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TUDE | 收起你的刻板印象,看看這些少數民族年輕人

  

  

  

「清朗行動」讓一些虛假流量的網紅降了溫,也在潮水退去後留下了那些真正值得追的星,例如藏族青年丁真。這位現象級的網紅,不僅憑借顏值出圈,也讓自己的家鄉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更讓以往少被關註的少數民族青年更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文化與生活。
這些少數民族青年以短視訊平臺為門路,展示著嘆為觀止的民族藝術,令人食指大動的民族菜,同一句話裡國語、方言與民族語言的有趣對比,精緻的民族服裝,民族節日中盛大的表演,別具風情的少數民族婚禮,走街串巷的當地風情……TA們是少數民族,TA們也在各自的職業領域裡認真執行著最酷的生活方式。
COSMO採訪到9位不同民族背景的年輕人,TA們有人堅守在家鄉,有人成為物理世界裡的精神遊牧者,有人能熟練切換四門語言,有人傳承百年手藝,還有人讓《人民日報》 為TA點讚……
這座花園裡的56朵花,每朵都有獨特的姿態。TA們一樣酷,不同美

「有時候要離家遠一點,才能近一點。」

「大家好,我叫吐提古麗·熱傑,維吾爾族。」這是吐提固定的開場白。
做脫口秀3年,吐提表示,自己每次講段子,都像在科普維吾爾族的知識。她被戲稱為「全大陸最漂亮的脫口秀女演員」,但更有沖擊力的是,在她鋪陳好的一個個爆點中,少數民族文化梗是其中繞不過去的部分。
吐提生長在新疆喀什附近的一個縣城,直到上了小學才開始系統學習國語。就像她的段子裡說的,當時的漢語水準就像現在大多數rapper的英語水準一樣。別人眼中的民族特色,於她都是日常。就連喀什老城裡堪稱文化瑰寶的高臺民居建築,在當時的她眼裡,也只是一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直到去北京讀大學並工作,吐提才逐漸意識到新疆的美有多獨特,新疆帶給她的持續影響有多大。
例如,大多數脫口秀新手會在上臺的前一刻特別緊張,而吐提就自信滿滿,覺得自己棒極了。維吾爾族天生喜歡表演,從沒有「社恐」的概念。當其他孩子擔心在家庭聚會上被逼才藝表演的時候,「小吐提」們在音樂響起來的時候就直接開跳,哪怕根本不認識外放音樂的那家人。
但新疆之外,大多數人對那裡還是抱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或者覺得滿街都是羊肉串和哈密瓜,或者覺得當地貧窮落後。「其實你知道嗎?新疆面積那麼大,有那麼多的民族,別說方言了,連我們常說的疆普在南疆和北疆都有口音差異。」
吐提大學的專業是新聞,她希望自己可以通過文字,向世界介紹新疆各地區正在發生的故事,淡化別人對這片土地的偏見。
大學畢業後擇業時,她的朋友支持說,當你在討論你的生活和觀點的時候,必然離不開你來自新疆的背景,而這是另一種向別人介紹新疆的方式。確實,很多人從她的段子裡知道了,維吾爾族人名的後半部分繼承自父親的名字,維吾爾族同胞為了學國語有多努力。
在今年的《脫口秀大會》上,吐提的段子火了,她也被更多人所知道。即使這樣,吐提依然覺得自己選擇了一個相對冷門的職業,畢竟整個新疆也沒有幾個脫口秀演員。
但在她前一段時間回家和媽媽聊天時,吐提偶然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看的維吾爾語節目,那是一套來自維吾爾「恰克恰克」殿堂級表演藝術家伊沙木·庫爾班的光盤。
「恰克恰克」是維吾爾語中笑話的意思,演員要根據現場情況發揮,用語言、肢體和表情來進行幽默的表演,這離不開表演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超強的概括模仿能力。她突然意識到,這就是維吾爾族的脫口秀。原來早在她選擇脫口秀之前,就已經有了這樣奇妙的緣分。而那個曾經被恰克恰克逗得哈哈大笑的小女生,如今在用國語延續著逗笑的古老藝術。
上海距離喀什的飛行距離是5665公里,曠闊的山河橫亙其中,連風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吐提在上海租住的小區附近,有一支特殊的廣場舞隊伍,這些爺爺奶奶裡有一些曾經是在新疆插隊的知青,新疆舞成了他們回到上海後連接彼此的紐帶。有時休息在家,樓下遠遠地傳來維吾爾音樂,吐提就一個人在家裡跳起舞。音樂超鏈接了時間與距離,此刻她在上海,也在喀什。
走近一步維吾爾族
關於維吾爾族有哪些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
守舊保守。這一代維吾爾族青年和上一代相比,更願意走出去看世界。
了解維吾爾族生活方式最不該錯過的活動
去參加一場維族婚禮吧,一場婚禮中濃縮了歌舞、美食、習俗、傳統服裝……其他地方的婚禮好像只有新郎和新娘兩個人才是主角,但在維族婚禮上,一群人的歡聚才是重點,跟著節奏跳就對了。
「何以解憂,唯有酸湯魚。」
去年,侗族女孩袁嘉藝在某檔綜藝節目中,彈著古箏,用貴州話播報天氣預報的演出,讓很多人記住了她。在眾多參與節目的年輕女孩中,她不算是最突出的;但在她身上,卻有著一種萬事不愁的樂天精神。
她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身份——在高中時,就被選為「黔東南州民族形象大使」。
推廣貴州文化,袁嘉藝是認真的。自從以綜合分第一的成就考進浙江傳媒學院,她就發現,原來自己平時看慣的貴州山水,如果換一個時空存在,就會被當作山清水秀的風景區,遊人如織。
於是,她在同學中間就變成了一臺無情的貴州旅遊「推廣機器」,僅大一暑假的時候,就前後有五撥兒朋友去找她玩。
成為藝人後,侗族文化的背景成為袁嘉藝的個人特色。節目中,她唱著民族歌曲《敬酒歌》飆高音時,不小心走了調,大張偉調侃她「是不是貴州那邊有人在樹上撞著你了」,她也只是哈哈笑,接著趁機科普了一番《敬酒歌》是少數民族表達熱情的方式。就連這次採訪,COSMO也被她安排得明明白白,成了貴州旅遊的安利對象。
袁嘉藝生長在凱裡,那裡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中心,是一個以苗族、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清秀山城。畢贛導演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就在這裡拍攝。在電影中,凱裡呈現出一種近乎於夢幻一樣的氣氛,不同背景的人從各地匯集過來,在這裡相遇。電影之外,凱裡是貴州的美食之都,匯集了來自各民族的美食。
在袁嘉藝的印象中,從小上學時,班裡就有來自各個少數民族的同學。「我們凱裡也叫‘百節之鄉’,因為少數民族多,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節日,每個民族過的節不一樣。例如,上學時,有同學說今天過‘姊妹節’(苗族傳統節日),她會把家裡做的‘姊妹飯’帶過來給大家一起吃,大家都很習以為常,也沒什麼特殊。大家都很包容,也很尊重對方的習慣,有一種民族大融合的感覺。」

