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厚繭中長出的生命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從厚繭中長出的生命

之所以會有這部文字的書寫,是為著因應兒子的請求,要我寫一個故事送給他,唬弄他內心不安定的靈魂,作為伴他度過十八歲生日的禮物。一開始,根本沒有什麼整體架構情節大綱,連故事會講多長多久都沒有預期。從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個週六開始,逢週六就寫一章節,連寫了十八個週六。每個週六,總是趴靠在墊於大腿的紙板上,利用室內還有光線的時間,一口氣,寫上八到十二個小時。寫完,總是腰痠背痛、既虛脫又滿足。這樣子長期固定在單一姿勢執筆的衍生紀念物,就是紙板依靠支點的膝蓋和身體重心著力處的臀部,在摩擦中長出了一層粗糙硬實的厚繭。凡一的故事,也就這樣,在兒子播下種子之後,自己長出來了。

身處這樣的境遇下寫作,有兩大特點有別於一般作者。其一是,無法自由查閱資料。別說上網google、維基百科,抑或是到隨時到外面的圖書館或誠品書店蒐集資料了,在這裡,我連一本國語辭典都沒有呢!常常頂多就是在工作的資源回收場垃圾堆中撿到的書籍,從裡頭掇拾一些可以再生利用的素材。但說也奇怪,似乎許多訊息都會自動跑來找我,主動讓我發現,好被寫進故事裡。其二是,無法修改作品。不僅整個故事事先沒有規劃,每一個章節,在每個週六開始著手動筆的當下,往往都還沒構思好內容會如何發展。經過恍若夢中的一氣呵成之後,隨即封緘郵寄回家去。故事文字,從此脫離了我獨立,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一週一封信,一次書寫一個章節。直至原稿交付出版、進行正式校對前,之前寫成的部份,我再也沒能瞧上一眼,更別說修改校正了。沒有底稿可以回顧參照,我只能憑著記憶,琢磨著情節如何鋪陳發展。所以,只能採取一種最為簡約的格式架構,讓故事的脈絡維持在得以僅止於透過印象予以駕馭而不至於失控的程度範圍內。如今回頭一看,好像是巴哈的賦格似的,迴旋再迴旋,在簡單之中追求對於繁複的包容。

故事到進行到一半時,自以為是用一種「在傳奇中發現事實,在事實中創造傳奇」的方式在書寫。現在寫完了,卻沒了那種感受,反而覺得:「據實說出看似不可能的真相」,說不定比「虛構一些看似合理的情節」更有趣得多。

這個故事,是送給兒子的,他是催生者,也是共同創作者。能夠完成,要感謝我的妻子,沒有她,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誠摯地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黃靜宜總編輯,以及這本書的責任編輯蔡昀臻小姐,因為有他們的幫忙,這一個故事才有機會讓世人知道。也衷心感謝陳耀昌教授,應允為本書作序。

妻兒一致支持,將本書的版稅收入,全數捐贈給從事難民援助的非營利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簡稱IRC)。目睹苦難不斷,總令我想起一位印度詩人的話語:「擁抱光明,但永不忘記曾在黑暗中為我們點燈的人。」

About fujiwarashinzo
台灣人。留日法學博士。 工作及專長領域多在國家安全戰略規劃、地緣政治分析。 職業生涯曾寫了數百萬字的政策研究報告。 曾出版長篇小說《少年凡一》。 目前正於監獄服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