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張

  △在大時代面前,所謂的「大人物」,又何嘗不是「蚍蜉」

  導讀

  《長安十二時辰》大概算是今年最好看的網劇了,突如其來,沒有一點防備。

  誠如我在前文中所說,影片中讓我掛懷的,不是那些大人物的明爭暗鬥,也不是那些復古的台詞,亦或講究的服化道,甚至不是劇情的發展走勢。我關心的是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

  故事是虛構的,歷史也未必都是真實的,但深藏在人心底的善與惡,面對命運轉折時的一次次選擇,卻是有溫度的。所以,我仍然有話要說。

  就讓所有的「言猶未盡」,都留在這里吧……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張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戲,一下子就火了,好像一切都沒有來由。

  我第一次聽說這部戲,還是馬親王做客《曉說》的時候提起的。在我的印象中,古裝網劇里各種仙俠鬼怪滿天飛,情節基本全靠「胡編亂造」。所以在當時,我沒打算看。

  後來,我偶然看了一篇公號的推薦文章,一下被圈粉了。現在想想,最先讓我產生興趣的都是一些細節。

  比如,服裝。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張

  △從左至右依次是:龍武軍、神武軍、右驍衛、旅賁軍

  就拿劇中演員穿的盔甲來說,還原度非常高。下圖是壁畫中描摹的唐代武士像: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4張

  △陜西西安長樂公主墓中壁畫《武士出行圖》中的唐軍形象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5張

  △劇中第八團士兵穿戴的鎧甲

  是不是高度還原,而且很有質感?

  再比如,禮節。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6張

  △叉手禮

  劇中人物見面,多行「叉手禮」。這是起源於西晉,從唐代開始流行開來的一種禮節。

  於南宋時成書的《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叉手禮: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7張

  △行叉手禮的武士像

  對於一部影視劇來說,如果不摳這些細節,也不會影響觀劇的體驗。但就像姜文在《圓桌派》節目里說的:我不能(讓)觀眾哪天說,當時不是這樣啊,你怎麼蒙我?!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8張

  △在我看來,如今的姜文雖已沒有了憤怒,但依然較真

  當然,一部好看的影視劇只有細節是遠遠不夠的,劇情是骨骼,是肌肉。雖然有人詬病該劇後期拖沓,某些人物的設定也前後矛盾,但有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打底,起步也不算低了。

  如果服化道是外表,劇情是骨骼和肌肉,那麼,創作者要傳遞的「價值觀」無疑就是故事的靈魂了。

  該劇的價值觀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五個橋段:

  01 折辱之刀

  張小敬剛出場沒多久,就與李必有過一段對話。當時,李必把張小敬的佩刀發還給他,但他發現這把刀比平常的武士刀短,所以詢問張小敬此刀的來歷。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9張

  ▲張小敬講述短刀的來歷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0張

  △李必一語道破

  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得知張小敬在軍中已經做到了參將,但因為他不想讓手下士兵做無謂的犧牲,於是違抗上級命令,拒不出戰。所以,信安王特賜短刀,意在羞辱。

  難道「人命」不該比「面子」更值錢嗎?

  02 誰更醃臢

  為了尋找破案線索,張小敬帶著姚衛率到「長安地下城」拜訪葛老。所謂的「地下城」,並不是說位於地面以下,而是指其晦暗、陰森、不可見人的氛圍與氣派繁榮的地上長安格格不入。

  在這里,污水橫流,藏污納垢。各種見不得光的人和勾當都藏身於此,人的尊嚴只取決於你的價值。準確地說,是你是否有利用價值。

  姚衛率是達官顯貴之後,祖上是玄宗朝名相姚崇,自然沒有見過這等醃臢之地與不堪之人。看著姚衛率滿臉的懷疑與不安,張小敬隨口就說了一番「誰更醃臢」的評論。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1張

  ▲誰更醃臢?

