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2017年,韓國的夏天,在遊戲里朋友的勸說下,金基仁參加了業餘選手的選拔會,第一回沒過。第二回,他成為了 Ever 8戰隊的職業選手。這時候他還在上高中,成績一般,人生規劃是想平凡地上學,畢業後找工作。
金基仁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喜歡遊戲、喜歡玩的學生,他第一次玩《英雄聯盟》是在2013年,定級到了白銀二。
大部分人應該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對他的遊戲ID「Kiin」不會陌生。2018年,19歲的Kinn入選為亞運會表演賽的參賽選手,在國內他頻繁被稱為「韓國第一上單」。在這之後,Kiin的父母也沒再提起「非要當職業選手嗎?」這句問題。
1999年出生的Kiin有著與年齡毫不匹配的名氣,他從普普通通的高中生,成為名噪一方的電競選手,期間時間不過一年,這也正是電子競技對青少年而言最大的魅力之一。
在韓國,每個熱愛遊戲的少年都想成為下一個能快速嶄露頭角的Kiin。在這個娛樂產業高度發達的國家里,電子競技是年輕人中最普遍的愛好。這些在虛擬戰場上獲得榮耀的選手的地位早已無異於演藝明星,一位美國選手曾感嘆自己在家鄉無人問津,但在韓國街頭卻頻繁被男女老少喊出名字。
在韓國一股股的電競熱潮之下,無數青少年正在為了成為這樣耀眼的存在而努力。
1
韓國的一家育兒論壇上,一位母親發了個求助帖:「我的兒子想當電競選手」。
帖子里,她講了講自己的兒子。這是個很懂事的小孩,說過自己想當職業選手,並且保證不耽誤學習。但讓這位母親難過的是,她經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學業後,緊接著又去學習電競技巧——而這時候往往已經很晚了。
這則帖子下回復很多,不少韓國媽媽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孩子想當電競選手,作為家長不知如何應對。有的家長同樣手足無措,同樣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家長正在支持孩子遙遠的電競夢;有的家長說孩子已經逐過夢,然後又放棄了。
韓國父母一代的成年人對「電競選手」這個職業的看法不太嚴苛。面對著電視台採訪的鏡頭,孩子們也逐漸開始暢言自己「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夢想。
韓國的學校里,學生們想當電競選手的願望不被當作是一個笑話。2013年,著名戰隊KT Rollster的大門曾被五十鈴中學的老師們敲響,他們帶領學生集體前來看望自己的夢想地。
這19位初一學生參與了學校的理想調查,他們將「職業玩家」填成了自己的首選。
類似的情形在韓國內逐漸蔓延。根據尼爾森韓國的一項調查,去年,電子競技在15至29歲的韓國人中排名第三,僅次於足球和棒球。在往年韓國教育部對小學生的調查中名列第八,高於「科學家」。
這群電競熱潮中的年輕人們並不理解大人們對電競行業的擔憂,一位夢想成為電競選手的少年曾忿忿不平的說,棒球運動員、鋼琴家都是正經職業,電競選手也亦如此。在韓國,英雄聯盟選手Faker被稱為是韓國的麥克·喬丹——韓國少年們的童年偶像。
2
在韓國互聯網上,滿溢著懷抱電競夢想的少年自白書。如果以「電競選手」為關鍵詞進行搜尋,緊接著跳出來的關聯詞就是,「想成為電競選手」,再接著就是「電競培訓學校」。
在巨大願景的驅使下,電競培訓學校逐漸在韓國發芽,產業化。與想像中不同的是,這些學校都頗為專業正規,但價格與尋常學校相比更加不菲。
一家學校說,來他們這里學生大約有100名左右,學生每周大約要學習五個小時的電子競技課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學習。每個學生每月花費40萬韓元(約2300人民幣)。
據這些學校的開辦者所說,很多孩子都是由父母陪著來的,大部分態度都較為支持,因為有不少家長自己就玩遊戲。
每周六,韓國少年泰民都會與父親一起坐三個半小時的巴士來到一家電競培訓學校。他今年早些時候首次告訴父母他決定成為職業遊戲玩家,他的父親很快就是YouTube上做了功課。
這位父親說,他觀看了很多有關職業遊戲的視頻,了解了這條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在一切事情上,除非你是天才,否則需要採取某些步驟……有教練教他是可靠的。」
泰民在家中的每個小時幾乎都在玩《鬥陣特工》。上學的時候玩了五個小時,周末練習長達10個小時,在這期間,他的父親會給他關上門,把電視音量調小,還調整晚飯時間,以便不去占用他的學習時間。
學校里的一位教練表示,泰民的練習時間其實不算長,這里的很多孩子一周要練40個小時或以上。
14歲的成昌慶以普通玩家的水平加入了首爾遊戲學院。在這家看上去和網吧無異的學校里,他最終成為排名前1%的選手:「在我來這里之前,我只是和那些能力水平與我差不多的朋友一起玩。這里有很多學生比我好很多,所以給了我很多動力。現在我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打比賽了」。
首爾遊戲學院
與成百上千名渴望踏上職業道路的選手相匹配的,是接連不斷的電競賽事。由不同讚助商發起的不同小型電競賽事正在韓國不斷冒出,獎金大多數很微薄——甚至有的只是鑰匙鏈之類的紀念品,但能給少年們一個嶄露頭角的希望。