  袁嘉藝的童年照 ▎

這種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尊重,滲透進她自小成長的很多個瞬間。她學會的第一首侗族山歌,是在小學音樂課上,老師教大家一起學唱的侗族民謠《布谷催春》。並非只有班裡的侗族孩子會唱,其他民族的同學也會一起學唱。
學校裡,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是農歷二月初二,這是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苗族傳統的「兒童節」。這一天,孩子們會掛著一枚家長煮好的紅雞蛋去上學,因為「吃了紅蛋的孩子會變得更聰明」,孩子們也會互相撞紅蛋,贏了的孩子興高采烈,而紅雞蛋最終會被吃進肚裡。
也正是這種融合所帶來的寬厚與樂觀,讓她在南下讀書、北上闖蕩時,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兒。帶著朋友們體驗各種貴州菜館和外賣,是她最常規的操作,畢竟「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酸是貴州人的集體鄉愁。
「我不覺得在北上廣這些大城市推廣少數民族文化很難,正因為大家不了解,才更容易發現貴州的特別,你說對不對?」
走近一步侗族
關於侗族有哪些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
村寨都在山裡,與世隔絕。實際上侗族有氣勢如虹的傳統建築,特別是侗寨的獨柱鼓樓,吸引很多遊客前去探尋。
想要看最酷的侗族文化,有哪些體驗必不可錯過?
肇興侗寨,是保存最完整的侗寨之一,在那裡能看到很傳統的侗族生活,例如侗族青年男女圍坐在火塘(火盆)旁邊,打油茶、唱情歌。

  

  

