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到腿軟!網飛台劇可真敢拍啊

  在台灣的平霖市,發生了這樣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

  

  過氣女歌手蘇可蕓死了,死亡原因為溶屍,浴缸裡的屍體被濃酸腐蝕得幾乎無法辨認,死狀慘不忍睹。

  

  

  根據警方現場調查來看,死者為長期憂鬱症所致導致自殺,負責該案的副隊長趙承寬認為可以結案了。

  

  但鑒識科的方毅任卻不這麼認為。

  

  根據他多年專業的經驗,從屍體性別可能為男,下頷骨並未有整型痕跡來看,死者並非蘇可蕓本人。

  

  

  他還發現屍體上有別人的指紋,而這個人居然是他離婚之後失聯多年的女兒曉孟。

  

  在追查蘇可蕓被害前行蹤時,方毅任在監控中發現有一神秘女子出現,看起來很像女兒。

  

  

  好不容易有了女兒的消息,方毅任又追查到女兒可能去了會所當陪酒女,在會所工作時還曾交往過一個男朋友。

  

  

  與此同時,蘇可蕓被害的消息也被媒體曝光。警察們迫於壓力,首要任務就是找到蘇可蕓的行蹤。

  

  只是當他們發現了蘇可蕓的真正藏匿處時,看到的卻是她本人自焚葬身於火海之中。

  

  

  現場還留有一張名為張聰建的身份證明,似乎暗示了下一個死者就是他。

  

  

  果不其然,張聰建也死了,自焚的女屍被證實確為蘇可蕓本人,一場神秘的連環殺人案就這樣展開了。

  

  那麼這究竟是一起類似《ABC謀殺案》似的殺人手法,還是死者彼此之間隱藏著一種無形的關聯?

  

  帶著種種疑問,台劇《誰是被害者》用層層遞進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嚴肅驚悚的殺人事件。

  

  《誰是被害者》

  

  

  我們跟隨主角一起抽絲剝繭破案的過程中,會發現本劇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派推理劇,它更多地是在批判社會弊端,討論嚴肅又心有餘悸的社會現實。

  

  而且作為作為網飛的第四部華語劇,《誰是被害者》較之前三部《罪夢者》《彼岸之嫁》《極道千金》來說,更充分調動了觀眾的獵奇心,顯然本劇的重口味場景和懸念叢生的情節設置也更符合大眾口味。

  

  無論是張孝全扮演的男主角方毅任,還是許瑋甯扮演的女主角徐海茵,皆為社會中的邊緣人群或原始家庭不幸者。

  

  

  方毅任,身為著名鑒證師,在職場上叱吒風雲,但私底下卻為亞斯伯格症患者,即自閉症一種,常表現於溝通社交困難。

  

  私生活也是一團糟糕,離婚後妻女也杳無音訊。女兒更是因年少時被燒傷,自己選擇逃避現實而心生怨念。

  

  

  徐海茵,身為社會新聞記者,為了博眼球和流量,常做出越過良心道德底線的舉動。

  

  但實際上,徐海茵童年也經歷了一場浩劫,父親因做生意失敗,企圖帶著妻女自殺,最終自己僥幸生還。

  

  

  兩個在生活中皆為冷漠的人,卻因這起連環案件將命運交織在一起。在追逐真相的過程中,內心深處的良知與溫情也逐漸被感召。

  

  男女主角這樣的身份性格設定就頗值得玩味,在極具張力的情境下所引發的戲劇沖突下,讓觀眾瞬間就有了強烈的代入感。

  

  

  在探案推理的過程背後,我們能看到主創對社會底層的關照。在探究一個個死者背後真實死因裡,充分暴露了充滿爭議的社會弊端,描繪了無法發聲的社會底層人物眾生相。

  

  他們皆為被害者,導致他們成為被害者的加害者又是誰?

  

  隨著劇情的展開,答案不問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雖然沒有過多炫技,也並無多餘支線,視角也是限定在主角的觀察範圍之內。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能凸顯社會的龐雜性以及處在社會邊緣和底層人民的無奈。

  

  

  而這樣用一波三折的案件劇情鋪陳展開,沒有過多導演個人觀點的干預下,也讓觀眾在撲朔迷離的案件背後,能夠更為冷靜地了解到小人物的生存世界和現狀,也由此引出本劇的核心話題——自殺。

  

  縱觀整部劇,你會發現每個死者皆有不堪回首的過往。

  

  他們是社會的棄兒,受盡排擠、歧視和迫害,欲怒而無處可怒,他們孤獨、無枝可依,但仍渴望著擺脫原有破敗不堪的生活,希望能夠回歸主流社會,像正常人那般擁有哪怕片刻稍縱即逝的幸福生活。

  

  

  所以身處困境的他們,在極度絕望之下,用主動選擇自殺這樣的行為來發聲,從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註。

  

  像劇中的蘇可蕓曾是紅極一時的歌手,後來沉寂又感染上毒品,在戒毒成功後想錄唱片復出。

  

  但感受到的是人走茶涼後的世間冷漠,是虛與委蛇的偽善假意,還有漫天的負面新聞,沒人記得她留下的經典歌曲,也沒人記得她往日的榮耀輝煌。

  

