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消失4年,董卿驚艷回歸:人最高級的活法是重啟人生的能力

  

  關註我,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丨奧斯卡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別人記憶中的一部分。

然而,曾經那些熟悉的央視主持人,給我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深刻記憶。

尤其是知性優雅的董卿,更是我們最喜歡,最念念不忘的一張面孔。

她曾13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她的主持不僅國語說的字正腔圓,整個人也是氣場十足,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完美控場,讓無數觀眾驚嘆她的實力和專業修養,也被認為是「央視一姐」。

如今48歲的董卿已經離開央視春晚舞臺整整四年,很多人為她感到惋惜,紛紛猜測她離開的原因,以及這些年她都去了哪,幹了哪些事。

而她離開的原因,其實只是想多陪陪家人。

因為家在上海,主持春晚的那些年,她沒有一年能夠和父母一起過除夕。如今有了孩子,她更珍惜能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她雖然離開了春晚舞臺,但我們依舊能在一些綜藝節目和晚會現場見到她的身影。

她曾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不管她現在選擇了怎樣的旅程,相信她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風景。

從她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人生不止有一個舞臺,我們隨時可以重新出發,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欣賞董卿敢於重新出發,然而換作是我們自己,很多時候未必能有這樣的勇氣,可以灑脫地給從前的人生按下暫停鍵,去嘗試新的發展軌道。

比如,我們明明拿著一份不高的收入,心裡其實很羨慕別人賺錢多,但就是不敢冒險辭職換工作;

心裡即便非常不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態,但又因為害怕改變帶來的壓力,所以又懶得去嘗試新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猶豫去重新選擇呢?

這可能是受到自我設定的禁錮。

平時可能因為自己不夠自信,不知不覺就給自己貼上各種負面標簽:「我的能力很一般,就該過著和身邊人差不多的生活」、「我現在的生活很穩定,很難想像打破以後我是否還能活得像個樣」……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設定,無形中給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圈定了框架,並且潛意識認為自己難以打破它,即便產生了去打破的想法,也受制於它不敢去嘗試。

這種自我設定的禁錮,就像安裝在思維裡的釘子,束縛著我們的勇氣和抉擇,讓我們對人生新的可能性躍躍欲試,又淺嘗輒止。

也許是因為被外部世界所影響而焦慮。

我們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群體中,潛移默化也會受到群體的影響:

比如朋友聚在一起喜歡攀比,看到別人賺了很多錢買了房車,自己擔心落後被看不起也想趕緊賺錢去買;

身邊人都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對的,看他們都是不鹹不淡生活著,盡管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怕真正去實現會被他們嘲笑,為了安全起見乾脆維持現狀……

和群體保持一致總能帶給我們自身安全感,而我們獨出機杼的主張和做法,卻在大多時候不能被群體理解和接納,因此我們會感到焦慮,從而自動化就打消了些許想要改變的念想。

當然,我們對結果的顧慮,也影響了自身的抉擇。

重新出發可以說是一場冒險的征途,成敗對於我們皆是未知,這種不確定感會帶給我們壓力和不安:

「我這樣就放棄當前的生活出去闖蕩了,會不會失去現有的平穩,還實現不了夢想?」、「萬一我的嘗試失敗了,豈不是要被別人笑話?」……

任何抉擇都伴隨著未知的結果,我們不可能完全不顧及結果地去任性做出選擇,也擔心重新出發不能如己所願。於是,我們才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顯得猶豫不決。

而若我們總是缺乏勇氣重新出發,也許就會錯失更多更美的風景。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有敢於打破自我的設定,才能收獲屬於自己的人生。

之前,知乎有個熱點話題: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用戶Steve Shi回答說:

「討論突破,其實首先要討論邊界。邊界是人類生存的本能。

當你告訴一個小孩子他的床下有怪物時,他的本能反應不是翻開床單去檢查,而是在腦海裡先構建出怪物的樣子,然後嚇得躲在被窩裡不敢出來。

而那些善於突破的人,只是因為他們很早就發現,自己對邊界的判斷很可能是不準確的,許多所謂的邊界其實只是主觀感知,並不是客觀存在。

的確,自己的天花板大多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現實世界可能根本沒有那堵牆,突破它也並沒有多困難。