  「當更多白族的孩子意識到跳舞、英語

  都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他們就多了一個與世界交互的窗口。」

  受到電影《五朵金花》的影響,白族人愛把最帥的小夥子叫阿鵬,把最美麗的女生叫金花。十幾年前,11歲的董繼蘭被楊麗萍挑進了舞團,並親自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小金花」,那時她連舞蹈是什麼都懵懵懂懂。如今金花已經獨挑大梁,在舞團的幾部大戲《春之祭》《阿鵬找金花》《雲南映象》中都貢獻出令人震撼的表演。

  金花的家鄉是大理附近一個叫做石寶山的地方。這裡是白族著名的石寶山歌會的所在地,有最原生態的傳統白族生活,自然裡的牛、馬、山、水是金花對家鄉最初的印象。抱憾未登上牛年春晚的牛年舞蹈節目,就是楊麗萍老師帶著全舞團的演員回到石寶山,近距離觀察牛在自然下的各種狀態後創作的。

  在金花兩三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她唱白族調,媽媽山上勞作時,母女倆就彼此唱和。楊麗萍下鄉挑選學員的時候注意到這個瘦小的女孩,帶著她來到大理的舞團裡。「最開始我特別笨,別人學得很快的動作我怎麼也學不會,我就每天在本子上寫上一句笨鳥先飛。」

  

  雖然開竅晚,但小金花捨得下苦工夫,又守得住寂寞,十幾年後「小金花」成了團裡獨一無二的「金花」,作品也花開遍地。2018年金花與國際現代舞大師阿庫漢姆合作,在英國推出一段時長將近半小時的現代舞《霸王鞭》。打霸王鞭是白族幾乎人人都會的一種舞蹈,任何節日或者喜慶活動上都少不了霸王鞭。一米長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條上,鑿開彼此相距10公分的四個孔,孔裡串上幾枚銅錢,舞者隨著動作碰擊身體的時候就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音。霸王鞭代表著白族的精氣神。而金花結合自己的理解創作出一部融合了白族傳統與現代舞創作的獨一無二的《霸王鞭》。扯玲節在結實的手臂肌肉控制下好像有了生命,銅錢隨著節奏嚦嚦作響。在憑借這部作品,金花成為首位榮獲英國國家舞蹈獎最佳新興藝術家的大陸內地舞蹈演員。金花的舞蹈自帶霸氣,在舞動中讓人進入她的場域。對此她的解釋是,「可能是我小時候農活乾的多,比其他舞者更有勁兒吧。」

  疫情期間,金花隨著楊麗萍工作,創作出體現白族生活場景的舞劇《阿鵬找金花》。在這個舞臺上,金花飾演了一個叫「金花」的女生,從情歌傳心意,到荷包定情,到傳統的白族婚禮,她把自小就唱的白族調和改編過的霸王鞭帶進了故事中。而劇中由設計師崔曉東復原自白族老服飾的舞臺造型也讓觀眾見識到白族原生態的「酷」。「我們白族的新娘子以前出嫁的時候就是會帶上那種圓眼鏡,在白色上衣外面再套上繡工精美的嫁服。」金花自己也感嘆,歷史上的白族女孩們對美的追求已經超越了時代,甚至在當下看都有種看時裝秀的感覺。

  金花說,有一天她想在自己的村莊裡開一個舞蹈教室,教更多小朋友跳舞,就像她小時候接觸到跳舞,才一路從草木豐美處跳到了不同國家的舞臺。而當更多白族的孩子意識到跳舞、英語都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就多了一個與世界交互的窗口。

走近一步白族
關於白族有哪些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
喝酒。雖然白族有自己的釀酒文化,但並不以高度酒聞名,也不是每個白族人都能喝。
不可錯過的白族文化盛會:每年農歷7月末至8月初的3天,就是石寶山歌會雷打不動的日期。數萬名白族青年匯集到石寶山的漫山遍野,對唱情歌。

  

  

  

  

  

  「一方面我喜歡看到大小涼山裡的工匠

  自豪地用世代傳承的手藝過上體面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也喜歡海明威與毛姆,

  喜歡搖滾樂與電子樂。」

  從麗江到昆明,再到西安、莫斯科、北京、倫敦,如今定居上海,設計師龍紅紫娓就像彝族傳說裡的太陽鳥,一路不停,將吸取著不同養分,再用自己的方式將彝族的紋樣與工藝之美帶進新的文化脈絡,讓上海最有型格的男女欣然將她的作品收進自己的首飾盒。

