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Photo by Mitchell Luo on Unsplash
作者:奇點不奇
來源:奇點不奇(ID:zenglin776)
導語
這個世界上從來競爭都非常激烈,一個大機會出現,看到這個機會的往往是一大幫人,這跟其他無數場合的競爭的情況是一樣的。人們又往往偏好柳暗花明並給以制勝一擊的故事,戲劇化的大開大合總是更奪人眼球——但真正的高手則知道「善弈者通盤無妙手」的意義。
無論是戰爭、商業還是個人層面,道理都一樣,要走出困境或者取得勝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個突發性的、奇跡般的勝利。很多時候,你都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等時機來臨時,這要求的是絕對的耐心與清醒。
礁石暗潮,永遠埋在通往榮耀的路上,真正的高手要做的是把問題化於無形。從優秀走向極致優秀,是一種斷裂式的變化,它潛藏著各種危險——既有成功路徑依賴,又面臨很多矛盾挑戰;既有轉型升級的壓力,又遭遇各種能力短板;既有了一定的資源積累,又要面臨利益分配難題……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條的人——人們管這個叫做好運氣。
1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這是一個發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一) 截至1911年12月,沒有哪個地球人到達過南極點,所以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偉大的探險者、所有最有探險精神及夢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後是兩個競爭團隊打算完成這項創舉,一個是來自挪威的阿蒙森團隊,另一個是英國的斯科特團隊,他們都想率先完成這個從來沒有人完成過的事情,到達南極點。 他們出發時間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競爭都非常激烈,當有一個大的機會的時候,沒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時候有一幫人看到了,這跟其他無數場合的競爭都很像。所以這兩支團隊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極圈的外圍做好了準備,準備進行最後的沖刺。 結果是這樣的,阿蒙森團隊在兩個多月後,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達了南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而斯科特團隊雖然出發時間差不多,可是他們晚到了很多,他們晚到了一個多月,這意味著什麼? 這就是成功跟失敗的區別,阿蒙森團隊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團隊會永載史冊,獲得一切的榮譽,而斯科特團隊他們雖然經歷了一樣的艱難險阻,但是晚了一個多月,沒有人會記住第二名,大家隻知道第一名。 (二) 但這個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你不光要到南極點,你還要活著回去。阿蒙森團隊率先到達南極點之後,他們又順利地返回了原來的基地。 而斯科特團隊晚到了,他們沒有獲得榮譽。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因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氣非常差。他們在回去的路上不斷地有人掉隊,最後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生還。斯科特團隊不但沒有完成首先到達南極點的目標,而且全軍覆沒,這已經是生與死的區別了。 那麼是什麼造成這麼重大的區別,不光是成功與失敗的區別,而且是生與死的區別呢?對這個事情進行研究,可能對我們做事會有些幫助和啟發。 首先,去南極探險,不光是需要人,還需要物資,事後有人總結分析兩個隊的策略和兩個隊的準備,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區別。阿蒙森團隊物資準備得非常非常充分,他們是三噸的物資。而斯科特團隊準備的東西少,他們只有一噸的物資。 一噸的物資夠嗎?如果你在過程中不犯任何錯,完全不犯任何錯的話,剛好夠。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理論上可行,但現實中碰到很大的壓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難,你不可避免地會動作走形,會犯很多錯。所以,當你的計劃定得太緊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而阿蒙森團隊做得非常好,他們準備了三噸的物資,這些物資有極大的富餘量。他們充分預知到環境的困難,做好充足的準備,給自己留下了犯錯的空間。 事實上,他們碰到的環境是差不多的,最後兩個團隊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團隊的成功經驗,最後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不管天氣好壞,堅持每天前進大概30公里。在一個極限環境裡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續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團隊從他們的日志來看,是一個比較隨心所欲的團隊,天氣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們就睡在帳篷裡,吃點東西,詛咒惡劣的天氣,詛咒運氣不好,希望盡快天放晴,盡快能夠前進。 事後總結,這兩種做法很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區別。不管環境好壞,不管容易與否,堅持每天前進三十公里。不管是到達南極點還是從南極點順利返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阿蒙森團隊於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營地。這個日子和他3年前計劃的歸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跡。後來有人評價阿蒙森的成功是因為好運,他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險的準備如何,你必須要預見可能出現的困難,遇到了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避免。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條的人——人們管這個叫做好運氣。對於那些不能預見困難並做出及時應對的人來說,失敗是難以避免的——人們稱這個為壞運氣。」 (三) 這個故事還有一些細節也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斯科特團隊用的是矮種馬來拉雪橇,而阿蒙森團隊用的是愛斯基摩犬。阿蒙森團隊足足準備了97條愛斯基摩犬,阿蒙森認為只有愛斯基摩犬才是南極雪窖冰天中的最佳選擇。相比而言,馬更強壯,開始的時候走的更快,但馬不夠耐寒,走到半路都凍死了,最後只能靠人力來拉雪橇;愛斯基摩犬雖然走的慢,但能在很冷的條件下生存,從而保證了行進速度。 第二,阿蒙森為了極地探險,他曾經和愛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時間,就為了跟他們學習如安在雪窖冰天裡生活、求生等。 第三,阿蒙森的計劃非常周詳,連午餐也作了特別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種新設計的保溫瓶,在每天啟程前早餐時,便把熱飯菜裝在保溫瓶裡。這樣午餐可以在任何時間吃,既節約燃料,又省時間。而由於需要安營生火,斯科特團隊吃頓午餐要多花1個小時。阿蒙森的隊員時常坐在雪橇上,一邊欣賞極地的奇異風光,一邊嚼著暖瓶裡的熱飯,而且還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適於行路,阿蒙森也不改變習慣。
2 通盤無妙手 「通盤無妙手」是一個下棋的術語,原話叫做「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也就是說很會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盤棋你是看不到那種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瀾的一手的。這有點違反我們的直覺,為什麼是這樣呢? (一) 下棋的「通盤無妙手」 韓國有一位圍棋選手叫李昌鎬,是圍棋界的世界級頂尖高手,下圍棋的人都知道他。李昌鎬16歲就奪得了世界冠軍,被認為是當代僅次於吳清源的棋手,巔峰時期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號稱 「石佛」,是圍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鎬下棋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對手頭疼的手法,就是從不追求「妙手」。 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勝率,俗稱「半目勝」。 通常,一局棋下來,總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勝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穩操勝券。也就是說,只要每一步比對手好一點點,就足夠贏了。 李昌鎬曾對記者說:「我從不追求妙手,也沒想過要一舉擊潰對手。」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隻追求51%的勝率,讓很多記者和業內人士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恰恰是高手的戰略,所謂的「妙手」,雖然看起來很酷,贏的很漂亮,但存在一個問題——給對方致命一擊的同時,往往也會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謂「大勝之後,必有大敗;大明之後,必有大暗」。而且,「妙手」存在不穩定和不可持續性,無法通過刻意練習來形成技能上的積累,一旦「靈感」枯竭,難免驚惶失措。正如守衛一座城池,隻靠「奇兵」是不行的,終歸要有深溝、高壘的防護。 而與之相比,「通盤無妙手」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積勝勢於點滴、化危機於無形,最終取得勝利是穩穩當當的,體現的是不同於「妙手」的另一種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會去做這些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善弈者通盤無妙手」。那些看起來很風光的事情,其實風險很大,失誤率高,一次失誤後果就很嚴重。巴菲特的合作夥伴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兒,那我一輩子不去那裡就好了。這類人他們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問題,提前防范危險,清除隱患,把威脅化解於無形。 (二) 撞球的「通盤無妙手」 如果你打過或看過斯諾克撞球比賽應該知道,它是這樣的一項運動:臺子上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數,兩個人按照規則輪流擊球。而且只要球進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丟了一顆球,就換對方上場擊球。最後看誰得的分數多。 所以,斯諾克撞球比賽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擊球的延續性。所以在打球的時候,球手一定要對整盤球的形勢有整體的分析和規劃,並且每一桿擊球都要為下一桿做好鋪墊,這樣才能打得比較順,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 於是縱觀斯諾克的歷史,有兩類球手是非常頂尖,經常拿下大賽冠軍的: 第一類是球手天賦極佳,擊球特別準,即使對別人來說難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進。雖然整體控制局勢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給自己「挖坑」,但由於自己總能超水平發揮,打得別人沒辦法,所以也能奪得冠軍。 而另一類球手是,對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桿每一次計算都非常到位,給後面留了很多的餘地和鋪墊。看這種人打球你會發現他很少有那種難度很大,非常精彩的擊球,但他經常不知不覺、波瀾不驚地就贏下了比賽。這樣的球手也能獲得大賽的冠軍。 不過,這兩類頂尖選手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後一類球手職業生涯的長度往往比前一類要長得多。而前一種天賦型的選手,往往會在巔峰期的幾年裡非常耀眼,但下滑也會很快,過了一陣就會淡出公眾的視野了。 (三) 守門員的「通盤無妙手」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場上,守門員是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外行看守門員的水平,往往會在意那些特別精彩的撲救,比如飛身一躍把一腳勢大力沉的射門撲出去,這確實非常精彩;但是懂業務的人評價一個守門員,其實是看TA是否能把問題化於無形。 比如歷史上一些偉大的足球守門員,其實都是後防線的指揮家。TA會觀察對手的進攻路線和模式,然後幫助整條後衛線做好整體規劃,把很多問題消解在無形中。所以,你在場上不會看到他們經常有超水平發揮的精彩撲救,主要是因為他們早就杜絕了隱患,把對方有威脅的射門化解在了無形中。這才是一個足球守門員的高境界。 (四) 醫者的「通盤無妙手」 中國有句古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這兩句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他有兩個哥哥,三兄弟都精通醫術。 魏文王曾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的醫術是最好的呢?」 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但是你的名氣確是最大的啊。」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革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華陀再世,使鄉裡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 魏王大悟。
