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01
我太低估老百姓的冒險精神,又太高估吸金黑洞平台的良知底線了。
2019年剛到,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投資在某網貸平台的100萬元,血本無歸了。
如果不是他找我哭訴,我真的想不到,平常節衣縮食的他,會拿出這麼多閒錢來,投資到素未謀面的網貸平台里,然後在對方一次次言而無信的表態下,還無條件地信任對方,中途主動放棄提現避免平台被擠兌,導致滿盤皆輸了。
說句實話,這兩年的經濟形勢是比較嚴峻的,各類資產價格縮水,職場人士都在面臨降薪和失業的風險,消費能力是下滑的。
但是,看了「宜貸網」在2019年1月19日公開發布的「退出」公告,3.2萬個投資者的40億元資金,無法當場兌付時,我是真的震驚到了。實在想不到,平均每個投資者13萬元的資金。
難道我們社會的中產階級已經壯大到這種規模,資金實力這麼雄厚了嗎?
令人錯愕的是前幾天,2019年1月底,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月收入範圍在2000-5000元,就達到了中等收入群體的要求。
看來,不是老百姓們的儲蓄太多了,收入上去了,而是過去3年,在各種高返利息的誘惑下,在虛假廣告的宣傳下,在浮躁社會氛圍的裹挾下,大家都拿出了家底,投入到了這種黑洞網貸平台里。
02
他們當初為什麼如此激進地投資於「宜貸網」平台呢?
除了高返利息的常規行銷套路之外,還因為有知名投資機構入股這家平台:寧波軟銀天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
請注意,這是一家投資機構,募集的資金中,有一部分來自於「軟銀中國資本」。它正是當年投資於馬雲的阿里巴巴,而賺得盆滿缽滿的那家金主機構。
有很多絕望的出借人告訴我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有如此大牌和光鮮形象的金主機構,投資了「宜貸網」,那就是一種站台和背書,就是信用的保證,所以自己持續不斷地往這家網貸平台上投錢。
但是,這家機構對於「宜貸網」的投資,目的只是財務投資,不涉及平台的經營和管理,所圖的是將來平台壯大以後,估值更高,自己可以脫手賺錢。
拋下這些常識不談,難道名人、知名機構的投資,就一定代表被投對象,發展會一帆風順,投資一定能賺錢嗎?
我們隨便列舉兩個例子,就能看出來,我們老百姓實在是太單純,太天真了。
在投資這件事情上,名人、知名投資的行為,不一定是對的,甚至他們自己都有很大的概率會虧錢。
2018年7月18日,分眾傳媒公司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投入約150億元總價,戰略入股公司。交割完成後,阿里系將持有分眾傳媒共計10.32%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分眾傳媒公司,就是占據了中國辦公樓宇、商品房小區中電梯廣告位的第一大公司。
結果你猜怎麼著?
自從阿里系入股以來,分眾傳媒的股價就開始長達了半年多時間的暴跌過程,從11.60元,下跌到了2019年1月25日的5.78元。阿里系的150億元,蒸發了大約75億元,被腰斬了。
他們投錢介入的時間點,剛好是最高點。
這種事情是孤例嗎?絕對不是。如果有你投資經驗的話,一定會記得,201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約283億元,參與蘇寧易購的非公開發行,占發行後總股本19.99%,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筆財務投資,截止2019年1月25日計算,大約虧損了80億元。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知名機構之所以知名,在於他們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知名度。但是一旦超出了原來的能力圈,折戟沉沙的案例也多得是。
如果名人站台,知名機構投資,就一定能賺錢,那他們為什麼要辛辛苦苦經營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而不是到處拿錢去投資,就躺著數錢呢?
說白了,在對於未來趨勢的判斷上,他們同樣是惶恐的、試探性的、帶有敬畏之心的。那他們就和普通投資者完全一樣嗎?也不完全是,因為他們的資金量更多,能夠承受失敗、虧錢的時間和空間更大,他們投資的案例更多。以超長時間、超多資金投入、超多投資案例的組合的條件,他們的綜合勝率,是比普通投資者要強一些的。
所以,「宜貸網」的股東背景,根本不足以證明這個商業模式是好的,管理層是誠信的,國家政策是不會變動的,貸款人是會還帳的。
從一開始,出借人就犯了個錯。
03
「宜貸網」爆雷,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就是永遠不要輕信人性。
婚姻場、商戰場、戰爭場、學術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性的修羅場。
在巨大利益的面前,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
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要牢牢記住這句話。
要保證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當這家平台的少數幾個高管,看到僅僅成立2年的帳戶,就迅速湧入了88多億元的資金,而這些錢沒有經過國家的監管,也沒有三方存管權限的約束,相信我,任何一個天性純良的人,在那一刻,內心深處的惡魔,都會浮現出來的。
法律、道德、良知,都是有一定代價的,可以用一定數額的金錢來衡量的,但是巨大利益擺在面前的時候,它們就像鴻毛一樣,輕得可以忽略不計。
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邪惡的一面。只不過,在不同的場合下,到底是哪一面占據了上風而已。
更加不用說,他們可以用不受監管的方式,或者合理的說辭,自己偽造各種虛假貸款合同,將資金轉移到自己的帳戶上。
所以,我們能看到,他們成立兄弟平台,挪用資金,頻繁更換法人代表,隱匿貸款合同,銷毀資金流水的底層數據,火速賣身給外部集團。唯一不考慮的就是,如何協助出借人,要回他們未兌的40億元本金。
04
如果不是有朋友深陷網貸平台的爆雷風波之中,我們是不清楚在過去的2年時間里,全社會有多少家庭,陷入了這種互聯網貸款的黑洞之中,無法自拔的。
在這里,我們再重復一次,如果你想要做投資,一定要對國家的監管規則、金融投資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出手。那些門檻很低,收益很高的投資行為,往往都是引誘你的陷阱。
版權說明: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