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冠 服 飾 中 的 傳 統 文 化
人靠衣服馬靠鞍
一看長相二看穿
服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同的服飾可以讓人擁有不同的氣質,給人以不同的享受。
中國傳統服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境內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互相滲透和融合而形成的。從上古時期的獸皮、樹葉,到後來的桑、麻、棉、絲,直至如今的化纖材料等服飾製作材料和製作工藝,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
那古人的服飾都有什麼講究呢?
「身體保護」?「遮羞」?「圖騰」?「裝飾」?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鼎盛時期,其間出現的冠服制度也是中國最早的服飾制度。
周代逐漸形成的一套符合禮儀規範的服飾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非常大,服飾制度就一直沿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為止。中國人稱呼服飾的專有名詞「衣裳」,從周代開始已成為中國傳統服裝的統一稱呼。
一起來欣賞
古代服飾吧!
夏 商 周 時 期
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天未明時為黑色,地為黃色,故衣為玄色,裳為黃色。」
周代禮服
商代衣冠
(安陽殷墓出土的玉人立像)
洛陽金枝戰國婦女的辮發樣式
西周的金耳墜
秦 漢 時 期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飾史上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透進服飾思想中。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男子服飾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有規定, 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女子服飾基本上受五行思想支配。
隋 唐 時 期
隋朝對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服飾作了嚴格規定。①皇帝服飾:袞冕之服,玄衣纁裳,合九章為十二等。②文武百官服飾:一般有袞冕、毳冕、?冕、弁服等。③後妃命婦服飾:皇后服飾為褘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種。褘衣為深青質,文以翬翟,五采重行,十二等。④平民服飾:男子一般戴介幘,穿盆領大袖袍,裲襠衫;女子以短襦長裙為特徵,裙腰在腰部以上,給人以修長俏麗之感。
註:幞頭即男子包頭用的一種軟巾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668),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明 朝 時 期
明朝對服飾制度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官服級別十分嚴格,圖案上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場合之外,一般不穿。朝服以袍衫為尚,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上綴補子,與烏紗帽、皂革靴相配套,是典型的明朝官員服式。各階層便服有袍、裙、短衣、罩甲等。女子服式變化非常快,比甲長裙是明代女子的典型服裝。
清 朝 時 期
清代服飾制度,在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龐雜。①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②皇后服飾: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吉服冠、龍褂、龍袍等。③文武百官服飾:有朝冠、吉服冠、端罩、補服、朝服、蟒袍等。④庶民服飾:男子戴暖帽或涼帽,穿馬褂長袍,袍用馬蹄袖,女子穿旗袍,外著馬甲,足穿花盆底旗鞋。
另外,清代服制還有如下規定:五爪龍緞、立龍緞等官民不能服用,特賜者也應挑去一爪。軍民一律不能以蟒緞、妝緞、片金、猞猁猻等為服飾。八品以下官不能服黃、香、米、秋香等色,伶人、奴仆、皂隸只準服繭綢、毛褐、葛布、棱布、貂皮及羊皮。
一起來欣賞
少數民族服飾吧!
苗 族 服 飾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
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同一種稱呼之中,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不同。
男子服裝式樣較簡單,一般上身穿對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青色長巾。冬天小腿部裹綁腿。
凱棠婦女盛裝
枇杷衣便裝
江龍婦女服飾
舟溪婦女服飾
壯 族 服 飾
壯族, 是中國嶺南一個土著民族,壯族是大陸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各地社會發展不平衡,服飾互有異同。
男女均喜著白色或其他淺色的上衣, 多為對襟、 扣襻。 下身為黑色肥褲管長褲, 赤腳或著草鞋。其中男子多戴鬥笠, 系寬腰帶。 女子以花頭帕綰於頭上, 褲或裙上縫花邊, 胸前只釘兩對扣襻, 使之形成裝飾, 或是以一圓形飾件替代扣襻, 前襟上下任其自然飄灑, 顯得合體大方。 所帶挎包與背兜多以壯錦為之, 亦有在錦或布上以彩線繡上生動有趣的對稱紋樣。
蒙 古 族 人 服 飾
蒙古族的生產方式是以遊牧為主, 其服飾習俗受到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制約,服飾多以皮服為主。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長袍,腰間紮長綢帶,這種長袍俗謂「蒙古袍」。 這種袍服既傳承了蒙元時期的服飾貫制,但又有所變異。「蒙古袍」和常見的袍服大同小異,無論男女穿的袍子,下面一般都不「開衩」,其製作方法極為考究,一般是用上好的布料掛袍面。蒙古人十分注意袍服的美觀,多用紅、黃、深藍色的布料,在蒙古袍的衣領、袖口、下擺等處繡上精制美觀的花邊。
藏 族 服 飾
藏族的傳統服裝在其農牧區,尤其是牧區保持主流地位,那不是在節日慶典為錄影機而穿,而是真正的日常服裝。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 編髮、金銀珠玉飾品等。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 ,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
一起來欣賞
服飾小故事吧!