3 結硬寨,打呆仗 (一)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戰鬥力極強,大清國20萬八旗兵和60萬綠營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擊,可最終卻毀在了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呢? 曾國藩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文人生涯,從 6 歲讀書到 27 歲中進士,一直做到大學士,是當時的學術領袖; 第二階段是軍人生涯,太平天國運動中,自己組建湘軍,纏鬥 13 年,愣是把懸崖邊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來續了命; 第三階段是引入西方科學文化。他組織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引入第一批西方書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學生。 前後兩階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書生怎麼戰勝當時戰鬥力爆裂的太平軍呢,這是個有趣的戰略研究。 (二) 不了解情況的一定以為曾國藩是一個熟讀兵法、足智多謀的戰略家,其實恰恰相反,在他帶領湘軍之前,並沒有多少帶兵打仗的經驗,也不懂什麼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贏,其實就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從來不與敵軍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勝算很大的情況下也從不主動發動攻擊,而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在城外安營,然後挖戰壕、築高牆,把進攻變成防守,先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太平軍是非常驍勇善戰的,總想跟湘軍野戰,而湘軍就是守著陣地不動,就算太平軍再能打,碰到這種路數,也是毫無辦法。 只要一有時間,湘軍就開始不停地挖溝,一道又一道,直到讓這個城市水泄不通、斷草斷糧,等到城裡彈盡糧絕之後,再輕松克之。 就這樣,一座城接著一座城,一點一點地挖溝,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國給拱沒了。 湘軍每打一個城市,都不是用一天兩天,而是用一年兩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挖壕溝,當時的湘軍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施工隊,被湘軍攻打過的城市,如安慶、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當年所挖的壕溝改變了。 湘軍與太平軍糾鬥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 3000 人的傷亡,其他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得戰爭勝利,這就靠曾國藩六字戰法:結硬寨,打呆仗。 (三) 《孫子兵法》中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 「結硬寨,打呆仗」,簡而言之,就是先占據不敗之地,然後慢慢獲得細小優勢。 曾國藩是一個愛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歡取巧的東西,也不相信什麼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因為勝利果實從來不是強攻出來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來的。《孫子兵法》裡說,「勝可知,而不可為。」 美團王興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多數人對戰爭的理解是錯的,戰爭不是由拼搏和犧牲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 無論是戰爭、商業還是個人層面,道理都一樣,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勝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個突發性的、奇跡般的勝利。很多時候,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等時機來臨時,一切都會有所改變,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
4 結語 最後,我希望能和你一起,記住這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無論外界環境優劣、不管運氣好壞,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計劃,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每天進步一點,到來年這個時候再回頭來看,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走出了很遠的距離。
林肯有句話說得好:我走的慢,但我絕不退後。 —THE END — * 本文作者:奇點不奇,轉載自公眾號:奇點不奇(ID:zenglin776),宇宙有奇點,人也有奇點。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親愛的粉絲朋友們,小編選取的文章還滿意嗎?「眾力加速度」將一如既往的為小夥伴們推送管理類文章。 ✔️如恰巧戳到你的點請不要吝惜賞個讚👍; ✔️如Get到方法或技能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交流📖; ✔️如尋求合作,請在後臺留下聯繫方式及合作方向。 歡迎關註眾力加速度(微信號:jiasudu12345),小編等你很久啦🤗 長按識別QRCode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