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上海作家與「文清」住宅產業的過去

現在大家都在感慨上海房價太貴了,但其實上海房價一直都很貴!這裡,我們來回顧一下初來乍到謀生的上海作家和文藝青年的住宅房產情況。(註:除史料圖片外,均為作者現場拍攝)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住宅物業情況大致可以分為租界、城市老城區和郊區。當年上海的作家或者青年知識分子都是從租界借的。這是因為老城區老房子多,環境差。郊區的房子雖然便宜,但是交通極其不完善。但租界內公共設施和綜合環境較好,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文化傳媒多在租界內。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例如涉及到「政治」,租界相對「安全」。

說到「租界」,這裡稍微解釋一下:租界出現在1843年11月上海開埠後的1845年12月,最早有英租界。1862年,上海英、美、法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但法租界很快退出合併。至此,上海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但上海從來沒有所謂的「日租界」,而是有日本僑民集中的居住區。二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所有「外國租界」。

全面抗戰前,當時的市政府曾對公共租界內的居住狀況做過調查統計:公共租界內,五口以上家庭,包括九口以上家庭,同住一屋的比例為39.2%。其中七戶占6.91%,九戶及以上占1.15%。這說明,雖然住房擁擠,但滑稽戲中的「七十二家」是文學作品中的藝術誇張。因為當年在上海,一至三戶獨居或合租的比例是40.6%,是主流。當年一套房子面積小,房間少。

那麼,這裡的40.6%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以當年的高端物業為例:淮海廣場。淮海廣場,建於1924年,由教會投資,原名費霞廣場。這個車間有199棟三層磚木結構建築。當時居民約2000人,平均每棟樓10人左右。由於小區規劃較好,周邊城市商業文化氣氛濃厚,商人、軍政要員、文藝界人士都選擇此住宅,如科學家竺可楨、教育家夏丐尊、電影名人胡蝶、作家葉聖陶、畫家徐悲鴻等。

30年代初,這棟三層小樓每月租金82大洋,由美國商人經營。這個價格在當時是很貴的,所以有很多富商、官員、醫生、律師等等。1936年,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在肖軍的幫助下搬到了這裡的64號,母子倆住在二樓,魯迅的弟弟周夫婦住在三樓。周搬走後,三樓改為收藏魯迅遺物。

圖片說明 淮海坊多是單開間三層小樓,面積不大。下圖是與巴金故居相鄰的56號,這是新大陸首任上海市副市長、愛國人士盛丕華故居。筆者走入此樓一層拍攝的圖片(工人正在裝修),可見這單開間的客廳不大,而小院的一半(下圖左側)因為被業主自行搭建出一帶淋浴功能的小間,進門時更顯擁擠,客廳也因此顯得有些昏暗。圖為淮海廣場多為三層建築,單間開間,面積不大。下圖是與巴金故居相鄰的56號,是新大陸愛國人士、上海市第一副市長盛丕華的故居。筆者在這棟樓一樓拍的圖(工人正在裝修)顯示,單間開間的客廳並不大,而小院的一半(下圖左側)一進門就顯得比較擁擠,因為業主建了一個帶淋浴功能的小房間,所以客廳顯得有些昏暗。

下圖是相鄰59號巴金故居。巴金當年住59號三樓,不是占有全樓。他1937年到此居住,住了18年,其代表作「激流三步曲」長篇小說《春》、《秋》和小說《寒夜》就在此完成。59號樓現有「著名文學大師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銘牌。除巴金住三樓外,當時二樓一樓則居住另一家庭:索非(著名出版人)。1955年9月,巴金才搬去武康路居住。
下圖是與其相鄰的59號巴金故居。巴金當年住在59號的三樓,而不是占據整棟樓。1937年他在這裡生活了18年,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小說《春秋》和小說《寒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59號樓有銘牌「著名文學大師巴金,1937年居住於此」。除了巴金住在三樓,當時還有一家人住在二樓一樓:索非(著名出版家)。1955年9月,巴金搬到武康路居住。

當然,上述人物當時已是上海灘文藝界中的大腕或成功人士,昔日還沒出名冒頭的文青們居住情況則是另一狀況。當然,上述人物在當時的上海文藝界已經是響當當的人物或成功人士,而過去並不出名的文藝界人士的生存狀態則是另外一種情況。

