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阿秀 編輯/MBA智庫琉琉
很多朋友覺得,因為疫情的緣故陷入了事業和人生谷底。我反倒認為這未必絕對是一件壞事,你在谷底的選擇,其實也在決定著你的人生天花板。
今天這篇文章有點兒長,給大家提供了2種思維視角,以及一種尋找新賽道的破局方法,還有一些具體建議,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阿秀老師,我還能應聘給你當助理嘛?」
我有點驚訝丹妮會這麼說,畢竟三年前我向她發出邀請的時候,她想都沒想就拒絕了我。
我當時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是同年就業的,當時的丹妮雖然不算太富裕,但也拉不下臉來給我工作。
四年前,丹妮畢業於北京一所 985 高校,畢業之後跟我一樣,在某部委下屬的一家行業報工作。
剛畢業時,丹妮的薪水比我高的多。在我月薪 3600 塊的時候,她的基本薪水就有 6000 塊了,加上每月 3500 塊的各種補助,還有每月至少 3000 塊的稿費,月薪妥妥過萬了。
雖然這個薪水在北京並不算高,但在傳統媒體圈也不算太低了。至少在我做新媒體還沒有收入的時候,我是很羨慕她的。
但是去年情況發生了一點變化,她的父母覺得她應該買套房在北京定下來。於是在某個周五的下午,她父母在完全沒跟她商量的情況下,出現了在了單位樓下,薅著她看了一周房子。
老兩口連積蓄帶借貸,拿出了 140 萬做首付,給她在北京青年路附近拿下了一套 43 平米、價值 358 萬的老破小房子。
盡管丹妮每月扛著 10000 多的房貸,日子過的緊巴巴,每月剩下 2000 塊左右的生活費,只能每天吃食堂,克制自己買化妝品、衣服的欲望……不過總歸是心滿意足地成了一名有產階級。
但自從買了這套房之後,丹妮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
先是去年中,報社因為業務不景氣,直接宣布本報記者寫稿不能再領稿費了。
後來因為疫情,丹妮報社至今都沒復工,報紙、雜誌全線停刊(也是因為紙媒接不到廣告,報社沒有收入)。這下她連每月 3500元的餐飲補貼、交通補貼、通訊補貼都被停掉了。
她陷入了特別尷尬的地步:
不離職吧,這一年的房貸、生活成本,讓她壓力很大。而且父母也因為這套房被掏空了家底,她只能跟朋友和信用卡都借貸度日,能借的基本都借了。
離職吧,這四年她只會寫紙媒文章,對互聯網一無所知,很難找到新工作。她能看上的工作看不上她,看上她的工作她又看不上。
丹妮每天都焦慮到睡不著,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自己要如何控制開支,發愁這個月的房貸怎麼還,研究有什麼副業可以做……
她說:我買了房,反倒進了人生低谷。每天嘩嘩掉頭髮,但無濟於事。
丹妮想到我的助理薪水還不錯,想起了我三年前的邀約。但是說句實話,不是我不想幫忙,而是這三年我們一直在往前走,她卻一直停在原地,跟不上我們的腳步了,所以我只能婉拒。
很多朋友也一樣,因為疫情的緣故,陷入了人生谷底。但是我反倒認為,這未必絕對是一件壞事,你在谷底的選擇,其實也在決定著你的人生天花板。
這篇文章裡,給大家提供了兩種思維視角,以及一種尋找新賽道的破局方法,還有一些具體建議,歡迎享用:
1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上帝給你一把刀, 是因為藏了一塊蛋糕 「要永遠相信,上帝遞給你一把刀,是因為藏起了一塊蛋糕。」
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你經歷危機的時候,不要總覺得這個危機是來傷害你的,而是要思考這個危機到底要教會你什麼,給你帶來了什麼。
阿裡巴巴董事長張勇說過「平面上兩點之間距離最短,戰略上兩點之間距離最長」,因為你要不斷地面對現實,敢於向現實「認錯」,不斷調整你的策略和戰術,通過不斷試錯才能到達彼岸。
你的起點和終點,隔著漫長的距離,絕對不會是一條直線。
我的一個觀點是:當你的想法和現實的偏差越大,那麼改錯之後的回報也就越大。
但問題是靠自己意識到錯誤很難,認錯也很難,心服口服改錯更難。這就需要一場外部危機來叫醒你。