  龍紅紫娓出生在麗江最傳統的彝族家庭,屬於涼山彝族的龍紅家族。在彝族的傳統觀念裡,一個優秀的女性,針線活兒必然要出色,衣服上的刺繡、裙子的皺褶都要自己動手做,因為這體現出穿著者的審美和技術。她的媽媽、奶奶和外婆會做紐扣、會織布、做百褶裙和煙袋。龍紅紫娓從小就學習針線活兒和傳統飾品的穿搭,早早就對設計產生興趣,但卻因緣巧合去讀了西安外國語大學的俄語系。畢業後她沒有滿足於平穩的工作,幾年後她又義無反顧地考取了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服裝學院的時尚商業專業,並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創立自己品牌的想法。

  在倫敦,龍紅紫娓遇到了很多和她相似經歷的人,在逐漸扁平化的世界裡,很多人脫離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進入到一個相對主流的價值體系。但還是有一些人,不斷從傳統的文化根基中吸取營養,並展現出全新的自我表達。她的朋友裡,有從小成擅長葡萄牙,卻對家鄉幾內亞的風土與習俗念念不忘的設計師;有被印度獨特的印染工藝吸引去當地辦廠的美國女孩。這些女孩又獨立又傳統,古老的文化對她們而言就是風箏那一頭的線軸,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闖蕩,都能讓她們篤定地確認獨屬於自己的落腳處。

  這也是龍紅紫娓的個人寫照。雖然在大眾眼中彝族所在的涼山地區經常與貧窮掛鉤,但龍紅紫娓更想破除刻板印象,把彝族文化用更時尚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彝族長久以來就擁有自己完整的語言,文字和藝術表現形式,涼山高海拔的嚴寒造就了彝族人對詩歌的熱愛和對蒼涼自然的頌歌。這不是「故紙堆裡的文物」,而是依然鮮活立體的生活方式。

  在創立「soft mountains」後,從2017年起,龍紅紫娓每年都會走進涼山進行田野調查,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去尋找深山裡的手藝人,同時也在用圖片記錄著彝族人的傳統與當下。每次的田野調查的過程都像深山探寶,她見過彝族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織布機,曾經有祖先在布上織出自由無擋的想像;也見過傳承幾代的工匠如何同融化一段金屬開始,巧手打造出一個個抽象感十足的掐絲銀飾。彝族文化在她的設計中變成了讓人觸摸得到的東西,小夥子唱情歌用的口弦成了項鏈上的掛飾,幾乎失傳的掐絲金珠工藝在珍珠之間熠熠發光,彝族男人的傳統戒指在簡化外形後變成可以搭配任何風格的配飾。經過再設計與創造,龍紅紫娓將她對彝的理解更輕盈地表達。

  

  龍紅紫娓把自己看作叛逆者而不是繼承者,「一方面我喜歡看到大小涼山裡的工匠用世代傳承的手藝過上體面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也喜歡海明威與毛姆,喜歡搖滾樂與電子樂。」所以她在都市與大山之間自由切換,就像彝族創作人莫西子詩在歌裡唱的那樣,「你不要太乖,不用太聽話,要保持野蠻,要始終自由自在」。

  

走近一步彝族
關於彝族有哪些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
貧窮,兒童教育。隨著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涼山地區的扶貧項目也有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彝族傳統文化內容都在進行非遺保護與文創開發。
一些不可錯過的彝族文化內容:大家都知道彝族的火把節,但龍泓紫娓推薦了用另一種形式,從書和民族志裡去了解彝族文化。以下這些書值得慢慢閱讀:
《被遺忘的王國》顧彼得
《彝人首領》顧彼得
《百褶裙》林茨
《涼山紀》何萬敏
《彝族史書〈勒俄特依〉譯註及語言學研究》胡素華

  