早年參加上海新文化運動的青年,大多租住在「新弄堂」里。1934年,時任左翼文聯負責人的胡風與梅芝同住,在居來大路(註:現居路383弄)蔡居日租了一間房,月租13銀元。1935年底,他搬進了阿哈瓦路雲蘭坊一樓二樓一間帶涼亭的房子。每月租金是20銀元。這還不算太糟。

圖片說明 這是如今的「采壽里」,也就是所謂「新式里弄·石庫門」。這一帶現許多已被拆遷,能保留住這樣風貌的已不多見了。圖片顯示,這就是今天的「朱里礦業」,被稱為「新巷石庫門」。這些地區很多都被拆除了,他們很少保留這種風格。

與1928年丁玲和胡也頻初來上海時相比,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和沈從文在法租界路(今常熟路)租了一個房間:晚上睡在床上,丁和胡睡在地板上。而這種和別人合住一個房間的情侶,在當時絕不是個例。甚至有兩個家庭和他們的孩子共用一個房間!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房子里沒有衛生、廚房等設施,水要用水桶來運。生活條件遠不如現在的「群租房」。

另據考證,江青早年在上海時,在淮海廣場附近租了一個亭子(就是一樓的廚房,二樓和三樓之間朝北的一個小房間)(作者將在另一篇短文中說明這一點。可以關注作者的今日頭條。她的月租當時是七八塊錢。整棟樓月租40到50銀元(樓是雙開間,面積大,房間多)。當時一個中學老師的月薪大概是三四十銀元。20世紀30年代,據上海市有關經濟部門測算,上海5個貧困家庭一年大約能維持400元的基本生活。

先說張愛玲,常年生活在上海。上海、香港、台灣以及海外的大部分粉絲都知道她住過的常德公寓。

圖中是今日的常德公寓。張愛玲是1939年與母親和姑姑一起住進該公寓51室的;1942年張愛玲搬進了65室(現601室),直至1948年。她筆下妙趣橫生的《公寓生活記趣》,說的便是她在此樓內的見聞。此次要說明的是:該公寓是1936年建成的,原名愛林登公寓。張當年搬進去時還是棟新建不久的大樓。圖為今天的常德公寓。張愛玲1939年和母親、姨媽住在公寓的51號房;1942年,張愛玲搬進65室(現601室),一直住到1948年。她有趣的《公寓生活筆記》講述了她在這棟樓里的所見所聞。這次要注意的是,這棟公寓建於1936年,原名艾靈頓公寓。張搬進來的時候,是一棟新建的樓房。

圖片說明 左圖中的張愛玲為許多人所熟悉,但右圖證件照上帶學生腔的張愛玲可能許多朋友沒見過。說明左圖中的張愛玲很多人都很熟悉,但右圖中帶有學生口音的張愛玲可能很多朋友都沒見過。

大家都知道,張愛玲出生在一個沒落家族的廂房里,但是她家在上海有很多不錯的住宅物業,例如黃河路的長江公寓。張在長江公寓的二樓住了大約兩年。常德公寓和長江公寓在當年絕對是這個繁華都市的高端物業。可見這個大家庭雖然沒落了,但還是「一個屁股都不能倒」。

圖片說明 今天如果我們沿石門二路往北走到轉彎處,就能看到康定東路87弄門牌,這幢紅磚牆大房子現是石門二路社區文化中心,再早些時曾經被一所中專夜校占用。該建築是清末時蓋的,仿西式但帶有諸多東方元素的建築,早先里面還沒現代化的衛生設施和自來水。此樓原是張愛玲曾外祖父李鴻章給女兒的陪嫁,是棟二層帶一層半地下室的樓房,半地下室為輔助用房(仆人、廚房、工作間等)。現與該建築相聯的其他建築則是社區活動中心後加上去的。圖片顯示,如果我們今天沿著石門二路向北走到拐角處,我們可以看到康定東路87巷的號碼。這棟大紅磚房現在是石門二路的社區文化中心,更早的時候曾被一所中專夜校占用。這座建築建於清朝末期。這是一座帶有許多東方元素的西式建築。早期這裡沒有現代化的衛生設施和自來水。這座建築原是張愛玲的曾祖父李鴻章給女兒的嫁妝。它是一棟兩層的建築,有一個半地下室,半個地下室是輔助用房(仆人、廚房、車間等)。).現在與該建築相關聯的其他建築是在社區活動中心之後添加的。

