文景觀)
在加德滿都或博卡拉的遊客中心辦理完了進山證之後,就可以乘坐大巴車前往徒步線路的起點了。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看到,該線路起點位於右下角的「貝斯薩哈」,海拔為760米。最高點為正上方的「陀龍埡口」,海拔為5416米。終點是「ABC」,海拔為4130米。
海拔抬升的景色變化無疑是ACT這條線路的最大亮點,從平原的「熱帶叢林」到高原的「雪山冰川」,從河谷的「綠樹成蔭」到荒漠的「土林戈壁」,路上能看到的一切,本就是一場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視覺盛宴。
▲ACT徒步線路圖
註:終點的選擇有很多,其實翻越完陀龍埡口抵達地圖左上方的「佐莫索姆」就有車可以下撤了,而後續的布恩山與ABC則看個人情況是否前往
▲博卡拉前往ACT起點「貝斯薩哈」的大巴車。大巴車頂上都是徒步者的「背包」,車上的乘客幾乎都是去自主徒步。(攝於博卡拉客運站)
▲起點Besisahar(貝斯薩哈)附近的村子。與中國的山村沒多大區別。(攝於ACT貝斯薩哈,海拔900米)
▲海拔3300米地區的一個高山湖。湖水非常的綠,周邊的地貌則有點像新疆的「喀納斯」。(攝於上匹桑,海拔3300米)
▲Pisang(匹桑村)。匹桑村分為了上匹桑與下匹桑,上匹桑坐落於山腰上,而下匹桑位於山谷當中,海拔落差有100米。徒步的話建議選擇上匹桑的線路,因為海拔越高視野就越好,能看到的自然景觀也越多。(攝於ACT上匹桑,海拔3300米)
▲Ghyaru(高盧村)附近所看到的安納普爾納峰。安納普爾納峰被分為了5座山峰,高盧村能清楚看見的是二峰(7937米)與四峰(7525米)。(攝於ACT高盧,海拔3800米)
▲馬南旁邊的Ganggapurna Lake(貢嘎普爾納湖)這個湖的水源就來自照片當中後方的Ganggapurna(貢嘎普爾納峰),它是安娜普爾納峰的延伸,山上聚集著大量終年不化的冰川。(攝於ACT貢嘎普爾納湖,海拔3500米)
▲ABC位置所看到的魚尾峰。前面的鐵皮房就是安納普爾納峰大本營,幾個月前這里發生了一起雪崩,當時幾乎所有的房屋都被雪給掩埋了,如今4月份雪漸漸的融化開來,但依舊無法在此地住宿。(攝於ACT安娜普爾納大本營,海拔4200米)
▲Kagbeni(肯貝尼村)周邊的「土林」。木斯塘的入口處,像極了西藏阿里的土林。(攝於ACT肯貝尼,海拔3000米)
每天你都會與不同的自然景物打交道,甚至是在一天當中就會經歷「一年四季」的變化。以下4圖皆為1天所拍攝,攝於賈科特村周邊。
▲春
▲夏
▲秋
▲冬
除了以上那些驚奇的自然景觀,ACT線路上的人文同樣也值得一探究竟。就拿路上數不盡的村落來說,起點處的居所生活的多為印度教教徒,隨著旅途的深入,當地的人文會逐漸變成以Thakali(塔卡利族,尼泊爾當地民族)為主的景象。
由於越來越靠近西藏且受藏文化的影響,一陣陣「藏族風」會跟著海拔的抬升隨之而來。其差異性表現最為突出的東西,就屬一路上的宗教建築,其中最為醒目的就是「佛塔」。
▲Chulu(楚盧村)所遇到的當地村民。由於這個村子人煙稀少,上山的路徑不是很明顯,當地的好心村民成為了「臨時嚮導」幫助徒步者指明道路。(攝於ACT楚盧村,海拔3500米)
▲Ice Lake(冰湖)佛塔。冰湖是安娜普爾納地區的一個海拔高達4500米的高山湖,即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之下,卻仍然有著「信仰的痕跡」。(攝於ACT冰湖,海拔4500米)
不同地區的佛塔所展現出的形態也有所不同,印度教由於更親近於佛像本身,因此是不會在外面豎立佛塔的,尼泊爾當地民俗文化的佛塔則會有一雙「神的眼睛」,而靠近木斯塘地區的藏傳佛教更多是以「白塔」或「彩塔」的形式展現出來。受木斯塘文化的影響, 「守護者三塔」會在路程中段的村口處出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尼泊爾式佛塔。這種帶有「神的雙眼」的佛塔多出現於尼泊爾的城區,加德滿都就是很好的例子。(攝於ACT布魯布勒,海拔900米)
▲Tal(泰)村的守護者三塔。泰是馬南地區的第一個村子,從馬南地區開始,每個村的村口都會出現這「守護者三塔」的大門。(攝於ACT泰,海拔1700米)
▲藏式白塔。隨著海拔的抬升,這種龐大的白塔會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這種樣式與西藏風格很像,因為當地受到的更多是藏傳文化的影響,而非印度教。(攝於ACT尼格旺,海拔3700米)
▲Manang(馬南村)村口的守護者三塔。這種類型的佛塔多是以「紅白灰」三色表現出來,也有部分地區會用上不同的顏色。(攝於ACT馬南,海拔3600米)
▲Jharkot(賈科特村)的木斯塘彩塔。圖中這種高大、方正且花紋精致的佛塔,是木斯塘典型的佛塔樣式。佛塔內部通常是可以進去參觀的,牆壁上都會畫滿精美的壁畫。(攝於ACT賈科特,海拔3500米)
