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凪的新生活》:我如何從一個討好型的孩子長成一個討好型的大人

  拋棄討好型人格,聽從內心的聲音,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

  「我承認,你可以獨自暢遊了,所以你才結束假日的吧,所以,我也要從你這裡畢業了」,離別前慎二在海洋館對凪說出這句話時,他們都和過去無時無刻都在討好別人的自己告別了。日劇《凪的新生活》就此全劇終。

  這部豆瓣評分9.1分的日劇《凪的新生活》,其實講述的是一件極普遍的事——討好型人格:女主凪終日察言觀色,討好同事、朋友、男朋友,但是她的付出並未收獲真正的友情和愛情,同事們不過是利用她義務幫忙而已,她心裡很清楚,盡管難過,但在她心裡支撐她的還有一張不為人知的「王牌」——公司的銷售精英慎二,他們在秘密交往。

  直到有一天,正在為同事加班的凪偶然聽到慎二對朋友說:和女朋友在一起只是因為「那方面」比較和諧時,凪崩潰暈倒了,在醫院,凪發現,那些她曾經奮不顧身去討好的人,竟沒有一個人來關心她。凪突然覺得這樣的自己活得太悲哀了。

  

  凪決定告別過去討好型的自己,她辭職搬到鄉下的一個小公寓準備休假好好「改造自己」,在這裡,她遇到了溫暖老婆婆、鄰居和新朋友,慎二找到凪嘲笑道:人生怎麼可能重新來過,你絕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是凪在自己的努力以及朋友們的幫助下一步步告別了過去討好型的自己,在改造自己的過程中,凪發現慎二其實也是一個不能控制自己去討好別人的可憐人,隨著劇情發展,慎二在凪的影響下也擺脫了討好型人格,兩人一起「畢業」做自己,各自步入新的生活。

  這部劇被網友稱為:無高潮,不勵志,很舒服的日劇用細膩的手法揭示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性格的扭曲,然後用本真的愛溫暖一切,畫面真實優美,相當治愈,在揭露討好型人格這個問題的同時,也提醒大家關註討好型人格,鼓勵討好型人格的人勇敢突破自我,做真實的自己。

  你小心翼翼察言觀色的樣子有多可憐?

  在劇中,凪的同事犯錯,凪上前頂罪,只為討好同事;身邊的朋友做銷售工作,總是能找到凪推銷東西,因為她不會拒絕;當同事說她的穿衣風格像女主播很清秀漂亮時,她拼命想該怎麼把話接下去,說謝謝怕同事只是在開玩笑,謙虛拒絕怕同事說:真把自己當女主播了?就在她糾結說好好笑、我不是女主播還是說不敢當時,同事們的話題變了,凪覺得空氣都輕松了!

  

  這部劇一共十集,第一集基本都在描述凪討好同事、朋友的細節,當看見彈幕:和我一樣、我就是討好型人格好痛苦瘋狂飄過時,我突然發現討好型人格這個群體真的很普遍,也許他們都從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凪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努力合群的樣子中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這個「一生都在求死」的偉大作家同樣被討好型人格禁錮。討好到什麼程度呢?小的時候,父親問太宰治想要什麼生日禮物,太宰治先揣測父親想送自己什麼禮物,然後再把父親想送的那個東西的答案說出來,以此去討好父親讓父親高興。

  太卑微太可憐了!

  討好型人格大多從討好家人開始。

  凪家裡很窮,小的時候凪不喜歡吃玉米,媽媽覺得凪浪費糧食生氣的把玉米全倒入了垃圾桶,指責凪:誰叫你不吃呢?都是你害死了它們!當凪收到媽媽寄來的玉米,回憶到這件事情,凪說:從那以後,每次吃玉米我都大口大口裝成吃得很香的樣子,媽媽就會很高興。

  

  與凪相反,太宰治卻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在家裡排行老六,在戰前的日本,家族中奉行家長制和長子繼承制,太宰治雖然生活富裕,但是在家裡的地位很低,所以太宰治小的時候,舉手投足都要看兄長的眼色,還經常覺得自己在這個家中是「多餘的」,為了得到更多的關註,他只能去討好家人。

  同樣有討好型人格的,還有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松子的妹妹患有先天疾病,父親為此把全部心思放在妹妹身上。常年缺乏關註的松子,意外發現學小丑扮鬼臉可以讓父親笑,於是便常這樣逗父親。缺愛的松子,用一種近似滑稽的方式,去討好爸爸引起爸爸的關註,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