  這段話,堵了姚衛率的嘴。雖然他對民間並不了解,但對朝堂之上的爾虞我詐他非常熟悉。張小敬的話,他無可辯駁。

  03 誰有了不得的前途

  崔器向張小敬講述自己過往經歷的時候,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2張

  ▲崔器的「人文關懷」

  崔器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其實是輕描淡寫的,但在我聽來,卻是擲地有聲

  崔器初來長安,崔六郎沒帶他去拜訪高官顯貴,而是走訪了許多生活在長安的底層百姓。就像崔器所說,他們「沒錢,沒文化,更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前途」,大家都是普通人,憑本事、賣力氣吃飯。

  正是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讓崔器明白了自己身為軍人的意義。

  04 希望長安好

  姚衛率擔負著監視死囚張小敬的責任,又是林相府的臥底,他一直懷疑張小敬替靖安司辦事的動機。他認為,張小敬一定有所圖。

  面對姚衛率的質疑,張小敬是這樣回答的: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3張

  ▲張小敬確有所圖

  聞染是聞無忌托付給張小敬照顧的人,但她牽涉到「狼衛案」中。張小敬想為她開脫,想起這個執拗又脆弱的孩子,話里話外透著感傷與無奈。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4張

  ▲長安之於聞染,聞染之於張小敬,都是情非所願

  在張小敬心里,長安是個複雜的存在。它既有華麗、喧鬧的一面,也有冷漠、吃人的一面。即便如此,與西北邊塞相比,能活在長安也還算是幸運的。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沒有性命之虞。

  聞染是張小敬戰友的女兒,他把聞染當成自己的親人。所以他希望聞染能夠在長安好好生活。

  其實,看到這段的時候,我就在想:很多「北漂、滬漂」的家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期望?就像《歡樂頌》里邱瑩瑩她爸一樣,單純地以為孩子留在大城市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可事實上,我們最想給的,未必是別人最需要的。

  05 你真在意他們嗎

  在本劇中,易烊千禧飾演的李必頂多算半個好人,或者說是由「灰」變好的。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5張

  李必很早就和太子相識。兩人既是君臣,又是同學,感情自然十分深厚。在《長安》的前半段,太子是李必心里最重要的人。

  當面對狼衛攪鬧長安的時候,靖安司司丞的責任感讓李必為百姓的安全擔憂;而一旦案情的進展牽涉到太子,李必就猶豫不決,甚至是設法回護。這一點,被李必的對手看得明明白白。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6張

  ▲被何孚diss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7張

  ▲被龍波diss

  此前,李必與龍武軍將領對峙的時候,曾問道:是鯤鵬大,還是蚍蜉大?按當時李必的表現,他似乎是在意「蚍蜉」的。

  但當何孚和龍波說李必最在意的是太子的時候,可能李必自己都沒有真正想清楚這個問題:到底是「鯤鵬」大,還是「蚍蜉」大?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8張

  △被說中心事,李必不敢抬頭看何孚

  根據上面這些橋段,我們大致可以猜測,導演和編劇想要傳遞的價值觀是傾向於「蚍蜉大」的。

  因為,我們也是「蚍蜉」。

  正如我在前文結尾處寫道的:「當華麗的演出落幕的時候,我們不該忘記這些一閃而過的小人物。也許,他們正是我們的前世,而我們也是他們的今生。

  這是我的解讀,至少是我願意相信的。

  那麼,李必一心一意輔佐的太子,又是何許人呢?

  在歷史中,他就是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要說唐肅宗,還得從他的祖上說起。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19張

  ▲李亨與李亨

  唐朝是個有意思的朝代。

  一說起唐朝,每個中國人似乎都能說上幾句。宏博多彩啊,國際大都市啊,李白杜甫啊,等等。誰讓我們是「唐人」呢?

  唐代前期,有名的皇帝不在少數。

  (1)唐高祖李淵,唐朝的建立者,一舉搶下了自己表弟隋煬帝的江山,毫不手軟;

  (2)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在「玄武門之變」中一舉幹掉了自己的親兄弟,毫不手軟;

  (3)唐高宗李治,雖然沒開創什麼,但在他的治下,疆域達到有唐一代的最大。而且武則天能走進權力核心,李治功不可沒,在維護媳婦方面,毫不手軟;

  (4)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的創造者。在他任內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唐玄宗和自己的先祖比起來,也有毫不手軟之處。

  在做皇子時,李隆基先與太平公主聯手除掉了韋皇后,之後又幹掉了太平公主。先後除掉自己的三嬸(韋皇后)和姑媽(太平公主),毫不手軟。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0張

