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年春天,台灣公視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走進觀眾視野,用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串聯起4個家庭的不同視角,深談人性與現實,重新引起了觀眾對台劇的關注。
7月19日,台灣GTV八大電視台的懸疑劇《靈異街11號》納涼上線,黑道混混阿海死而復活後,被迫接管父親的葬儀社,成為一名擁有陰陽眼的送行者,並隨著接二連三發生的命案,逐步解開了自己的生死之謎。
不同於以往注重小情小愛的劇情基調,台劇《靈異街11號》以靈異、懸疑為主題,聚焦殯儀行業,融合當地的本土文化習俗,打造出了屬於台劇的新類型作品。
從《愛上哥們》到《我們與惡的距離》、《靈異街11號》,台灣影視作品近幾年不斷地進行劇情與題材上的突破,跳脫以往單一的構架,擴大了世界觀格局,正在用獨特的類型劇逐步完成台劇的「再復興」時代。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偶像劇成為了台灣的正式劇種和頂級招牌
曾有調查顯示,在內地的80、90後中,看過台灣偶像劇的人占百分之76.9%,因台灣偶像劇開始模仿穿著、用網銀匯款方式購買同款周邊飾品的人占48.3%,我們的青春幾乎被台灣偶像劇所支配。
精致簡短的劇情,面容姣好的演員,符合當下社會流行的造型服飾,台灣偶像劇以細膩、理想化的愛情戲為主要基調,將現代時裝電視劇發展成「品牌」,從此,偶像劇成為了台灣的正式劇種和頂級招牌。
再優秀的套路,總是重復使用,終會迎來被厭煩的一天。因日韓文化的衝擊,收視數據的不透明等因素,各廣告商無法準確的進行市場評估,換湯不換藥的台灣偶像劇,也迎來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使《微笑Pasta》、《海派甜心》、《下一站幸福》等劇雖依舊有受眾帶來流量,卻再難以掀起當初的收視風潮。
其次,隨著時代的進步,內地影視行業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台灣的導演、製作團隊、演員因「高薪誘惑」轉戰內地,台灣偶像劇產業從單純的分銷作品,衍變成主創製作上的分流,遭遇「固步自封」和「人才流失」的台灣偶像劇,勢頭與影響力逐漸減弱,朝不慮夕。
不是所有的原套路都能像《命中注定我愛你》一樣成功,老套路的積重難返,讓台灣的製作人們開始了新的探索。
2009年,充滿港片風格和美劇氣勢的《痞子英雄》打破了大眾對台灣偶像劇的認知,以恢宏的場景、逼真的爆破、詭異的情節,揭開了社會的正義與黑暗。同年的《敗犬女王》則通過33歲的「剩女」單無雙追求幸福的過程,展開對當下職場女性婚戀觀的探討,引領社會話題,與觀眾產生共鳴。自此,台灣偶像劇開始開始將「現實」作為主要考慮因素。
「家家都有程又青,人人都愛李大仁」,2011年的純愛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將「初老症」、「輕熟女」、「男閨蜜」等議題再次推上熱搜焦點,該劇也在第47屆金鐘獎上打破歷史紀錄,一舉拿下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戲劇、導演、編劇、女配角與節目行銷等獎項。
用偶像劇的細致浪漫包裝社會現實,台灣偶像劇在創新中找到了新的立足點。而在《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台灣偶像劇進入了4年的沉寂期,雖因2015年的《愛上哥們》暫時恢復氣色,卻依舊沒有挽回台劇的頹勢,這也讓製作團隊真正開始思考今後台灣偶像劇風格的樹立和改變。
曇花一現或劍走偏鋒
一位內地製作人曾表示,「改變風格和整體基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台灣偶像劇的變化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台灣製作人的自省能力和危機意識,這是值得觀眾和業界所尊重的。」
經過了3年試水、4年沉淀,再加上內地各類IP熱潮的狂轟濫炸之下,台灣偶像劇憑借獨有的「清新感」再次回到大眾視野。
以正在熱播的《靈異街11號》為例,該劇以醫療、殯葬、懸疑作為題材建構,用5個單元的不同案件,逐步找出真相和人生疑問。第1集開場3分鐘,主角阿海便因黑道爭鬥中槍死亡,在人生回溯中,隨著父親的口哨聲和一聲質問,阿海死而復生。而後,阿海得知了父親猝死的消息,也變成了陰陽眼能力者,繼承父親留下的葬儀社。➜ 《靈異街11號》陰陽眼男主李國毅竟發現自己在停屍間!鬼月最佳追劇推薦!
隨後,該劇通過廖宜欣自殺事件和「雙胞胎」弒親事件拋出了疑問,阿海父親是抱著對阿海的期許和遺憾離世的,沒有完成心願的父親卻沒有出現在阿海的面前,為阿海死而復生的真相埋下了伏筆。而小虎的被害身亡,讓一心想回歸黑道的阿海陷入迷茫,也得知了一個關鍵信息,小海遇害前從當時向阿海開槍的「刀疤臉」那里聽到了與父親口哨聲相似的音樂。
作為一部靈異懸疑片,《靈異街11號》在劇情節奏方面還較為紊亂,但這一缺點隨著劇情的推進,被伏筆的精心設置所沖淡,開始漸入佳境。劇中除了探討死亡議題之外,更帶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以及自我成長,也標示了台劇的「新突破」,帶給觀眾更多的感動和人生領悟。
植劇場
本地市場的限制、製作成本的升高,以及市場造成的「分流」,台劇幾乎寸步難行。在此壓力之下,「植劇場」的溫柔革命應運而生。
「植劇場」是2016年開始熱播的一系列台灣單元劇、台視周五優質戲劇的總稱,也是台劇逆襲鋪路的開始。其中,楊丞琳主演的《荼靡》以女性人生的兩種選擇,引發大眾深刻的探討與反思,也讓大家看到了沉寂已久的台劇的成長。
「植劇場」分為愛情、驚悚、靈異、原著改編4大類型,共8部劇集,以每部6到7集的長度,在有限的時間里鍛煉編劇們的劇情節奏處理能力,保障劇情簡潔利落的同時,聚焦人物之間的情緒衝突,用瑣碎抓住痛點。也通過「以老帶新」的模式大力推介了新人,為製作公司吸引了更多的資源,做到一舉多得。
今年年初以來,台劇把鏡頭伸向了不同領域,借此思考現實。《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了人性善惡,《我們不能是朋友》探討了婚前出軌,而《靈異街11號》則把鏡頭伸向了殯葬行業,三部劇集均在開播之初便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和推崇,而它們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將真實存在的事實與現象,大膽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台劇的再次「崛起」是曇花一現還是厚積薄發,我們還無法斷定,但其大膽創新與改變都值得我們內地的影視行業進行借鑒。
從偶像劇系列的開創始祖,到滅頂危機後的涅槃重生,這場絕處逢生的「溫柔革命」已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靈異街11號》,台灣偶像劇的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