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少女》:勇敢維護夢想,才是熱血的青春

  現在青春電影已經沒有那麼大市場了。佳作也有,爛作不少,值得推薦的在我看來也有這麼一部:《閃光少女》。名字聽著很普通,但播出時口碑不錯。

  《閃光少女》是一部青春校園喜劇片,題材涉及到了民樂、二次元,也屬新穎。豆瓣評分7.3,在2017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榜中榜上有名。在豆瓣上,這個分數不低,入圍了眾多獎項更說明它值得一看。

  單看電影制作組,編劇鮑鯨鯨的名字就足夠引人注意。在《失戀三十三天》中,她的靈氣已展露無遺,這次也並未拉胯:這部電影入圍了四項獎單,其中就有三項有鮑鯨鯨的名字。劇本的優秀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大關鍵,但諸多要素的疊加大概才是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

  重重矛盾的結合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看點

  這部電影刻畫了不少矛盾在音樂學院中,學中西音樂的兩派學生之間有著不小的隔膜;西洋樂更受大眾歡迎,學校的領導也因此更傾重西方音樂;學揚琴的女主角喜歡學鋼琴的學長,學長卻看不起民樂;臨近高考,大家都忙於學業,女主角想組樂隊發揚民樂爭一口氣的想法一時無處尋求幫助;不受眾人理解的二次元寢室的少女們與父母與同學與外界的矛盾,等等等等。

  這些矛盾都很現實,或許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不僅僅是那些二次元們,學生時代的我們,正是初步觸摸到夢想與現實的距離的時候,對於喜歡的東西,應該怎麼做,做什麼,都會深受外界的影響,我們會被不理解,也自我懷疑過。

  對外界的質疑和阻攔發出反抗的聲音,獲得作為少年人的追夢底氣——電影在刻畫矛盾的時候不忘延伸這樣的立意,也讓電影主題更加惹人心動。

  但電影中的矛盾其實也很單純,不似成人世界那般龐雜。在學校裡不顧領導來檢查憋著勁鬥琴、會因為被喜歡的人看不起而打算大幹一場、 前腳針鋒相對後腳就互相幫助……這些都是充滿學生氣的人會乾的稚嫩事,等到少年人都長大,面對的世界早已不再那麼簡單。

  這部電影燃也正是燃在這裡,它在真實存在的矛盾和溫暖之上描繪一個青春故事,在電影裡插入動漫、少女漫畫的片段,還有知名古風歌曲《權禦天下》作為樂隊現場表演的歌曲,它告訴我們,不管是二次元、二點五次元還是三次元,年輕的生命追逐夢想,並不是天方夜譚。

  當然了,有矛盾,自然也有沖突。

  《閃光少女》對沖突的描寫更體現它的真實

  二次元和三次元有沖突:理想化的二次元少女和想要放棄樂隊的三次元女主角、民樂和西洋樂的沖突、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等等等等。

  多個沖突的出現讓劇情更有看點,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劇中強行把學鋼琴的學長看不起揚琴拔高到民族傳承或者「鋼琴和揚琴同宗同源憑什麼看不起揚琴」這種高度,還是有一點不太合適的。

  有趣的是,電影在「漫畫感」氛圍的制造中顯然用了不少心思。首先是選角:女主角陳驚,由徐璐飾演,長相可愛稚嫩古靈精怪,從小到大一直戴著一副紅框眼鏡,私服穿著很隨意,人緣極其一般;男主角李由又叫油渣,由彭昱暢飾演,看似是默默無聞的小廢柴,但其實隱藏了自己二次元愛好者的「身份」,本質還是個小鮮肉。

  兩個演員雖然在當時都並非知名演員,但演的都可以。電影中的四個重要配角是「二次元」,也就是喜歡ACG的女孩子,選角也非常符合設定,穿著也非常有coser風格,把可愛堅定又有點理想化的中二氣演的很到位。

  不提劇中插入的動畫、少女漫畫片段,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電影中的角色「千指大人」也在b站(bilibili彈幕視訊網)確實有帳號,這是劇方特意建立的,看得出劇方有意貼近現實的用心。王冉導演顯然很重視自己妻子有靈氣的劇本,劇本並沒有在《閃光少女》這裡被浪費。

  前面說了這部電影的萬般好,但它的缺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其一,畢竟是2017年的電影,有些情節可能已經落後了,電影如果誇張用得好,就是以小見大,但《閃光少女》對二次元的一些誇張描寫或多或少有些沒有必要,比如說整天穿cos服之類的,看的人大犯尷尬癌;