圖片說明 這應該的是原樓通往院子的後門。張愛玲在此出生並生活了近20年,其中張愛玲和弟弟住一樓,父親等住二樓。圖片顯示,這應該是原樓通往院子的後門。張愛玲在這裡出生並生活了近20年。其中張愛玲和哥哥住在一樓,父親住在二樓。

樓內大廳兩面大約是各三個套房,但現在這些套房內的結構已都改變。從大樓梯上去後仍是同樣的結構布局。這是適合大家族在一起生活的,卻不想後輩們是各有主張,時間長了怎麼可能和和睦睦呆在一起?內廳兩邊大概有三個套間,但是現在這些套間的結構都變了。上了大樓梯之後,還是一樣的結構布局。這樣適合大家庭住在一起,但是我們不希望晚輩有自己的主見。時間久了怎麼才能和諧相處?

筆者走進底樓的一套房內,現為兒童活動閱讀室,門內套房中現分隔成二間半,這樣一套的總面積約60多平米。年輕又和藹的閱讀室女管理員在答筆者問時說:此故居內的原結構究竟是什麼樣,我也不知道······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心總面積有3000多平米,但不知道故居原建築面積是多少。而按筆者觀察,這故居如不計半地下室和三樓搭建部分,原建築面積大約在800平多米左右吧。
筆者走進了底樓的一個套間,現在是兒童活動閱覽室。門里面的套房現在分成了兩個半房間,總面積約60平米。閱覽室年輕善良的女管理員在回答筆者的問題時說:這個故居的原始結構是怎樣的?我不知道…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心總面積3000多平米,但不知道故居原來的建築面積是多少。據筆者觀察,這座故居原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如果不算半個地下室和三樓的話。

1921年張愛玲出生後,在這座樓里度過了十幾年。年輕的時候,她覺得自己被關在籠子里,沒落家庭中的複雜關係,讓她從小就感受到了這個世界不同尋常的溫暖和溫情,這是一種難得的磨煉,也為她日後的文學張力休眠。

最後說一下魯迅。1930年5月至1933年4月,魯迅住在虹口四川北路拉摩斯公寓(現北川公寓)A座三樓4號。1930年4月8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下午,頂費五百,首付二百。」5月18日「交新屋頂費三百。」5月12日,「夜隨廣平和迎海進占四川北路婁宇」。500塊錢租房子不是一分錢!這裡有個情況說明一下:1929年,魯迅在鬱達夫、林語堂等人的斡旋下,收回了北新出版社扣除其2萬元的版稅!兩年後兌現。這是一個有實證記錄的數字。從1929年到1930年,魯迅的總收入達到35000多元!這也是魯迅經濟最富裕的時期。

此公寓樓(見上圖)是1928年英商建造的,建築面積5千多平米。魯迅在此居住時共發稿作品和譯著170多篇,如《為了忘卻的紀念》、《論第三種人》、《友邦「驚詫」論》等。這棟公寓樓(如上圖)由英國商人於1928年建造,建築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魯迅在此居住期間,出版並翻譯了170多部作品,如《紀念遺忘》、《論第三種人》、《論恐嚇朋友》等。

在那些日子里,有許多外國人住在公寓里。許廣平在回憶錄中說,日軍搜查公寓時說,「這裡住的只有我們大陸一家人,其他都是外國人……」1933年4月11日,魯迅搬到了mainland China的一個新村。

由此可見,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租房子並不容易。房租很貴。如果你想租房子,你要向你的前租客或房東支付一筆可觀的「頂費」,也就是轉讓費!

上圖中是今天虹口區的北川公寓外貌,需要說明的是:現該樓最高一層是後來加上去的。 說了上述這些,相信諸位對昔日一些作家和「文青」在滬上居住情況能有個大概的了解吧。上圖是今天虹口區北川公寓的樣子。需要注意的是,該建築的最高樓層是後來添加的。說了以上,相信你可以對一些作家和「文清」過去在上海的生存狀態有個大概的了解。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