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報國還是投降主義?一部歪曲原著精神的央視水滸誤導了多少人

  1998年初,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根據元末明初施耐庵同名小說改編,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趙小銳等人主演的電視延續劇《水滸傳》,在大螢幕上一經播出,即引發了收視熱潮和強烈的社會回饋,劉歡的那首《好漢歌》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路見不屈一聲吼,風風火火闖九州……」聽之令人熱血沸騰,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更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是,劇中那一個個有血有肉、義薄雲天的好漢形象,俠義助人的魯智深、怨憤難平的林沖、嫉惡如仇的武松等角色,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然而,作為小說及劇中的第一主角,綽號「及時雨」的宋江卻受到了諸多負面評價,人們對他在朝廷面前卑躬屈膝的模樣恨之入骨,以致於大罵其招安行為是投降主義。有觀眾在看到梁山招安後,好漢們一個個接連戰死的悲慘結局,氣憤地把電視都砸爛了。

  為此,宋江的扮演者李雪健也深受其害,電視劇播出後他甚至一度不敢上街,怕被人認出再痛罵一頓。

  央視水滸播出已經二十餘年了,它在觀眾心中的經典地位也已經定格,似乎它就是對水滸傳原著的最好詮釋,甚至「超越了原著」。

  那麼,水滸傳的原著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作者施耐庵究竟想借它來表達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是一頭霧水,對於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之一,人們對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怒殺西門慶」、「智取生辰綱」等人物故事上,對於小說的創作背景、精神內涵卻甚少探究。

  於是,央視水滸就成了對原著的最好科普,也成了很多不看原著的人的替代品。一提到水滸,大多數人就會想到:這是一部批判宋江招安的小說,他在起義後不顧手下兄弟們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地與腐敗黑暗、奸臣當道的大宋朝廷媾和,最終帶領梁山108將走向了末路。

  其實,如果從原著的角度衡量,在眾多水滸傳影視劇翻拍版本中,央視水滸竟是最不符合原著精神的,或者說,它只是一部披著「水滸」外衣的同人作品。

  為何要這麼說呢?

  央視水滸的拍攝背景

  1994年,84集的央視版《三國演義》在電視上播出。此時,中國傳統的四大名著中已有三部被改編成電視劇,只剩下《水滸傳》還未完成。

  當年4月,大型電視延續劇《水滸傳》拍攝工作正式啟動。當時,擺在導演組面前的首要工作,除了遴選演員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劇本創作。劇本是一部影視劇的靈魂和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質量和風格。

  《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為施耐庵,也有說法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著。此後,經過明清幾百年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了三種版本。

  第一種是100回本,選自明容與堂本,也是最主流的版本,小說情節包括梁山大聚義、招安、征遼、征方臘。

  第二種是120回本,在100回基礎上增加了20回征田虎、王慶的情節。

  第三種是70回本,為清初文人金聖嘆刪減而成,砍掉了聚義後的全部情節。

  最終,央視水滸的編劇楊爭光、冉平,經過和導演組的協商後,又征求了包括顧問田連元在內的專家學者的意見後,並選擇了100回本作為劇本基礎。

  同時,在對原著的改編過程中,為了突出故事主線脈絡,又對部分情節和人物進行了刪減,還參考了民間說書的版本,如武松獨臂擒方臘(原著是魯智深擒方臘),並添加了很多原創情節。

  然而,正是這些改編和原創,讓水滸傳原著的精神思想被逐漸扭曲,最終成了一部面目全非的作品。

  央視水滸與原著的比較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央視水滸確實有很多經典之處,無愧於一部精品電視劇。它的拍攝布景、人物服裝還原度較高,開篇那一幅神似《清明上河圖》的生活場景,讓人仿佛真實置身於北宋那個年代。

  同時,劇組吸取了央視版三國演義武打場面寒酸的教訓,花重金引進了香港的袁和平團隊作為武術指導,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劇中的武打動作拳拳到肉,乾淨利落,讓人看的大呼過癮。

  音樂方面,無論是激昂的嗩吶配樂,還是悲壯的林沖夜奔,又或是風格各異的片尾曲《好漢歌》和《天時地利人和》,都貼切地表現出了梁山好漢們聚義時的激情,以及招安後血灑沙場的悲壯。