  其二,在電影後半段,主題變得飄忽不定。這是一部貼了民樂、二次元標簽的電影,但樂隊劇情由女主角追愛展開,被惡言惡語拒絕也不放棄,但一放棄就不顧隊友的感受決定解散樂隊,這樣的設計雖然符合女主角的性格設定,但有些不太勵志劇,當然,這一點見仁見智。

  另外,關於被遺落在雜貨間的一整套編鐘的描述,有些突兀,而前期濃墨渲染的中西樂之爭,以簡單的西洋樂鬥琴落敗而宣布結束,音樂部分的劇情其實是有內容的,但是沒有講好,顯得有些倉促。

  要素多是《閃光少女》的優點,但也是缺點,講得太多了,在一部電影中全部展現是很難全都講好的。因此,有的老二次元們覺得這部電影在給二次元「招黑」,也有二次元覺得這部電影非常不錯,燃動人心,評價也算兩極分化;

  其三,或許有點吹毛求疵,但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燃爆的部分自然是眾望所歸的《權禦天下》演奏現場,可若細品這一點,這首歌本身就非常優秀,《閃光少女》的閃光點,《權禦天下》功不可沒,是電影沾了歌曲的光。而在電影最後本應大放光彩的民樂學生集體表演,雖說加上了高科技表演,觀感卻並不比《權禦天下》表演出彩,令人有些遺憾。

  最後就是,不少人反映指替(電影中出現了不少彈奏場景,指替指手指的演奏替身)太過明顯,宣發也不太給力:《閃光少女》的ost中有周筆暢、逃跑計劃、楊宗緯等獻唱,居然沒幾個人知道。

  這部電影一個有爭議的地方就是,如果要拉高它的高度,可以從它理想化的劇情處來強行找補,我們也可以從劇情中看出編劇想要拔高立意的痕跡,但電影人物設計又過於接地氣,貼合不了高立意,高度實在是拉不起來。

  豆瓣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體現了鮑鯨鯨的匠氣,我卻覺得從電影的角度看,仍是靈氣有餘匠氣不足。這部電影是否包含了對中西樂、三次元二次元這類文化矛盾的思考,是否有傳達大同思想的想法?這一點我們不得而知,但要素堆砌,再大的立意電影裡也讓人沒怎麼看得出來。

  電影後半場,男主角約女主角在螢火蟲常出現的地方談話,因為螢火蟲是女主說喜歡的生物。這裡放了個有趣的設計,女主角對螢火蟲的認識是與現實有不小偏差的,電影中她對喜歡透露出的些許輕浮和隨意與之前女主角放棄二點五次元樂隊的想法同出一轍。

  這樣的設計,或許其實是編劇特意為電影作的錦上添花之筆,畢竟這是一部青春片嘛。

  螢火蟲場面,是值得一提的有些小浪漫的片段。電影在此處用了特寫、全景、遠景、大遠景,在螢火蟲海,青澀的少年人們欣賞著閃光的螢火蟲。觀眾都知道少年喜歡少女,少女或許也知道,但少年沒有說出表白,少女也沒有回應。

  片尾彩蛋中,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成為了普通人,在困窘失意時,學生年代的男女主將他們帶回曾經學校的禮堂,一位已經是上班族,一位在小餐館打工,還被打的嘴角青腫,兩個已步入社會的人,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又露出稚嫩青春的笑顏。有點尷尬,有點理想化,卻很顯浪漫,少年氣從頭到尾地展現了出來。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算是一塊璞玉

  它的缺點與優點共存,許多細節不好細究,但看完以後也能感覺收獲十足,是一部誠意滿滿之作。電影中揭示的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和校園矛盾,也能幫助不了解民樂、二次元的人們了解這些文化,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和鑒賞價值的。

  在當時,這部電影的出現無疑像一部「科普電影」,給人普及逐漸興起的二次元文化和有走向小眾之勢的民樂,雖然不算是一次成功的科普,但它引起的呼聲和讚賞也告訴這樣告訴我們:民樂無人了嗎?怎麼會!二次元陰暗嗎?怎麼會!

  電影中體現的那些矛盾,至今大部分也都仍存在著,期待看完這部電影的你們,也能回想起年少的自己,誠摯懷抱自己的夢想,擁抱不屈的聲音,直面反對的目光,看見閃光的自己——就像女主角陳驚,聲稱要放棄揚琴,最終還不是抱緊了它。

  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閃光點,誠懇不做作地告訴你:你也是閃光少女(年)。

>《閃光少女》:勇敢維護夢想,才是熱血的青春

作為海乘如何看待《海洋之城》

尋夢園

《爵跡臨界天下》銀塵鄭元暢美圖,清冷高貴帥出天際

尋夢園

《雪中悍刀行》日更2集變1集引發質疑?騰訊視訊獨家回應來了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