▲Marpha(瑪法村)的藏式白塔。受藏傳文化的影響,喜馬拉雅地區部分地區的佛塔與西藏的白塔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攝於ACT瑪法,海拔2700米)
ACT路上的雪山冰川雖然不及EBC(珠峰大本營)地區的廣闊宏偉,但也沒有像珠峰地區那樣的極端環境顯得「荒無人煙」,取而代之的是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和諧場面。
這邊的氛圍更貼近普通人的正常生活,這段旅途仿佛是一場喜馬拉雅文化的「探索之旅」,而不是一場挑戰自身的「極限冒險」。路上的一切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所經歷與所感悟的一切也都是無可比擬的。
▲馬南村前的雕刻牆。牆上刻滿了經文與佛像壁畫,他們就直接被「擱置」在路邊,沒有進行任何「保護」,路上徒步的遊客可以隨時欣賞。這好像在告誡路人「歷史就讓它成為歷史吧,沒有必要去刻意挽留」。(攝於ACT馬南,海拔3500米)
▲雕刻細節。有眾多菩薩像與忿怒像,畫像上部已有被侵蝕的痕跡。(攝於ACT馬南,海拔3500米)
▲Ganggapurna Lake(貢嘎普爾納湖)。該湖位於馬南村的對面,從村內徒步不到30分鐘即可抵達。附近有一條上山的道路,站在山頂可以看到周邊雪山的全景與山谷下方的景象。(攝於ACT貢嘎普爾納湖,海拔3700米)
▲Manang(馬南村)。站在馬南村對面的山頭所俯覽的村落景象。(攝於ACT貢嘎普爾納湖,海拔3700米)
▲Ngawal(尼格旺村)。尼格旺是高盧村後面的一個村子,該村旁邊的山丘上有一座蓮花生大師的佛像,註視並保佑著村里的一切。(攝於ACT尼格旺,海拔3700米)
▲Chulu(楚盧村)。7戶人口的村子,從村頭走到村尾只需半分鐘,但其景色是極為壯闊的,面朝著安娜普爾納四峰。(攝於ACT楚盧,海拔3500米)
3.支線挑戰
(讓你深度體驗探索喜馬拉雅的樂趣)
什麼是ACT的支線挑戰?
除了主要線路以外,在途中會有很多「岔路」通往各式各樣的「觀景點」。路上的紅色路牌會幫助徒步者指明「主線方向」,藍色路牌則通常是用來指明「支線挑戰」的。支線更適合第二次來到ACT徒步的旅行者。
為何是挑戰?因為大多數「支線任務」的難度並不低於主線,而且至少需要會花費1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往返,有的支線甚至需要花費3天以上的額外時間才能回歸到主線。
▲紅色與藍色的路牌標識
由於路上的支線過多,如果想全部走完加上ACT至少得花上30天以上的時間,這里就簡單的講幾個:
1.Tilicho Lake(提里卓湖。當地最出名的高山湖泊,被評為世界上最高的湖泊,當然西藏有比它還高的湖)
2.Ice Lake(冰湖。海拔4700米的冰川融水湖)
3.Milarepas Cave(米拉熱帕洞穴。米拉熱帕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飛升之人,根據傳說,有一位獵人將他射死,至今都可以在懸崖峭壁上找到那把射死米拉熱帕的長弓)
4.Ponkar Glacier&Lake(龐卡冰川與高山湖泊。其實這條線路是MBC-瑪納斯魯環線的後段,ACT從Thoche托切村可以前往)
5.Muktinath(木克提納斯。個人認為是整個ACT環線最為值得一去的村子,該村融合了印度教與藏傳佛教的理念,到處都是喜馬拉雅文化宗教的痕跡)
▲冰湖
▲木克提納斯神廟
▲賈科特村(寺)
在ACT後段,是著名的Poon Hill(布恩山)與ABC(安納普爾納峰大本營)線路。它們分別都是安納普爾納地區的徒步線路,單獨徒步布恩山需要3-4天的時間,徒步ABC需要5-7天的時間,出發點Nayapul(南丫浦)可以從博卡拉乘坐大巴車前往。但如果是徒步ACT的話,是可以順路一口氣把這兩條路線給走完的。詳細線路上方的地圖已經標記出來了。
▲Poon Hill(布恩山)。布恩山其實是一個觀景平台,西北處的雪山便是著名的Dhaulagiri(道拉格里峰),而東北處則是安娜普爾納峰。能夠以「前方180度無遮攔」的視野觀賞到喜馬拉雅群山的平台,足以讓其聞名於世界。(攝於ACT布恩山,海拔3200米)
▲布恩山所看到的安納普爾納峰。(攝於ACT布恩山,海拔3200米)
▲布恩山所看到的的道拉格里峰。(攝於ACT布恩山,海拔3200米)
▲ABC所看到的安納普爾納峰。(攝於ACT安娜普爾納大本營,海拔4100米)
▲ABC所看到的魚尾峰。該山峰原名為「Machapuchare」(馬恰普恰瑞),因其山峰造型從南邊看極其像「魚的尾巴」,故又名為「Fish Tail」(魚尾峰)。(攝於ACT安娜普爾納大本營,海拔4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