就如朋友水晶,碩士剛畢業那兩年都在機關單位上班,每天過著早九晚五、穩定自在的生活,但是內心深處總覺得不開心,有些不甘心就此幹著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度過一生。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心裡一直也有考博士深造的想法,但是嘴上說了一兩年都沒有行動。

一方面對自己的跨專業復習考試沒有信心,覺得考博這件事很難;

另一方面內心也恐懼,擔心考上之後的生活不如意。

所以她在願望和現實之間徘徊猶豫,過得不好又害怕改變。

後來,她在老公的支持下奮力一搏考上了自己喜歡的金融學博士,幾年之後還成功轉型從事了自己理想的資產分析師職業,收入還比之前翻了兩三倍。

水晶也很慶幸自己當初拿出了破釜沉舟,重新出發的勇氣,才換來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所有的邊界和框架都是我們的「假想敵」

如果活在框架內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那麼敢於打破它,並且為之努力付諸行動,我們就可能給自己的人生打開新的景色。

人生的舞臺有很多,我們為什麼不能大膽去選擇自己想跳的那一個?

也許,只有當我們充滿勇氣向新的人生舞臺重新出發時,我們才能找到自我,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芒。

很多人都在追逐自由,而自由的精髓正在於可選擇,人生隨時可以重新出發。

作家龍應臺也曾說過:「人生,其實就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這條路或許遙遠而艱辛,但只要我們勇敢且堅定,所有的障礙都能變身成績自我的墊腳石。

所以,不要過多地給自己設限,學著重新出發,路自然越走越寬。

1)別讓外界打亂自己的腳步

看過一個視訊,一位小哥哥說:

「你身邊的朋友也許遙遙領先於你,也許有些落後於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他們有他們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耐心一點。

25歲才拿到文憑依然值得驕傲;30歲沒結婚,但過得快樂也是一種成功;35歲之後成家也完全可以;40歲買房也沒什麼丟臉的,不要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

我們在生命中過多跟隨別人的節奏,只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不論外界的選擇有多混亂,我們也只有問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才能聽從心聲做出忠於自我的選擇。

這種不慌不忙的從容真的很重要,它讓我們不管何時,都有播種人生的耐心和信心,都有重新出發的淡定和力量。

2)懂得享受過程,看淡結果

人生很多的限定,都是因為把結果看得太重。

但其實,人生最後都將通往一個歸途——生命消散,塵歸塵、土歸土,只有過程帶給我們各不相同的體驗。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倫達心態」,指專心致志於事情本身,不去管它的意義、以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去做事,更能取得好的結果。

而有時候太專註於結果,反而導向了自己所害怕的結果。

我們到了一定年齡終究會發現,人生沒有哪一條路就是很好走的。不論怎麼走都需要鍥而不舍的努力,否則稍稍停歇下來,波濤洶湧的坎坷就可能席卷而至。

與其汲汲於結果而踟躇猶豫,不如享受著過程而勇往直前。

3)充滿勇氣地接納重新開始

重新開始一段人生之旅,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恐慌和不安,但這很可能就是遇見更好自己的新通道。

我們可以選擇原地不動,但如果準備好了重新出發,那麼就試著由衷地接納自己的決定,並且充滿勇氣地去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不論我們做出了哪一種選擇,都要有內心的篤定和堅持。

就像董卿,即使退出了璀璨閃爍的央視舞臺,也能在新的人生頻道保持優雅和從容。

我們也可以忠於自我,風雨兼程,鼓起隨時重新出發的勇氣。

人生這場大戲唱法從來不止一種,只要你活成了自己,怎樣表演都敬你是英雄!

漫威劇集《女浩克》確定主演

鄧超10歲兒子發育過猛,身高快趕上孫儷,小花妹妹也是越來越漂亮

46歲大媽配23歲小鮮肉,周迅、王一博演繹甜蜜姐弟戀

tienl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