漢族孩童的花肚兜
山東民間漢族孩童的花肚兜上的圖案為五毒,即是用七色彩線繡成的五樣蟲豸兒,分別為蛇、蜈蚣、黃蜂、蠍,中間為小龍。
傳說:早先,在山東沂河岸上有戶人家。娘兒倆相依為命。由於村里蛇蟲很多,孩子總是被咬。一日,母親到河里洗孩子的肚兜,看見河泥上橫著一條泥鰍樣的,怪怪的東西,它伸出四條爪,瞪著兩只大眼,還抬頭聲聲叫娘,挺可憐的樣子。她見後驚喜交加,就用肚兜包回家養著。這怪物不但不咬孩子,還專咬蛇吃蚊蟲。母親稱它為小龍。打那以後,家中再也看不見蛇、蜈蚣、黃蜂、蠍子了。孩子穿了包過小龍的肚兜,蛇蟲均不上身。
紹興的氈帽
到了魯迅的故鄉紹興,人們總不免會購買一些紀念品,這里最好的紀念品,便是生產過程頗為複雜、前後有三十幾道工序,以羊毛為原料,染色和工藝都比較講究的氈帽了。 傳說:古時會稽山下有幾個獵人,上山打傷了一只斑斕猛虎。待幾人追至虎穴時,見老虎已奄奄一息,便上前殺死了它。當獵人們抬虎時,意外地發現虎穴里有一塊既堅實、又松軟的「氈毯」,形狀似鍋底。原來,老虎把羊、豬等牲畜拖到虎穴里吃掉後,剩下來的畜生毛便墊在窩里,經長年積聚和壓磨,便形成了「氈毯」。獵人們十分好奇,便把它拿回家洗淨曬幹,改制成帽子,戴上一試,覺得它竟比其他帽子都暖和。後來,經專業制帽工匠的仿制和創新,使得紹興氈帽聞名於世。
中山裝的設計
在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特、簡、薦、委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示奉先生之法。其式樣原為九紐、胖襉袋,後來有所改動,即前襟為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為五個扣子,象徵依照國民黨區別於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為三粒扣子,象徵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據說,在清朝末年,孫中山經常到南洋、日本等地從事革命活動。一次,一位日本友人送給他一套日本鐵路工人穿的制服「鐵路裝」。孫中山覺得這衣服大方、莊重、穿上後行走方便,又沒有絲毫「洋味」,就帶回了上海。他請王亨利按自己的身材重新做了一套。「鐵路裝」原來樣式為背後有縫,並且中間剪斷,口袋雖也是四個,但口袋上都有一只袢襉,貼袋的袋蓋也是筆架形的。王亨利為象徵辛亥革命的成功,國家統一,就將後背改成獨片式,口袋也做了一些修改。孫中山對他的改動十分滿意,還送匾、題字留念。此後,中山裝廣為流行。
漢族孩童的花肚兜
本期內容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科知識庫》——「衣冠服飾專題」
閱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經典
為積極宣傳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經典」活動是由中國知網聯合全國近百家圖書館共同發起的,活動以各館「微信公眾平台」為載體,精選權威、有趣的傳統文化知識,在12月份分四期向廣大讀者隆重推出,同時,第四期內容還將附有8道關於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題目供廣大讀者參與作答,各館微信平台上皆可參與,各平台將會從滿分答題者中抽取5名幸運獎,並頒發精美文創獎品!
——精彩紛呈,敬請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公共服務在線
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