  

  倒是在她死後引起轟動,最後的專輯銷量持續走高,極盡諷刺。

  

  那個叫張聰建的死者,曾是單位的銷售冠軍,可當自己患癌之後,獎金遲遲拿不到,家中還有癡呆的老父親,急需用錢,可老板仍是百般推脫。

  

  

  究其原因,自己不能在為單位創造社會價值,失去了利用價值。

  

  還有一個個其他的死者,在成為無助者之後,紛紛選擇了用死來對抗世態炎涼,只求世上每個人能再次凝視他們一眼。

  

  凋零的花瓣隨波逐流,動人的歌謠隨風吟唱,兇猛的烈火點燃了絕望,褪色的唱片染紅了悲傷。

  

  

  那騰空而起縱情燃燒的火苗,不止是你我皆為看客的新聞,更是他們崩潰哀傷的挽歌。

  

  當艱難把歲月捆綁,當衰老讓面容滄桑,他們終於不再害怕死亡,因為他們更怕被拋棄的絕望。

  

  所以看到這,我們才明白這不是一起連環殺人案,而是連環自殺案。前一個死者在遺願得償後,替代下一個人死去,用驚世駭俗的死法引起所有人注意。

  

  由林心如客串的推進整個案件發展的關鍵性人物,堅持認為這些人死去比活著更有意義。

  

  

  但事實上,整部劇無論是破案者還是死者,都被生活敲打奴役過,堪稱命運多舛之人。

  

  導演在不僅限於這些表層次的批判同時,也有意展現人和人之間的愛與善。

  

  盡管一個個失意的人和整個冷冰冰死板的社會相抗爭,好在結尾處主創也有意用許瑋甯和林心如在監獄處那段對話來升華整部影片的主旨,即難以把握的未知命運裡,愛是救贖彼此唯一的答案。

  

  苦難不能穿越冰冷的內心,但人性的善卻可以。

  

  

  還有男女主角之間互相溫暖與慰藉彼此的片段,最終達到反思社會頑症,讓靈魂充滿溫度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導演,創作團隊和制作班底瀚草影視、良人行影業等是既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與鉗制,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影視團隊。

  

  這部改編自臺灣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暢銷小說《第四名被害者》的劇作,可以說在保留了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又加深了對現實意義的探討。

  

  

  他們聚焦於精神殘缺及人物命運悲歡離合的描寫,反映了不為人關註的另一個社會側面,在創作中運用較為真實的情感來反映世界。

  

  看過之後,不少觀眾將本片與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噬罪者》作比較,雖然較之《我們與惡的距離》,本片仍存在些許差距。

  

  比如結尾硬要拔高似的說教,有些角色刻畫略流於表面,部分人物經歷設定過於刻意。

  

  像男主的女兒,在經歷父母離異,自己被燒傷,父愛缺失,為母親治病去幹陪酒女,一個擁有頑強生命力又野蠻生長的人,選擇一個難以言說的結局缺少些說服力,但本劇仍不失為一部如精良美劇般質感的高水準佳作。

  

  

  同《我們與惡的距離》對社會議題的針砭洞察一樣,本劇也揭露了變性人身份認同,政商舞弊,媒體公正,社會輿論,警界腐敗、網路暴力、原生家庭等當今最受矚目的社會現象。

  

  

  

  並借由案件牽扯出的社會陰暗面以及案子背後的實情,表達了強烈的人文關懷,有眷戀、同情、憐憫和犧牲精神等真情實感。

  

  尤其是主人公心魔夢魘的結束,最終與自我達成和解,用成年人的殘酷世界,構建著超脫現實的另一種願景,又回到了熟悉的家常味,感動的人情味。

  

  所以倘若沒有真情,再美好的故事也註定成為浮雲。

  

  

  值得一提的是,每集結束片尾會出現本劇的幕後花絮,整個劇組為了讓觀眾深切感受到兇案現場的不寒而栗。

  

  他們對受害者是如何死去,如何腐爛的都會進行推演和計算,會在屍體的每一層都做上不同的效果,已達到完美還原的效果。

  

  警察、記者、法醫、鑒證科人員等都請了專業人士來指導,讓觀眾產生強烈的信服感。

  

  

  在各個布景的細節上還是情感的鋪墊上,本劇都給觀眾造成強烈的沖擊力,無論是暴力美學還是人性探討,都做到了基本的平衡。

  

  所以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戲裡,每個人的努力是為了在黑暗中尋找燈塔,期望有燦爛的光亮在剎那間覆蓋整個生命。

  

  戲外,每個人的努力是為了找尋到到前進的方向,用成熟內斂的作品驅散眼裡的陰翳。

  

  他們為生活,更為藝術。

  

  END

>嚇到腿軟!網飛台劇可真敢拍啊

《雪中悍刀行》完結,這個「坑」還能怎麼填?

尋夢園

《我要我們在一起》《初戀那件小事》告訴我們一個家庭教育的道理

尋夢園

原來時光都記得:洛言喝醉酒,方黎不放心,在家照顧了他一晚上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