  △1990年,劉威飾演的唐明皇

  見此情景,李隆基的父皇也很識趣,很快就讓位給了李隆基。

  剛當上皇帝的李隆基還算勤勉,也加上當時人才輩出,在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輔佐下,「開元盛世」成為唐朝國力最巔峰的時代。

  當時的唐帝國有多強盛呢?我們看幾個簡單的數據就知道了:

  國土面積,1076萬平方公里,比我們今天還大。(PS:古代的國土面積不像現在有國境線,有界碑,更多的是「勢力範圍」的概念)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1張

  △開元二十九年,唐朝疆域

  全國人口,約8000萬。這個數據跟今天沒法比,但跟安史之亂爆發後相比,就有明顯的差別了。據《通典 · 卷第七 · 食貨七》中的「歷代盛衰戶口」條目記載,到唐肅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安史之亂爆發五年後),全國人口僅剩1699萬,前後相差近79%。

  經濟層面,物產豐富,物價穩定,首都地區一鬥米不到二十文錢,一鬥面三十二文,一匹絹二百一十文。而且,從西到東的交通大動脈上,沿途有很多酒店,每個店都有「計程車」(毛驢)供商旅租用。國內治安也很好,即便千里跋涉也不用帶防身的兵器。

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陜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 唐 · 杜佑

  耕地面積,6.6億畝。這雖不及今天大陸耕地面積的紅線(最下限)18億畝,但唐代人均耕地面積達到9畝,是今天人均耕地面積的6.4倍。

  這就是開元盛世的真實水平。無怪乎詩聖杜甫後來感嘆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然而天底下的事就是這樣,有「否極泰來」,就有「由盛轉衰」。唐玄宗後期,特別是改元(年號由開元改為天寶)之後,皇帝日益倦怠,朝政荒廢。

  問題,總是最先發生在基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均田制」的基礎被破壞。這一點,在劇中也有所體現。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2張

  △均田制的核心思想是平均主義,讓耕者有其田

  什麼是「均田制」呢?通俗地講,就是政府把土地分配給適齡男丁(年滿二十歲),每個人一份地,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

  國家這麼做,不是為了慈善,而是要讓百姓擴大生產,國家才有財政收入。於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產生了「租庸調制」。

  「」是指耕種田地的地租,主要是糧食;「」是要為國家承擔一定的勞務,比如興修水利、興建宮室等;「調」是指向國家繳納一些物產,主要是紡織品(絹、麻、棉布等)。所以「租庸調制」,說白了就是個人要向國家繳納個人所得稅,再承擔一些勞務。

  在唐朝前期,「租庸調」確實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增強了國家實力。從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國家雖然也有戰爭,但基本都是對外戰爭,國內承平日久,人丁滋長。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地不夠分了。

  雖然唐朝武功顯赫,前期一直在開疆拓土,但土地的增長是趕不上人口增長的。所以,到唐玄宗時,已經不能保證每個男丁都能分到足額的土地了(每人100畝)。

  沒有分到足夠土地的農民,卻還要承擔相同的賦稅和國家義務。這就造成了大量不堪重負的農民逃離故鄉,土地荒廢。

  還記得崔器是怎麼介紹自己的嗎?

  他和崔六郎兩兄弟本是脫籍的農戶。後來,哥哥崔六郎經商,用走私珍珠賺來的錢給崔器買了軍籍,崔器才入伍成為軍人,改變了命運。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3張

  △崔器含恨向張小敬講述身世

  所以,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雖然創造了唐朝的巔峰,但輝煌的背後,危機早已埋下伏筆。直到天寶年間,所有的矛盾總爆發。安祿山,這個楊貴妃的寶貝乾兒子,一個三百斤的胖子,起兵造反了。

  太子李亨要接手的,就是唐玄宗給他留下的這堆爛攤子。

  《長安》這部戲的背景,就是設定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十一年。在劇中,太子李亨已經開始探索解決唐朝社會矛盾的方法了。正是因為這樣,李必才一心輔佐太子。他認為,太子代表著大唐的將來。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4張

  △李必的抱負與執念都集於太子一身

  太子的改革嘗試要從哪里下手呢?

