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段時間,國內某網站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你會不會考慮讓孩子出國留學?」
調查的結果讓很多人表示:沒想到!
這項問卷一共有六千多人參與回答,其中有三成網友的答案很明確地表示會送孩子出國,有接近一半的人選的是正在計劃要讓孩子到國外讀書,而完全不會考慮的人只占總人數的21%。
也就是說,現如今送孩子出國留學這件事有將近80%的家長都會考慮。
可是考慮是一回事,真正決定要邁出這一步又是另一回事。
因為,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留學還是要考慮一個「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花那麼多錢出去留學究竟值不值呢?這是大家做決定之前都會糾結的問題。
不僅撒貝寧的電視節目中有嘉賓被問到。
網上也充斥著這些迷茫和焦慮——
父母把買房的40萬送我讀UCLA值不值
環衛工家庭月收入不到1萬,傾盡一切送孩子出國留學值不值
我有200萬,是送孩子出國留學還是給孩子買房?
大家的答案也都莫衷一是。
而作為過來人,家長A和家長B的故事很值得大家參考。
之所以拿他倆來舉例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都差不多,孩子年齡也相仿,當年面臨的問題情況也很相似,不同的是家長A選擇送孩子出國,家長B選擇給孩子買房。
個人有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有意思的是,自從兩家的孩子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之後,兩家家長之間的關係也開始變得耐人尋味。
平時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候,A家長和B家長碰見了,話題總由B來主導。
某某地段的房價又漲了,之前買的那套放到現在是無論如何也買不起了等等,末了也會問兩句「小誠在美國那邊挺好的吧?畢業還是要回來的吧?前段時間又在說美國歧視亞裔孩子還是在我們自己的地盤上好……」
A家長總是笑笑不說話。
等到寒暑假,兩家的孩子都回來了,很多人碰到一起,A家長和孩子又成了中心。
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大家還是樂意聽說的,但是一般情況下,大家總是對那些「壞的方面」比較感興趣,比如美國在很多地方其實還不如國內方便啦,就醫困難、就業壓力大之類的,而對於學校教了什麼,教授的專業水平,學術氛圍等等大家是不關心的。
過了幾年,B家長的孩子大學畢業,因為背靠著一套房,房貸也不用自己多操心,所以找了一個輕鬆的工作,成了一個安安穩穩的上班族。
A家長的孩子在國外工作了兩年之後,也回到了國內,進入了一家獨角獸企業,成天加班加點不說,還要滿世界飛。
到目前為止,若論現有財產的話,A家庭不如B家庭,A家庭的孩子也不一定還要幾年能把父母當年放棄的房子給掙回來。
然而從當年那個決定做出來的時候開始,也許房子對於A家庭來說就已經不是他們用來追求和衡量自己的東西了。
其實,在撒貝寧的節目里,男博士在收到嘉賓「比起買房更應該投資自己」的建議後,依然擔心「將來留學回來有馬子領回家會面對沒房的尷尬」,而後撒貝寧的一句話引其了全場爆笑——
大家都在笑後半句,卻忽略了前半句話的深意。
>買房還是留學?撒貝寧的回答,不該只盯著後半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