智明星通、元氣森林的創始人唐彬森前段時間有個演講,復盤了自己初期創業的故事,我覺得蠻有意思。(這兩個品牌都很強,估值也都幾十億美金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唐彬森的創業團隊很強,2004 年去國外參加程序設計比賽,一上去就擊敗了很多世界一流大公司和大學的團隊,賺了 25 萬獎金。
但唐彬森選擇了一個現在看起來很離譜的領域——心理測試。因為他覺得這個行業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也沒有特別成型的模式,以自己團隊的牛×,殺進來還不是見誰滅誰,這簡直就像是老天為他單獨留下的一塊蛋糕。
他始終沒有想明白一個問題:行業內沒有強大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牛人看不到機會,而更可能是根本沒有機會,根本沒辦法孕育巨頭。
想要教育市場的人,都被市場教育了。
因為身在局中,現在看起來很簡單的道理,唐彬森三年都沒想明白。
當年有一個投資人,看他們這群年輕人很有活力,於是準備給他投 1000 萬,但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到帳。
盡管唐彬森當時很想要這筆錢,但他後來非常慶幸對方沒給投資,因為如果不是團隊的錢花完了被迫轉行,他們可能還要在心理測試領域耽誤至少 3 年。
唐彬森說:「如果當時他投了,我們就不會轉戰遊戲領域,中國就會少賺十億美金外匯」。
要知道唐彬森創立的智明星通,在 2016 年全球 50 大 app 發行商中位列第 16,在中國僅次於騰訊、網易。
危機的發生並不一定是要傷害你,也可能是讓你從迷局中醒過來,或者把你以前故意忽略、拖延、認識不到位的問題集中爆發出來,逼你去解決問題。
我 2 年前交了 20 萬費用從報社離職,當時我就勸丹妮,既然傳統媒體一直在走下坡路,為什麼不趁著年輕盡快離開呢?
丹妮一直說,報社有部委撥款,差不到哪裡去;盡督工資不高,但是安逸;與其貿然去找工作,不如先等好的機會出現……
前一段時間見丹妮,她後悔為什麼不早一點離職找工作,現在自己 29 歲了,總歸感覺有點晚了。
我說你應該慶幸,房貸和疫情讓你在 29 歲醒悟過來,而不是在 40 歲、50 歲。畢竟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必然會發生,那你解決問題的難度會更大。
低谷來臨的時候不要一味抱怨難過,不如認真想一想,危機到底要教會你什麼?是不是給你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你解決過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
2
危機來臨的時候 不要試圖捍衛「過去」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產生動亂時,最大的危險不是動亂本身,而是人們按照過去的邏輯行事。」
但很多人越遭遇挫折,越會強調「過去的經驗」「過去的輝煌」「過去的習慣」……
不是說「過去」不重要,但不也恰恰是「過去」,把你帶到了困局當中麼?
往往當下越失敗,人們就越喜歡強調「過去」,這也意味著他們對當下的困局束手無策,才會產生心理防衛。
但你要知道,捍衛過去並不能開創未來。
我以前講過一個故事,我在報社做記者的時候,剛來到報社的分管副社長,挨個找記者談話,「你怎麼看待報網融合,你認為怎麼實現報網融合?」
我一陣氣結,報網融合這個概念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最火,現在我研究生都畢業兩年了(2018 年),報網融合這個詞兒都老到沒什麼人提了,甚至連網站都沒什麼人看了,你問我怎麼看報網融合?
我當時還是年輕,直說報網就不應該融合,這就好比要求婆婆跟兒媳婦像母女一樣相處,婆婆就不是媽,你怎麼能當成媽呢?兒媳婦就不是女兒,你怎麼能當成女兒呢?他們本來就不是,那怎麼能裝成一樣呢?報紙和網媒,各有各的運營規律,我們幹嘛不直接做網路媒體,非得讓他倆融合呢?現在的潮流是公眾號、短視訊,為什麼還要做網站呢?