「織獨龍毯,掌握繞線和松緊度是關鍵
需要靜下心慢慢來。」
古老傳說中的織女來自天上,日常工作是為天空織彩霞。而居住在雲南西北部獨龍江鄉獻九當村的獨龍族織女,恰好也非常擅長織出彩虹一樣的條紋布匹。
如今,這些布匹通過「大陸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nazenaze獨龍族」活動,被制成織毯、鬥篷、靠墊、托特包或時裝的點睛之筆,在環保品牌klee klee的店面中售賣。
naze naze是獨龍語中慢慢織布的意思。這個人口只有7000人的少數民族,喜歡以鮮艷的條紋服裝作為傳統服飾;一臺簡單的家庭織布機,就可以把五彩的紗線,按照織布者的心意,經緯相交地變成一塊獨特的獨龍毯。因此,獨龍族也被稱為「織彩虹的民族」。
2015年,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及雲南青創會來到了村莊裡,想通過可持續的方式讓這門古老的手藝讓更多人看到。klee klee設計師謝彤隨後介入,將精心搭配的配色方案與羊毛材質的紗線帶入村落,讓條紋的色彩更耐看,也更有質感。先後有幾十名婦女參與了這個項目,她們大多是70後和80後,碧玉梅與龍江英是織女生產合作小組中「唯二」的90後。
COSMO通過設計師謝彤,聯絡上了碧玉梅和龍江英,在農忙與織布的間隙,她們通過文字完成了這次特別的採訪。
碧玉梅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2013年開始學習織布。龍江英織布的時間更長一些,17歲就開始和媽媽學習,是個幸福的妻子。在當地,織布器具通常由男人去制作和完成,織布是農閒時的勞作,織女們每次靜下心織布都要持續4~6個小時。織獨龍毯,掌握繞線和松緊度是關鍵,需要靜下心慢慢來,「naze naze」也就由此而來。

  碧玉梅‍ ▎

  龍江英 ▎

龍江英看到過電視裡播放的獨龍族宣傳片,裡面就有她織過的毯子,那塊毯子掛在威尼斯雙年展大陸館的圓拱形落地窗上,散發著溫柔的氣息,也貼合了當屆雙年展大陸館的主題——「民間未來」。

  單品圖 ▎

因為nazenaze項目,她和碧玉梅分別去上海參加項目培訓和指導活動。第一次去很遠的地方,第一次看到繁華的城市,第一次坐飛機,她們體驗了3D電影,嘗試了室內攀巖,還和同期的夥伴一起逛了街。更廣闊的世界來到了她們的面前,也讓她們體驗到了勞力者的尊嚴。
在項目開啟以前,獻九當村的人均月收入只有365元,而項目開展後,參與nazenaze活動的織女的月收入達到了2000元。對於2016年才剛剛通公路的村莊來說,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對接人還分享了一件小事:往常到了春節,她都會給織女們發紅包,讓大家開心;去年開始,某位織女突然不收了,說了一句「你也不容易」。對接人表示,那一刻,她感受到了織女們的心意,那就是「我們的關係是平等的」。
目前klee klee的nazenaze項目已經持續舉辦了五期。很多織女的生活也因此發生變化。龍江英正準備去考駕照,她說想出去學更多的東西。碧玉梅把自己織的布放在家裡,想要去學更多的技術,希望有一天,可以自己把布銷售出去。她們住進了政府免費為村裡蓋的安居房,屋子裡還保留著傳統的火塘,昏暗低矮的傳統木楞房則陸續被拆除。
新的生活已經照進了獻九當村,這些織女也會越走越自信。
走近一步獨龍族
關於獨龍族我們不知道的事:獨龍族由於人口較少而顯得比較神秘,少女紋面是獨龍族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獨龍語稱「巴克圖」。但對這時代變遷,1949年後女性已經不再紋面了。
「我想給蒙古包加上速度
讓草原文化與未來世界連在一起。」
壯碩肌肉、長髮、珊瑚戒指,令人幾乎在一瞬間,就能確定眼前的這個人就是南迪,一名生活在北京的蒙古族新銳建築師。
在倫敦大學巴特萊特建築學院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後,南迪先後在Zaha Hadid Architects、朱锫建築事務所等國內外知名建築事務所工作,目前是PLATASIA 事務所合夥人。他的作品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語言,重新詮釋草原與人的關係。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知名的民族文化守護者,本身並不一定從小生長在原生態民族環境中。例如西部歌王王洛賓,出生在北京;《黑駿馬》的作者張承志是北京人;《萬物生》的演唱者薩頂頂,出生在平頂山;蒙古族導演烏爾善其實也生長在北京。也許正因為有了一定距離,所以當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時,才會同時擁有內與外的目光,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文化與自己的關係。
南迪在內蒙古赤峰市長大,作為一個生長在城市的蒙古族孩子,草原成了他從小嚮往的地方。
長大後,南迪走出草原,進入更多元的文化脈絡,他對如何使用建築語言去表達當下蒙古族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建築如同行為的容器,無論搭建怎樣形態的建築物,居住其中的人有怎樣的生活形態與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參考。」
南迪從研究生時期便開始了一個持續的項目「明日草原」,探索如何讓草原文化更好地融合現代生活及文化。為此,他曾於內蒙古自治區及蒙古國各地,駐紮記錄牧民的生活與居住場所,設計並搭建擁有更多延伸功能的可拆卸蒙古包,為蒙古包做拉遷車,等等。
2018年11月,南迪受劍橋大學中亞演講中心Prajakti教授的邀請,參加劍橋大學中亞演講中心專題演講,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蒙古包的新陳代謝》,闡述對蒙古包形態演變的思考,以及據此進行的一系列創新設計與認真執行。
很多人曾為南迪在「明日草原」認真執行中衍生創作的藝術作品而感動——蒙古包的骨架屹立在遼闊的草原上,一塊巨大的白色的布覆蓋其上,草原上的烈烈疾風把白布的一端高高吹起,夕陽在遠處緩緩降落。風成了南迪建築語言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元素。南迪說:「蒙古語中‘靈魂’這個詞叫Hiimori,這個詞前面的hii是指空氣、氣體,後面的mori是馬的意思。空氣是一種能轉移的風,而風也象徵著牧人和草原民族這種流動的狀態。」