在這片土地上,電競選手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職業。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呼籲眾籌的新聞,「向夢想成為職業遊戲選手的學生募集讚助」:一位家庭情況困苦之極,連自己房間都沒有的韓國學生正在尋求愛心人士的幫助。他學習成績不錯,遊戲水平同樣,而且曾在GSL遊戲世界大賽上進入前四強。這位學生想修好自己家的破舊房屋,也想參加電腦輔導班,夢想是成為電競選手。
令人注意的是,這位貧困學生在標題里寫下了「想成為電競選手」的夢想。我們也應該都明白,在很多其它國家,沒人會在眾籌網站上寫這個——得到的回復會很明顯。
3
電競風潮席卷韓國少年們的心房,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1997年,金融風暴來到韓國,大小公司接連破產。政府投資於IT行業試圖力挽狂瀾,讓國內個人電腦價格急劇下降,緊接著高速網路逐漸覆蓋全國。
在這之後,各式網吧如雨後春筍般從韓國冒出,不計其數。有人曾說,在韓國小巷沿著走,5分鐘就能發現一家網吧。在學業壓力並不輕鬆的韓國,這里成了青少年們的避風港。午夜時分,韓國學生們敲擊鍵盤,試圖把家長「考名校」「以後進三星/LG上班」的期望拋之腦後。
這種環境是肥沃的土壤,而遊戲產業紮根成長。當大多數國家還沒有「電競」這個概念的時候,遊戲比賽已經開始在韓國的電視上出現。大型公司的讚助、家喻戶曉的選手……在經濟與社會相互影響下,這里是世界上最佳的電子競技溫床。
相比現在,過去的電競路要窄上些許。
2008年, 被星際玩家稱為「教主」的李永浩拿下了Bacchus OSL冠軍,成為最年輕的OSL冠軍選手,這年他15歲。這段時間的韓國已經有了電競相關的電視節目,曾去李永浩的學校探訪,在嬉笑打鬧的孩子們中間,記錄下這位年輕選手的學校生活。
但這位如今已經名震四方,留下很多記錄的選手,在小時候玩《星際爭霸》時也曾多次遭到父母阻攔,而且家里甚至沒有一台電腦。直到他對父母承諾自己將在一個月內成為一名半職業遊戲玩家——很顯然最後他成功了。
但時至今日,這種情況也只是稍有改觀。英雄聯盟選手PawN說,自己為到達今天的位置做出了犧牲。他17歲離家,而「這對韓國人來說很不正常」,父母當初極力反對,但直到他開始賺錢才改變主意。
另一位隊友Smeb也有相似的境遇:「不,他們沒有感到高興。我想這說明了成年人如何看待職業。你可以通過學習和上學來取得成功。但遊戲被認為是不好的,在他們眼中是沒有用的。」
而在電競行業,大部分選手都是像他們這樣天賦型——在極年輕的時候就憑借實力初出茅廬,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而目前流行的「培訓班」出身的,最終機身電競行業的選手雖然存在,但很少,大多也並不知名。即使在電競產業如此發達的國家內,當一個孩子向父母闡述,得到不看好的回答仍然是常態,原因顯而易見——太難了。
在無限湧動的電競熱潮之下,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有這些最終走向領獎台的少年們,而他們的存在是鳳毛麟角,是概率中的概率。
4
當記者問到已經成名的職業選手,如何看待如今年輕人都想步入電競行業時,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望慎重」。一位星際選手說,他認為大多數人都不應該嘗試。因為一場比賽,大約會有兩三百人為之努力,但最終能登場的只有三四個。努力當然可以成為職業玩家,但登頂很難——對於這一行業來說,不登頂對於一個職業選手而言,就意味著困境。
韓國的電競以高強度訓練著名。通常一名選手平均每天需要12-15個小時的訓練,比賽淡季時也要8小時以上。但這種努力換來的最終也只有幾年不到的輝煌——作為電競選手的職業壽命太短了。
五到六年,普遍被認為是一位職業選手巔峰狀態的期限,時間一過,他們就要開始為自己規劃第二人生。
有一則報導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前職業玩家,自豪地生活在社會中」,問中用誇讚的語氣講述了一些選手在褪去光環後的人生:有人考上了大學,有人考取了會計證,有人成為上班族,也有人最終選擇當一名工人。「近來經常有職業玩家選擇了一般職業而不是職業遊戲團體或遊戲直播的情況,這對電子競技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正如之前所說,電競選手在韓國是一個可接受的職業,但對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也僅此而已了。
但即使這樣,這份巨大的,虛無縹緲的夢想仍會籠罩在這些少年的心頭。當商城閉店,地鐵停止經營,白夜的嘈雜從韓國褪去,滑鼠鍵盤聲還是會從夜幕里響起。設備齊全、人頭攢動的網吧仍在城市里孜孜不倦的運行,這里是萬千韓國少年們的逐夢之地。其中大部分人是為了緩解壓力,而有些人則是抱著成為電競選手的期望,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能如願,但最後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少年從萬千概率里走出來,站上世界舞台,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我們始終歡迎喜歡內容創作的小夥伴加入
應聘簡歷可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投稿可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APP| 你還可以回復”APP“,獲取下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