  可見,討好型人格的人因家庭原因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這種性格。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因為缺愛、缺乏理解和關註想得到家人的認可。為了得到家人的認可,他們為之做出的所有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一直去討好別人,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過程中應遵守的正確尺度,根本沒有形成或者在成長過程中因討好被模糊了。

  因此,討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是在太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中沒有建立或失去了人與人相處的正確尺度:把自己看得過低,別人看得過高,再以自己眼中的「別人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當失去了正確尺度,他們無法把握事件中自己的立場,只能察言觀色,從別人的態度中找自己的立場,他們依靠別人做出判斷,所以依賴別人,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看自己。

  由此,討好型人格的人的行為都得到了合理解釋:

  •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因為沒有自己的立場;
  • 特別在乎別人的想法,因為只有通過別人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
  • 弱者心態,怕被遺棄,總是想去合群,因為依賴別人,內心沒有安全感;
  • 無法拒絕別人,因為不懂得拒絕…

  討好型人格是可悲的,因為他們不能、也不會去做自己,痛苦和快樂都由別人定義。從兒童時期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遭受多少因討好帶來的痛苦可想而知!想想自己的視如珍寶的孩子在生活中頂著一張笑臉去做違背內心的事情又無法擺脫,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察顏觀色、討好別人的樣子,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心碎的!

  

  毫不誇張的說,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父母要承擔相當大的責任,使孩子擺脫討好型人格更是父母刻不容緩的工作。

  讓孩子擺脫討好型人設父母還有多少功課要做?

  1、父母先擺脫討好型的自己。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父母在其中不但有縱容之過,甚至還有引導之過

  當凪的媽媽在鄉下和朋友們聚會時,一個孩子找出了她們年輕時經常玩的一個叫「人生遊戲」的玩具,媽媽的朋友們看到了都說好懷念!凪的媽媽忙碌中反應過來馬上附和道:好懷念!討好的敏感心態一覽無餘,仿佛就是另一個凪。

  凪的媽媽在聚會中附和朋友們的嫻熟姿態,一看就是就久經沙場的「老將」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通過觀察從父母那裡學習待人接物,如果父母去討好別人,孩子也會跟著學,自然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當父母察覺到孩子在討好自己或別人的時候千萬別高興反而應該反思,審視自己有沒有討好別人的習慣,如果有,父母應該嚴於律己,改掉討好別人的壞習慣,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那麼,父母自己該如何脫掉討好型這層皮?

  美國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其自傳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朋友告訴富蘭克林,很多人都覺得富蘭克林很驕傲,說話的時候不僅對自己的正確感到滿足,還呈現出咄咄逼人的飛揚跋扈,並舉了很多例子證明了這一事實。

  富蘭克林聽從了朋友的意見,為了改掉這個毛病富蘭克林是這樣做的:

  我在自己的道德清單上加上了「謙卑」,並給自己立下規定:絕不與別人的觀點在針鋒相對,絕不強硬地直接肯定自己的看法,並避免一切如「肯定、當然、毫無疑問」等表示特別肯定的詞匯。

  很快富蘭克林就發現了這一改變的益處:跟人聊天更愉快了,與以往相比,反對的意見也少了。

  富蘭克林最後總結說:

  剛開始遵守這種謙卑的為人方式時,不得不壓制自己以往的那種自然傾向,但是習慣成自然,我最終形成了謙卑的性格,我對民眾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後來成為議員時對議會產生的影響,都得益於這種謙卑。

  富蘭克林方法其實是通過心理暗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規定要執行,久而久之形成謙卑的心態

  在《凪的新生活》中其實凪也是利用了這個方法,凪在鄉下認識了求職不順的坂本龍子,凪鼓起勇氣和龍子搭話安慰她,凪正為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感到高興時,龍子的態度一轉,要把自己的產品——石頭手鏈賣給凪,凪看著一臉期待自己買手鏈的龍子,內心非常掙紮,如果拒絕,龍子期待的笑容肯定馬上就會消失,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本就囊中羞澀的凪痛苦的準備買下手鏈,但是腦中驚覺:我又在察言觀色了!當即凪拒絕了買手鏈,回家的路上凪笑著一路狂奔享受著拒絕別人不合理要求帶來的愉悅。

  父母如果想改掉討好別人的習慣,可以向富蘭克林和凪學習,把「不要討好別人」的規定列入到自己的人生信條中,刻入大腦,遇到事情時時刻審視自己有沒有在「討好別人」,發現違背自己的規定馬上叫停,長期以往,就能脫下討好型人格這張皮了。