  從劇中情節來看,太子有意改革當時的稅法(租庸調制),讓百姓重新安居樂業。百姓穩定了,國家財力得以恢復,很多更深層次的矛盾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唐朝歷史中,代替「租庸調制」的是「兩稅法」。

  「兩稅法」的核心是把計稅基礎從「租庸調制」中的人戶改為土地,即把「人頭稅」改為「財產稅」。

  在舊制中,只要國家給你分了田,你就要交地租;只要你成年,就要承擔勞務;只要你登記立戶,就要交紡織物。在新制下,你有地,才需要交稅。地越多,稅也就越多,其他的稅費一律取消。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5張

  理論上講,「兩稅法」比「租庸調制」更符合當時的生產關係。

  中國的封建王朝發展到後期,都會出現一個共性問題,「土地兼並」。農業生產經常會遭遇自然災害、病蟲害等不可預知的難題,造成農作物減產。作為社會的底層,農民沒有過多的儲糧和家財。一旦收成不保,要麼外出逃荒,要麼向大戶借貸(口糧和明年春播的種子)。這就給大戶提供了收購農戶土地的機會。

  如果說地主借災年之機賤買農民耕地是乘人之危,那麼,農民有時候也會心甘情願地把耕地納到地主的名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6張

  原來,每個封建王朝都有一批「特權階層」,他們可以不用交稅。這些人往往是皇親國戚、勛貴功臣,不僅財力雄厚,而且權勢熏天。

  此外,很多封建君主也會給宗教人士免稅特權。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由於國家不征收寺廟的賦稅,宗教勢力逐漸強大,得以迅猛發展。

  所以,很多農民願意把自己的土地納到「特權階層」的名下,並向其繳納一定的農產品,來逃避國家更沉重的稅收和各種攤派。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7張

  △處在煙雨中的,不僅僅是樓台,還有帝國遠去的背影

  如果「兩稅法」推行開,無地或少地的農戶就減輕了負擔,地多的大戶要向國家繳納對等的地租,既補充了財政收入,又緩解了社會矛盾,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編劇把「兩稅法」提前了二十幾年。唐肅宗李亨於公元756年繼位,在位僅六年,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二十四年後,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才頒布詔令,正式推行「兩稅法」。

  我們這個民族最熱衷於記錄歷史。歷代史書,浩浩湯湯,汗牛充棟。可有時候,我們了解的歷史又是片面的。

  比如,教科書里的唐朝到「安史之亂」就算結束了,之後再講就是「五代十國」了。可「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又存續了150多年。

  這150多年里發生了什麼?我們只能從教科書以外的史書里尋找答案了。

  以後有機會,我會陸續給大家慢慢講來。

  不管你是否喜歡《長安十二時辰》,它都已經落幕了。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網劇,我認為它是優秀的。優秀之處,不僅在於主創們高度還原了一幅盛唐景象,而且透過螢幕,他們還通過劇中人物向我們傳達了某種寄托,某種情愫,某種希望。

  所以,無論是《妖貓傳》,還是各種《狄仁傑》,還是《長安十二時辰》,這些影視劇都先後刮起「唐風」。在文化逐漸「娛樂化」,逐漸「無厘頭化」,逐漸「自說自話」的今天,如果它們能稍稍引起大家一點探索真實歷史的興趣,也算聊勝於無了。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8張

  ▲左邊這版狄仁傑,看過的請舉手

  花里有絮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29張

  △兵匪一家親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0張

  △右邊這兩位,你們給非洲兄弟開美顏了嗎?

  花里還有絮

  (1)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1張

  ▲讀者來信

  (2)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2張

  ▲讀者反饋,姓名已做處理

  (3)

  元載 & 王蘊秀,長安最默契的「攪屎棍」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3張

  如玥贈言:丘比特射向你們的,是愛情之箭;你們射向別人的,卻是「利欲之箭」。報應遲到了三十三年,但沒有缺席。

  ▲我應了讀者的「要求」!功德圓滿!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4張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裡了 | 讀史 戲劇 第35張

  有▲標誌的圖片或視頻為作者實地拍攝或重新整理,其餘素材均來自網路

  

  前文回顧:

  盛世下的蚍蜉,能活幾個時辰(上) | 多圖 · 讀史

  盛世下的蚍蜉,能活幾個時辰(下) | 多圖 · 讀史

>有關《長安十二時辰》的言猶未盡,都寫在這里了 | 讀史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