我的結局就是,得了一句「年輕人就是有想法」,然後被請(攆)出了辦公室。而我們報社依然如故,搞了好幾年報網融合也沒成功,收入越來越少……
後來我才知道,領導們之所以開始重視網媒,是因為報社最大的廣告代理放棄了合作,報社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廣告收入,因為沒有客戶願意投放紙質媒體了。
非要搞報網融合是因為,領導知道網路是趨勢,但又總覺得,我們報社有光榮的紙媒傳統,我們在傳統媒體當中也是很優秀的,我們的報紙以前經常受到領導嘉獎,我們有一大批優秀的紙媒記者,我們的報紙雜誌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們覺得一切「過往」都很珍貴,但現實是:
你的報紙業界影響力很大,但現在沒人看報紙了啊;
你以前紙媒業務賺錢很多,但現在沒人看報紙了啊;
你有很多優秀的紙媒記者,但現在沒人看報紙了啊;
你以前經常受到領導嘉獎,但現在沒人看報紙了啊……
就像IBM CEO 羅睿蘭說的「不要總是試圖捍衛過去」,當新的機會來臨時,過去的成就、經驗、資產、習慣,反而可能成為你的包袱。
房地產大 V歐神說,一個經驗豐富的船長,需要注意的是「浪花」越來越強了。
海浪從 2 米變成 4 米,最終變成 10 米,大海在共振,大海在咆哮,這才是船長應該懼怕的。
而不是總強調「我的經驗是什麼」「我的習慣是什麼」「我以前取得過什麼成就」。在大潮來臨時,你的過去一點都不重要,如果你不能順從大潮的意志,那就只能被一個浪頭拍翻。
始終保持觸角靈敏,不斷地接受世界變化的資訊,並根據變化調整賽道,「時刻準備著」和「知進退」才是成年人最正確的做法。
3
困局中如何破局
找到適合自己的新賽道?
在困局之中,有人選擇硬扛,等待轉機的到來。有人選擇破局,尋找新賽道,自己創造轉機。
這兩種選擇未必有高下之分,但是因為硬扛實在不需要什麼技巧,我們就隻講如何通過選擇新賽道來破局。
前一段時間有朋友來找我,因為單位效益本身就不好再加上疫情,最近收入銳減,所以咨詢我是不是可以做什麼副業,或者也可以改行,但是又不知道做什麼好。
我就以新媒體行業為例,幫他做了一個簡單分析,我把這個方法簡稱為「六步法」。
1)列出新媒體的所有細分大類。比如內容大類有財經、商業、情感、娛樂、成長、軍事、時政等等。
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要把垂類劃分得太細,那就很容易進入一個很小的市場,你再強也沒用。比如有人就專註成長領域裡的一個小細分領域——「如何變得內心強大」,一方面關註這個問題的用戶很少,另一方面你可能寫幾天就無話可說了。
2)分析以下三個問題:你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哪些領域能通過學習進入?
比如你喜歡又擅長制作娛樂內容,那你就做娛樂內容。如果你喜歡但不擅長做商業內容,那就研究是否可以通過快速學習,進入這個領域。
3)分析垂類行業裡有哪些標桿?你通過個人努力,是否能夠超越、達到或接近標桿的水平?或者你能夠提供什麼差異化的內容?
比如,你覺得公眾號「進擊的阿秀」很不錯,那你就可以分析他的所有內容,畢竟文章都擺在明面上,你可以研究應該如何超越、達到或者是接近他的水平。
4)研究標桿們的商業模式,思考他們是如何賺錢的,是否具有豐厚的利潤。
比如公眾號賺錢的業務,基本上是廣告、付費社群、付費課程、電商。
你選擇的領域是否具有盈利的潛質,比如情感類可以做電商、接廣告,心理類可以賣課程、賣社群,國際政治、軍事類的變現模式就相對狹窄。
5)研究內容行業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從宏觀層面看,內容行業就是通過提供優質內容,獲取一定例模、黏性的用戶群體,進行流量變現。
但是具體路徑差異很大,比如公眾號是自增長機制,你需要通過促進用戶轉發、大號轉載,增加用戶數量,但相應的黏性很好;頭條號則主要是平臺算法推薦,你很容易獲得初始用戶和閱讀量,但是用戶基本沒什麼黏性。
不同的平臺屬性、底層邏輯,會導致操作模式、變現模式發生很大的變化。
6)請教行業內的牛人,對自己的設想、方案拾遺補缺。
這一步非常重要,很多人在進入新行業時很容易想當然,找個牛人來指導你,猶如在更高維度上拉你一把。畢竟你看過再多豬跑,你對豬肉的認知也比不上吃過很多豬肉的人。
我發現這個六步法,並不僅僅適用於新媒體行業,也一樣適用於其他行業。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進一步抽象化:
1)列出你想進入行業的所有垂類,但不要過細。
2)研究你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哪些問題能夠通過學習解決。
3)研究行業標桿,思考如何逼近或超越他們,以及差異化競爭策略。
4)研究標桿們是如何賺錢的,以及這個行業是不是有豐富的利潤。
5)研究不同行業賺錢的「關鍵」是什麼,你如何才能做到。
6)請教牛人,對自己的方案拾遺補缺,或推翻重來。
4
一些具體建議 自從疫情發生以後,大家都很難,我也看了很多案例,現在總結給大家,希望對那些身處低谷的朋友有所幫助。
1)負面情緒是沒用的,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尋求幫助。
很多人都說自己每天吃不下睡不著,心情焦慮。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負面情緒是沒用的,甚至沉溺在負面情緒中是有害的,與其整天在家裡哭天抹淚,還不如好好想想誰能幫上你,哪裡有新的機會,就算是出去跑跑步也比焦慮、痛苦、抱怨有意義。
2)跟隨策略:行業裡面是不是有豐厚的利潤、多如牛毛的高手。
前幾天我在聽一個做餐飲的老板說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海底撈那麼強了,巴奴毛肚火鍋的杜中兵為什麼還要做火鍋?