  2、關註孩子、認可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1511名兒童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致兒童憂鬱焦慮的可能性最大。這裡的忽視更多是情緒上的忽視。

  孩子有被認可的情緒需求,如果這種情緒長期得不到回應,孩子就會通過不正確的手段獲取,如討好,像凪吃自己討厭的玉米、太宰治揣測父親的心意、松子做鬼臉,通過這些行為,他們得到想要的滿足感。

  父母要多關註孩子內心的需求,把孩子應該得到的情感給到孩子,當正當的情緒需求得到回應,孩子不但能產生極大的滿足感,還會變得自信,這種自信,正是討好型人格孩子缺乏的。

  

  3、幫助孩子建立與人相處的正確尺度,與討好型人格劃清界限。

  上面說討好型孩子與人相處正確的尺度沒有建立或者被模糊了,要改變討好型人格,不但要父母以身作則,滿足孩子被關註、認可的情緒需求,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新的、正確的尺度。

  首先,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知道去討好別人這種行為是沒有必要且不正常的。

  成年人在討好型人格中感到痛苦難過,尚且會通過查資料、看醫生等知道自己是討好型人格,這是一種不好的性格然後想辦法去改變。與成人相比,孩子能感受這種性格帶來的痛苦,卻無法探究甚至無法說明原因,根本意識不到這是個問題。這需要父母仔細觀察孩子,當父母意識到孩子在討好自己和別人時,應該告訴孩子這種情況是不對的,愛和尊重,從來都不是乞求來的。同時還要幫助孩子認識這個問題,知道有這個問題並不可恥,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其次,引導孩子關註自己,愛自己,內心設置杜絕討好的「標準」。

  竇文濤在圓桌派討論討好型人格的時候分享了一個這樣的案例,活了103歲的夢參老法師說:對眾生要慈悲,但是先對你自己慈悲,你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想普度眾生,你得有這能力,你不苦惱,才能普度眾生,如果你想得太周全了,把自己逼得沒有退路了,你連自己都度不了,還想去度別人?所以,你得先對你自己慈悲。

  這話簡直就像是給討好型人格的人量身打造的,討好型的人在討好別人時的難受,都是對自己不慈悲、不愛自己的表現。

  由此,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多關註自己的內心的感受,去愛自己。

  《白鹿原》裡白嘉軒教育兒子時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我一生沒做過見不得人的事,凡事怕人知道事就不該做。

  在白嘉軒這個正直的老族長眼裡,一件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標準在於怕不怕見人,見不得人的事情肯定不是好事情,不能去做。

  這個「標準法」也可以借鏡到討好型孩子的身上,從凪、太宰治、松子身上,我們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對自己的討好行為是有意識的,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也很辛苦,在事後還可能會感到難過。

  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孩子:當你與人相處時,要關註內心的感受,對別人說了讚美、附和的話後反而感到傷心、難過等負面情緒,這很可能就是討好行為。把由討好產生的負面情緒作為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孩子有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判斷自己是否處於討好狀態。

  

  最後,保持自省。

  在改造討好型人格的過程中,自省是很重要的一環,他不僅像富蘭克林那樣要刻在人生信條上,和標準一起,時刻反省自己有沒有在討好別人,還需要階段性自省,發現討好行為要改進、總結和反思,通過行為—自省—行為,不斷反省改正才會不斷進步,行為日臻完善,最終像富蘭克林那樣形成自己想要的性格。

  結語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討好的傾向時,父母要審視自己,如果自己就有這個問題,首先從自己做起,改掉壞毛病,然後再反省自己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及時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孩子的討好中已經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時,父母要幫助孩子重新建立起相處的尺度。

  為人父母,披荊斬棘,我們從來不會成為完美的父母,育兒之路漫漫,我們經常犯錯,有些錯甚至由我們一手主導,但是只要我們意識到問題,我們就會盡最大努力去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如此希望孩子活成自己。

>《凪的新生活》:我如何從一個討好型的孩子長成一個討好型的大人

《想見你》電影版路透曝光,許光漢、柯佳嬿再續前緣,網友放心了

尋夢園

兩宋後《清平樂》詞牌下鮮有名作,毛澤東即興寫一首,大氣磅礴

尋夢園

《罪夢者》賈靜雯”入獄探夫”崩潰哭喊,逼迫張孝全說出真相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