  作品概念圖 ▎

COSMO的拍攝在南迪為烏爾善導演設計的工作室裡完成,拍攝時,這個工程已經接近完工。入口處,用材料做成象徵著蒙古包內部的弧形,頂上的燈排靈感來自蒙古包頂上的天窗「陶腦」,連接著蒙古族古老的信仰「長生天」。而他手中的3D列印模型,則是下一個即將落地的項目雛形,疾馳的馬鬃一樣的形狀代表著「流動的蒙古包」中白氈被風吹起時的靈動意象。
南迪說:「我們有時候過於醉心於歷史上草原文化的輝煌,我想給蒙古包加上速度感,讓草原文化與未來的世界連在一起。」
走近一步蒙古族
關於蒙古族有哪些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
大家可能會覺得蒙古這個民族比較生猛,看起來不重視細節,很「大條」,實際上,很多蒙古人非常細膩,比方一個體重200斤的摔跤手,看起來彪悍勇猛,實際上當你和他聊天時,會發現他對於自己故鄉、親人或所愛的事物的情感,有非常細膩的一面存在。
如果想方法略最酷的蒙古族文化,哪些體驗必不可錯過?
如果想要這個體驗有很強的「在場」感,推薦大家去參加一次草原上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在蒙語中的意思為聚會,這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傳統盛會,有傳統的體育比賽,即男兒一定要學會的三件事——摔跤、騎馬、射箭,除此以外,它也像是集市或廟會,是蒙古族各部落以及蒙漢之間相互交流、通商的一種方式。
「當被問起家鄉是哪裡
我說,康定,‘康定情歌’的康定。」
在許多網友眼中,丁珠是那個身材高挑的美麗藏族女孩,是那個身著藏族傳統服飾,用一條條有趣的短視訊吸引了數百萬粉絲的「網紅」。
但除去網路的光環,19歲的丁珠和許許多多年輕的藏區女孩一樣,在富饒的田園村歌中長大,然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發光發熱。
採訪開始前的幾分鐘,丁珠剛剛和媽媽一起撿完松茸回來。現在是暑假,也正值松茸季,她短暫告別了城市裡的大學生活,回到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早上比太陽更早起床,擠牛奶,上山撿松茸,下午到田間除雜草,休息的時候再拍一些視訊素材,日落而息——和在城市裡的大學生活截然不同。
在一期視訊中,丁珠講述了她剛上大學時遇到的「小麻煩」:每逢蟲草季、松茸季等,丁珠就要請一個月的假,回去幫家裡人幹活。「一開始,他們還覺得我這是在故意找借口請假,後來,老師們看到過我的這些視訊,才知道原來這就是藏族人的生活。」
然而,比起這種可以解決的小麻煩,丁珠笑稱,最不適應的還是醉氧。「我在高原待得久了,每次剛到城市的幾天都會醉氧,覺得好難受。」
也正是這些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沖突,為丁珠的視訊內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有一期視訊的靈感,來源於丁珠跟公司的同事拍其他視訊的時候。
當時,她的同事剛剛認識了她們家三姐妹,就問丁珠:「為什麼你們三個姐妹的名字裡面,沒有一個字是一樣的?」丁珠解釋道:「藏族人的名字是沒有姓的,而且基本上是四個字。例如,我的全名叫丁真益珠,我的妹妹叫白瑪翁姆,沒有姓。所以,每當有人問我們貴姓的時候,我們都還挺尷尬的。」解釋過後,這個素材就又變成了一條視訊。
成為簽約視訊博主之後,丁珠開始工作學習兩邊跑,慢慢地,有了可觀的收入,平時的花銷也不再需要跟父母要,甚至多餘的收入還會幫到家人。
其實,在做短視訊博主之前,丁珠是一個很內向、不會主動去跟人打交道的女孩。剛剛開始發視訊,丁珠就以意想不到的速度火了起來,粉絲數迅速破萬,在家鄉和其他許多地方都收獲了不小的名氣。「我們有賽馬節,大家都會聚到一起,然後很多人都會非常熱情地來問我視訊做得怎麼樣。」
不僅是突如其來的名氣,面對龐雜的網路環境,初來乍到的丁珠有時也會被打個措手不及。藏區很大,每個地區的習俗文化又各不相同。丁珠發布的視訊大多是從自己的生活出發,無法以一概全,於是網路上就出現了尖銳的質疑聲—「我也是藏族人,為什麼我們家就沒有這個習慣?」「我去過西藏,根本就不是你講的那樣。」……