因為這是個數千億的市場,海底撈一家根本占不過來。多如牛毛的高手殺進來,當然意味著競爭激烈,但同樣意味著豐厚的利潤。
高手既然已經圈定了賽道,那你跟隨就好了。當然跟隨不是正面競爭,而是在賽道內部差異化競爭,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3)系統反思:到底什麼適合自己,不要人云亦云。
前幾天一個星友問我:阿秀老師,我是一個中專生,在一家事業單位做行政臨時工,我想通過寫作賺錢,應該怎麼做?
說實話寫作還是個腦力活,雖然可以說人人都有機會,但實際上隱性門檻非常高。所以我從來不勸人寫作賺錢,我永遠都勸人努力學習,分清楚什麼是適合自己的。
像這個小兄弟,寫作賺錢可能並不是一個好思路,反倒是考個學歷,或者考一些資格證,帶來的收入提升大得多。
不要看人家做號賺錢你也做,看人家擺攤賺錢你也擺,看人家開餐館熱鬧你也開……任何一個行業賺錢都不容易,如果你不考慮自己適合什麼,總覺得別人行我也行,那就一定會賠死。
4)不要被雞湯毒害,總想「讀書」「跑步」。
前一段時間有些朋友被裁,或者沒有業務,我問你們在家都忙什麼呢?很多人都說在家「讀書」「跑步」……
說實話這種萬金油策略並不能起到作用,他們真正應該做的是,把大量的時間用來找工作、找項目。如果找不到,反倒是要思考自己過去的問題是什麼,要如何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不是說讀書、跑步不重要,只是說這不是首要任務,也很難直接解決你的問題。
5)越是在低谷的時候,越要尋找向上的力量。
以前總有後臺留言說:我很窮、我很累、我沒時間,所以我沒時間和精力學習,沒辦法發展人脈尋找機會結交人脈,沒辦法跳出這個深坑。
恰恰就是因為你處於低谷,所以你更要想辦法尋找出路,低谷應該是你的動力,而不應該是你的阻礙。
因為你如果不想辦法跳出來,而是一直在那裡忍受痛苦,那就永遠沒有希望。
你受不了向上生長的苦,那就只能忍受貧窮、平庸的苦。
如果你不甘於現在的生活,那你就要對漫漫征途做好準備,隨時開著探照雷達尋找機會,隨時準備承受千斤重壓,隨時準備向現實低頭,調整付出很多心血的努力……
當然,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一定是十二萬分的痛苦。
人不就是這樣麼,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加油!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了,如果你覺得還不錯,隨手點個轉發、在看吧。
-THE END-
●作者:阿秀。一個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夢想家,一個熱愛碼字的個人管理專家,36Kr特邀作家,多篇文章全網收獲千萬級別閱讀。個人公眾號「進擊的阿秀」(ID:zchxuexi),同名微博@進擊的阿秀,歡迎關註。MBA智庫(mbalib)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圖源:圖蟲創意。
MBA智庫好文精選: ●越有實力的人,越懂得自我營銷 ●B站高讚演講:你浪費的那10年,究竟能和別人拉開多大的差距? ●黃崢卸任拼多多CEO:26歲陪巴菲特吃午餐,40歲位列中國第二富豪,他到底憑什麼? ●「特殊人才」李佳琦落戶上海、「快遞哥」獲獎100萬:所謂「扭轉人生」,不過是因為這一點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