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幾天圍觀了4場出軌大戲(張丹峰/小包總楊爍/威廉王子/許志安),吃瓜群眾都快嚼不動了….
網傳的#賈乃亮李小璐離婚協議#也被當事人辟謠,與其盯著各組被綠人馬的後續,不如開開心心追好劇。
今天小主要吹爆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跟《權力的遊戲》擁有同一個HBO爸爸。
這部3.24開播的10集電視劇,豆瓣評分從9.3爬到9.4,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被貼上偶像劇工廠的灣灣,竟然已經這麼牛B了???
看片名就知道這肯定不是瑪麗蘇,也不是台式小清新,而是取材於現實的「社會劇」。也是賈靜雯時隔15年再度拍攝台灣本土劇(女神選劇本的眼光賽高)
故事圍繞著一場「無差別殺人案」,從加害者、被害者、辯護律師、精神疾病患者等各個角度去展開故事
這種題材本身就很難拍
如果拍成紀實風格,造成9死21傷的罪犯窮兇惡極,不管TA是否精神異常,大眾都沒法心平氣和評論。
但是如果拍得很狗血,特意放大每個群體「不得已的苦衷」,同樣會失去探討的意義。
以往我們看國產劇,都習慣了跟隨絕對主角的視角。以至於往往忍不住把自己代入進去思考,《與惡》這部劇採用的是《權遊》模式,盡管戲份有別,但沒有誰是「一號」
小主已經看完了前八集,如果你要問我這里面有沒有特別出彩的人物?我會說沒有。並不是挑刺,而是每個人物都塑造得特別出彩,非常厲害。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來龍去脈,先捋一捋其中主要的幾條線。
1.宋喬安劉昭國夫婦
夫妻倆都是新聞從業者,又是【李曉明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他們的大兒子劉天彥在戲院槍擊案中不幸遇難
幸福的四口之家破碎後,活著的親人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PTSD
這其中以宋喬安的最為嚴重,她染上了酒癮。在電視台對待同事極為苛刻,與丈夫女兒也產生了厚重的隔閡
老公在跟她爭撫養權,女兒說「你怎麼不跟天彥一起死」,宋喬安的家庭生活處理得非常失敗
而讓她性情大變最重要的原因,是兒子遇害那天,自己原本可以跟他在一起。這讓喬安無法從自責中逃脫
因此她根本不在意殺人犯是不是精神病,她只要李曉明償命。
劉昭國則恰恰相反,同樣經歷了喪子之痛,作為受害者家屬的他除了要法律公道,更想探究事情的真相
看到這一定會有道德衛士站出來說,兒子都死在殺人魔槍下了,還能被律師說服,推動死刑犯的精神鑒定(可能會減刑),這也太不現實了。
別急著下論斷,台灣真的有這樣一位受害者媽媽,在4歲女兒被殺人犯連捅23刀身亡後,呼籲不要那麼快執行死刑,而是探求更深層的原因
本身這樣的決定也是很難被大眾所理解的,這位「小燈泡」媽媽沒少招罵。有時候看新聞標題,會覺得憤怒的民眾更像受害者,而真正的受害者「過於冷靜」了
說回《我們與惡的距離》,那些讓觀眾情感上不一定能理解的劇情,恰恰就是真實的人生。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會因為喪子之痛遷怒兇手的妹妹
也會因為對兒子的愧疚,而徹底忽略女兒的感受。
既要不惜代價追求收視率,又想替新聞人守住部分良知。
賈靜雯的演技無f*ck說,把一個全副武裝又滿身是傷的「失敗女強人 」刻畫得十分到位
必須再吹一波這個實景搭建的電視台,太TM逼真了!
每個細節都到位,難怪有新聞從業者說「光是職場戲就敢給滿分」
2.法扶律師王赦
整部戲就是從他走出法院,被受害者家屬潑糞開始的↓
拍戲肯定不是真用排泄物啦,不過看起來…挺惡心的,難為慷仁小哥哥
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要得到社會大眾的諒解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在很多人看來,你幫殺人犯減刑/免刑,約等於變相殺人
王赦的位置無比尷尬,也無比孤獨。受害者和社會輿論容不下他(佩服劉昭國能跟他心平氣和說話,換做別的家屬早就爆粗口趕人了)
自己的老婆再善解人意,也會覺得老公做的事「並不正確」
捫心自問,如果我是王赦的老婆,面對各種鍵盤俠在社交媒體的攻擊謾罵,很難不產生離婚的念頭
還有更糟心的,王赦一心想要幫助的「加害者家庭」,也完全不能理解他刨根究底的行為。李曉明的媽媽是這樣
妹妹也是這樣
連殺人的李曉明都不能理解,死刑三審定讞後,王律師為什麼還要推動精神鑒定。王赦的回答是:希望孩子平安快樂長大,不要再遇到類似的犯罪
一個人願意背負如此大的壓力為殺人犯辯護,肯定也是有原因的。猜錢的你們要輸了,法扶案件的律師費超低,一個案件審幾年,收入約rmb4-6k
那是為了「司法公正」的信念?emmm…也不完全。在李曉明被提前執行死刑之後,王赦有過一段爆發
就算是真正該死的人,也有人權。這話聽著不舒服,但道理確實是這麼個道理。李曉明前面還有52個死刑犯,政府卻急著把他處死
不是怕王赦翻案,而是單純的「平息民怨」。放在封建帝王時代沒什麼毛病,可在民主法治社會多少有些合情不合理
看到這又會有好奇寶寶覺得484戲劇衝突,其實真實事件也是這樣的。14年台北捷運發生過一起4死21傷的無差別殺人案
當時被捕的殺人犯鄭捷,就被台灣當局執行了「提前處死」的操作
他被執行死刑的時候,前面還有42個人。是不是跟《與惡》里的李曉明異曲同工?