原本是為了有意思做了視訊博主,但隨著知名度的增加,丁珠身上的責任感也不知不覺增加了,在分享跟家鄉內容有關的視訊時多了事實核查的步驟。
「有些地方的習俗,跟我生活的地方習俗不一樣,可能我做得還沒有那麼完美,我會好好地去了解這個東西,去更好地學習,去了解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然後再發布視訊。但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藏區的風景和文化,我覺得挺自豪的,很有成績感。」
走近一步藏族
你以為的藏區生活vs. 實際上的藏區「凡爾賽」
你以為:環境惡劣,寸草不生
實際上:「我們家今年挖的蟲草並不算多,挖了一個月大概隻賣了十幾萬吧。」
你以為:收入不高,生活拮據
實際上:「平均一頭犛牛大概能賣1萬,我們家不多,也就2000頭吧。」
「事實勝於雄辯
我要把家鄉最真實的樣子帶
到更多人的視野之中。」
她的全名是胡爾西代姆·阿布力克木,但卻更喜歡網友稱她為「古麗」。在維吾爾語中,「古麗」就是「女孩」的意思,可以指代新疆遼闊土地上的任意一名年輕女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古麗」,正在讓全世界駐足欣賞新疆的繁華絢麗。
古麗在上大學之前,並沒有出過新疆,但在那時,她就經常看到網上有許多對新疆的誤解或偏見。當時的她還只是把這些當作網上的段子而已,直到她考上了大學,在成都接觸到了來自全國各個地方的同學之後,才切身感受到了不同地方的人對新疆多少誤讀和誤解,甚至已經到了一種「匪夷所思」的程度。
「有一次,我跟一個同學說了一句‘我在我們那邊的商場’,當時話還沒有說完,她就很震動,‘新疆還有商場嗎?’我說‘當然有’,然後還去網上找新疆的城市夜景圖給她看。」從那時起,古麗想要把自己家鄉最真實的樣子帶到更多人的視野之中。「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實勝於雄辯),」在發布的第一條視訊中,古麗這樣說道。
在她的視訊裡,古麗告訴網友新疆到底有多熱,新疆和內地的時差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在新疆不能隨便說「勺子」,新疆到底怎麼玩……關於新疆的大大小小的知識和趣聞都能從古麗這裡找到。
漸漸地,古麗自己在做短視訊的過程中,也找到了不一樣的意義。在大學學習的新聞傳播專業,讓古麗學到了許多能幫助她做出好視訊的專業知識,但最重要的,是讓她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
和在國內獲得的認同感不一樣,當古麗開始在國外平臺發布視訊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些人說她的視訊內容是假的——她逐漸意識到了網路生態環境的錯綜龐雜,制作短視訊的目標也隨之有了變化:她想讓自己的聲音傳到大洋彼岸,傳得再遠一些。
正是這種「小小」的力量,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網友在為這個新疆女生加油,和她互動。古麗和她的朋友共同運營的@古麗講新疆 全平臺粉絲超過了300萬。不僅如此,古麗的短視訊還收獲了《人民日報》《新疆日報》等官方媒體的點名表揚,就連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在外網轉發過她的作品。
當談及關註度給她帶來的改變時,古麗首先想到的,不是隨之而來的名氣或財富,而是責任感。「每當想到自己是一個有一定關註度的博主了,我就會對自己平時的行為規范要求得更加嚴格一點。因為我覺得,我有責任用正能量去積極地影響我這個小小的圈子裡的人。」
不過,古麗並沒有就此滿足,她依舊在清除地區偏見、傳揚少數民族文化這條道路上堅定地行走著,她說這是她的使命。「我希望大家不要通過一些片面的言論去定義一個地方。無論是什麼地方,一定要自己去看一看,眼見為實,親自去感受,才會真正了解到它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如此眾多的民族文化,
每一個民族都像一個寶庫,吸引人不斷向下挖掘。」