  但是,原著改編特別是對於水滸傳這樣的巨著改編,應該是一件比較慎重的事情。筆者認為,改編的前提首先是要尊重原著,不能偏離原著的大方向。因為把四大名著改編成電視劇的初衷,就是讓更多的人可以直觀地感受和了解原著。

  我們按照原著的章節目錄,來簡要梳理一下央視水滸與原著究竟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又是什麼導致了其與原著的主旨發生了偏差。

  一、情節內容方面

  雖然是以100回本為創作藍本,但考慮到民族和諧因素,刪去了征遼情節。

  同樣,由於禁止宣揚封建迷信的規定,小說開篇的「洪太尉誤走妖魔」情節被刪,變成了高俅首先出場。除此之外,小說中所有的迷信情節如公孫勝鬥法、宋江遇九天玄女、石碣受天文等,悉數被刪。

  此外,小說中出現的黃文炳被活剮吃人肉、李逵斧劈小衙內、潘巧雲被挖心掏肺等血腥場面都被略去。

  作為小說中第一個出場的好漢,史進在劇中只有短短幾組鏡頭,是個不折不扣的龍套,其個人情節如大鬧史家村、夜走華陰縣、剪徑赤松林等被刪。

  隨後出場的第一個重要角色魯智深,在拳打鎮關西一集中,和史進在酒館喝酒時缺少了打虎將李忠,自然也無法表現出「取」和「摸」銀子動作的不同。打鄭屠時也沒有表現出那三拳帶來的不同色彩的效果,其後的火燒瓦罐寺、大鬧桃花村、單打二龍山情節被刪。

  武松出場後,從景陽岡打虎一直到血濺鴛鴦樓的情節較為還原,但後面的夜走蜈蚣嶺、醉打孔明孔亮等情節被刪,無法體現出武松被黃狗欺負的英雄落魄之感。

  宋江江州路遇眾好漢的精彩情節被刪,這一章節出場人物較多,如揭陽嶺逢李俊李立,潯陽江遇張橫打劫,穆家莊搭救薛永遭穆弘追趕,宋江的龐雜性格在這裡表現得極盡描摹,那句經典臺詞「吃混沌還是刀板面?」也無從體現,刪掉很可惜。

  此後的情節中,除開一些支線故事對主線影響不大之外,三山聚義打青州、夜月賺關勝、飛石打英雄、兩贏童貫等重要情節被刪;除梁山外,二龍山、清風山、芒碭山、飲馬川等山頭派系全部刪光,使得劇情發展不連貫,很多人物出場得莫名其妙,前因後果沒有任何交待。

  粗略計算了一下,按100回本章節內容,央視水滸刪減了一半以上的情節,而在43集成片中,與潘金蓮有關的就有6集,不知道編劇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

  二、人物故事方面

  眾所周知,梁山好漢是108將,然而央視水滸中全部出場的好漢(露一臉的也算),滿打滿算只有60多位。

  天罡星中,作為「五虎將」之首,關羽後代的關勝成了龍套中的龍套,全劇沒有任何戲份,只有結局受封時的一句臺詞:「謝皇恩!」看到這裡,恐怕關二爺也要氣得活過來。另外,「美鬢公」朱仝隻露面了幾秒鐘,一句臺詞也沒有。李應、董平、張清、穆弘更是徹底蒸發。

  地煞星中,除了半數以上的人集體消失之外,重色輕友的王英成了戲份最重的人,白勝在取完生辰綱之後就不知所蹤了,朱武和樂和合體成了一個人,「鐵面孔目」裴宣成了眉清目秀的小夥子,「白面郎君」鄭天壽倒成了黑臉大漢。

  即使到了大聚義排座次時,忠義堂上仍然是稀稀拉拉的幾十個人,沒有一點好漢雲集的英雄氣勢,就算是資金再緊張,找一些大眾演員臨時湊個數總可以吧?