很多犯下大案的人犯都是一心求死的。現實中的鄭捷如此,劇里王赦的另一個當事人陳昌也是如此。
陳昌在公園里殘忍地殺害了兩名女童,在三次精神鑒定中都被診斷為思覺失調(即精神分裂),但最後被判無期的結果既不能撫慰受害家屬,兇手本人也不買帳。
一心求死的陳昌,最後在監獄里吞塑膠袋自殺了。王赦最後得到的還是全世界的不理解,老婆也遭遇驚嚇早產,失去了小寶寶
王赦跟老婆說:如果精神病犯人只是殺掉就完事,這個社會並不會變得更好
堅持找原因不見得有效果,但如果放棄「治療」的話,答案就徹底沒戲了。
3.殺人犯李曉明的家人
李家人也是全劇淚點之一,網上常常有探討,當一個人被判定十惡不赦的時候,他的至親要不要連坐?
法律上是肯定不要的,但道德和精神上又必然躲不過。劇里李曉明的父母磕頭替兒子道歉,而記者只是想從當事人嘴里挖到爆點↓
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為何會這樣,也無從解釋
一家人賣了面店躲到鄉下,不戴口罩不敢出門。爸爸開始酗酒,妹妹也輟學頹廢在家。
媽媽不想讓李曉文的人生也廢掉,逼著她改了名字,趕她出了家門。
李大芝擁有了跟殺人犯哥哥切割的新身份,可幫她進電視台的老師也會叮囑「不要挑戰人性」
李大芝能走出陰影嗎?顯然不能,她沒法接受優秀的哥哥莫名殺人,又無從知道更多。
更不想每天活在「父母車禍死了」的謊言里。
當她去殯儀館送哥哥最後一程,被上司兼受害者家屬喬安找人跟拍時,小姑娘徹底爆發了↓
「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劇情永遠會在你同情心泛濫的下一秒,把你拉回現實世界。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屬,即使加害者的家庭著實可憐,也很難說「希望他們過得好」
《我們與惡的距離》高明的地方,就在拋給你選擇題的同時,讓你觀看到事情的全貌。旁觀者和親歷者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沒有誰對誰錯
李媽媽說「全天下沒有爸爸媽媽會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看得我眼淚打轉。
但李曉明長成變態殺人魔,父母完全沒有責任嗎?如果當初多關心一下,就不會釀成慘劇嗎?
答案還是…沒有答案
3.李大芝房東應思悅一家
應思悅簡直就是小天使,我對曾沛慈的印象還停留在3.4分的《明若曉溪》,這次真的被她自然的演技震驚到
原本即將結婚的她,在弟弟突然發病之後,才知道自己家族有精神病史
思聰發病的原因很常規,少年得志後受挫,以至於出現幻聽,繼而誘發失常症狀
應家這條線不是單純要給精神病人「正名」,但也確實起到了一些科普作用。比如他們並不會100%控制不了自己。偶爾清醒的時候,也會為了身患疾病而痛苦。
還有就是,比病患更痛苦的,其實是他們的家人。
應思悅跟李大芝,從原本單方面的「我撐你」,到互相加油鼓勵,就像一束光照進彼此糟心無奈的生活里。
應思悅也是很多未婚女青年想活成的樣子,放不下經營6年即將步入婚姻的感情,又在認識到矛盾無法調和時及時踩剎車
爸爸勸她早點嫁了,說男方對愛情忠貞「很難得」,思悅也三觀敲正的反駁了。
為什麼男人不花心不亂來就是難得,而女人一心一意就是守本分?
《與惡》的每一集都有主題,我最喜歡的就是眾生皆有病
戲里是借助丁克族林醫生說出來的↓
仔細想想,即使自詡為大多數的普通人,或多或少也有心理上的毛病。比如看到某些社會新聞,也會忍不住屎尿屁的罵
再比如提到精神病人,就覺得他們會亂砍亂殺,最好像囚犯一樣集中管理。(沒有瞧不起這種看法的意思,畢竟普羅大眾對愛滋病的認知也差不多)
罪人不一定是壞人,新聞也可以殺人。《我們與惡的距離》里的很多觀點犀利又…無法說服所有人,但你的確會忍不住思考:這些難題有解嗎?
很遺憾,前面提到的所有問題,都是不可能解決的現狀。那拍這部戲意義何在?金牌編劇呂蒔媛是這樣解釋的
因為怕苦難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想要學著去面對它。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時候真的很近,看完劇境界就變高肯定是不現實的←_←
與其提「社會接納精神病人」「多理解殺人犯家屬」這種假大空命題,不如老老實實做初級改變,就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