2021年大陸共產黨百年華誕前夕,UP主「趕稿人」臨睡前在bilibili上傳了她的第一個投稿——《萬華鏡》。沒想到,一夜之間,她的消息提醒就「爆」了。
在這部大約3分鐘的動畫短片中,大陸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伴隨著恢宏的音樂逐個呈現,畫面精緻,色調高級,繼承了國產動畫片20世紀60年代的工藝美術風格。隨著畫面的更迭,彈幕開始上演賽博「民族大聯歡」,類似「X族打卡」的文字鋪滿了整個畫面,很多人還開啟了討論模式:「我男友是侗族的」「每一幀都是壁紙」「不愧是清華美院」……
UP主「趕稿人」本名周方圓,來自清華美院2021屆資訊藝術設計系。這部《萬華鏡》是她歷時一年創作的本科畢業作品。在她的創作中,大陸少數民族豐富多樣的民族服飾被精準地呈現在一幀幀的畫面中。
而周方圓本人並不是少數民族,這個梳著雙馬尾的年輕漢族女孩,成長在「風箏之鄉」濰坊,自小就受到大陸北方民間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畢業季裡,她把自己的畢業設計當作為黨慶生的方式,獻禮中華五十六個民族。
談起創作的過程,方圓的記憶裡是日復一日的圖書館打卡。畢業設計趕上了疫情控制的關鍵階段,無法進行實地的田野調查。但幸好清華美院圖書館中,有無數前輩學人收集整理的文檔與影像資料,成為周方圓的素材寶庫。
在孤獨的素材整理過程中,令人欣喜的發現一個接一個。例如,在多民族混居的地區,經常可以發現細節上的相互影響與融合。特別是從晚明至近代這一段歷史時期,漢族文化中龍、鳳、祥雲的紋樣,進入了很多民族的服飾設計中。可以說五十六個民族的服裝史,也是一部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史。
在創作環節中,周方圓和夥伴開啟了接力模式,幾乎每天都在日夜趕工。為了展現一個民族服飾中最精華的細節,反覆修改數十次是常規操作,終於趕在七一之前如期完成。
《萬華鏡》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一個個神秘的寶藏,也引發了各民族年輕人以此為舞臺,相互對話與欣賞的連鎖反應。讓方圓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探索在一開始時是孤獨甚至灰心的,延續一年三點一線的獨自研究與上百次的修改,讓她常常懷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
但當動畫上線後,作品吸引來大量溫暖的留言,少數民族同胞在彈幕和評論區裡相認,自發科普本民族的服裝或飾品知識。一些平時好像只出現在影像或文字資料裡的少數民族名字,變成了真實鮮活的個體,發自內心地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而驕傲。也有很多民族研究的學者主動聯絡上周方圓,為她提供更多素材,通過這部作品,周方圓在民族服飾研究的領域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相互學習,教學相長。
周方圓把每一條專業合理的建議都一一記錄了下來,《萬華鏡》目前仍在嚴謹地修改中。而周方圓本人,也想把民族文化作為未來工作的方向,從事少數民族文化插畫或繪本工作。
文章來源:《時尚COSMO》10月刊

  編輯:若菲

  文:明星辰、何婧琪、張可

  視覺:卞玉清

  攝影:馬馳騁、鮑雁洲

  開篇插畫創作:《萬華鏡》周方圓

  碧玉梅、龍江英肖像 供圖:klee klee

  化妝:劉效麟、薛寧

  造型:大美、Cici

  編輯助理:楊芳羽

  部分圖片:IC photo、視覺大陸

  部分民族造型鳴謝:in_Kashgar

  吐提拍攝場地:笑果工廠

  設計:遲遲


  圖片來源

  時尚COSMO / 新浪微博 / 受訪者提供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