  而到了征方臘時,此前戲份較重的楊志、劉唐、楊雄、石秀等人集體失蹤,宋江身邊的人顯得更少了,很多人的名字只存在於陣亡的牌位上。

  方臘手下的鄧覺、石寶等名將沒有出現,隻出場了一個龐萬春,綽號也由「小養由基」改成了無厘頭的「九天飛龍」,一個武將敢自稱龍,怕是死的不夠快麼?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除了大幅度刪減人物之外,央視水滸還原創了何成、龐秋霞等角色,還讓殺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李逵談起了戀愛,可謂狗血噴了一地。

  人物形象的塑造,原著中的吳用是英俊青年,劇中成了個老頭,手裡的武器銅鎖褡褳也不見了。「豹頭環眼」的林沖成了儒雅的文人型武將,還耍著莫須有的「林家槍」。「霹靂火」秦明成了「霹靂虎」,比武松年齡還要小的施恩,扮相上看足可以做他的父輩了……

  水滸傳中心思想問題

  如果大幅度刪減故事情節和人物,是為了突出劇情主線,只要不影響主題思想的表達,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水滸傳是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支線情節和人物太多,刪去一些次要內容並無什麼影響。

  但是,央視水滸的致命傷在於,除了刪減內容外,還通過篡改人物性格和情節內容,改變了原著表達的精神主旨。

  劇中,宋江變成了窩囊懦弱,只會跪地磕頭的猥瑣人物,沒有一點帶頭大哥的風范,難以想像眾好漢是如何拜服在他手下的。而原著中,宋江雖只是鄆城一小吏,但卻懷著濟世安民的崇高理想,他主張的招安本質上也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所以他才豎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原著中,除武松明確說過反對招安的話之外,包括前任寨主晁蓋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對招安持過反對態度。

  而到了劇中,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招安,宋江成了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還原創了晁蓋出征曾頭市前夜與阮氏兄弟的談話,以表現宋江的不得人心。

  其實,在劇中旗幟鮮明反對招安,時常對宋江怒目而視的阮氏兄弟,在原著中不僅沒有反對過招安,還在漁歌中唱道:「忠心報答趙官家。」即使到征方臘時,阮小二、阮小五接連陣亡後,阮小七還說:「我哥哥今日為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

  不僅如此,還把原著中病死的林沖改成了聽到招安後氣死,把魯智深坐化改成了不願隨軍出征方臘而出家,把病死的時遷改成了在攻城時被石頭砸死……

  最為人熟知的名場面是,原著中的殺人魔王方臘被塑造成大義凜然的革命者形象,他和宋江在湧金門外兩軍對峙,面對宋江的勸降,他怒斥其是「用兄弟們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官袍」,直說得宋江啞口無言,而在原著中並無這段對話。

  通過這些情節的篡改,進一步強化了宋江投降者的負面形象,也把他推到了所有人的對立面上。因此看過該劇後,沒有人不會對宋江的招安行徑恨之入骨。

  原著的最後一章「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徽宗夢遊梁山泊」,央視水滸並無表現,最後吳用在破敗不堪的聚義廳中上吊,全劇在宋徽宗中氣十足的「準奏」聲中結束。

  其實,原著所表達的精神在這一章可見端倪,宋徽宗在夢中見到宋江等人,得知了他們被奸臣所害的真相,於是下令為宋江等人立廟。百姓感念於他的忠義之舉,世代為之祭祀,香火不斷。

  一方面,水滸傳表現了北宋年間腐朽黑暗、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歌頌了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行為。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擺脫封建階級的思想局限性,重點宣揚了忠君報國的思想,肯定了招安的必要性和正當性,也就是所謂的隻反貪官,不反皇帝。

  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央視水滸的劇本創作明顯受到了文革「批水滸」遺風的影響,對宋江的招安持全盤否定態度,並大加批判,與原著南轅北轍。

  除此之外,央視水滸中還出現了很多低級錯誤,宿元景成了宿景,皇甫端成了皇甫瑞,征方臘中幸存的孫新顧大嫂等人卻出現在了陣亡名單上,難道僅僅是為了表現悲壯的效果,突出對宋江的憤恨?

  拋開原著的角度,央視水滸的確是一部精品好劇。但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沒有按照原著精神主旨拍攝,並大幅度刪減人物情節,成為了一大遺憾。

遺傳相差有多大?關曉彤滿滿都是青春少女,姐姐卻像個男生

編劇江奇濤「封筆之作」,李現、春夏主演《人生若如初見》發新版預告

「窮」劇組沒錢買「珠寶」,用塑膠小花代替,卻意外成績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