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背部按鍵是各類高級定制手柄覬覦的附加功能之一,SONY如今把它拿出來做成了單獨的擴展部件。背部按鍵和DIY按鈕基本上起到同樣一種作用,就是優化操作體驗。當我們遇到某一種操作上的阻礙,比如按鍵衝突,手指頭用不過來了,就會想要得到一份更優化的操作方案。而加兩個不占用手指頭的按鈕,有時候可以解決很多事。所以我覺得SONY推出這樣一個配件,也存在一個應需供給的前提。我們今天拿到了這款即將發售的PS4後側鍵手柄連接板,帶大家來看看這是怎樣一款產品。
來看它的外觀。作為專門為PS4手柄推出的擴展部件,它的造型吻合PS4手柄背部線條。不過單獨看上去是有些怪異的,特別是正面放置,鏡面OLED螢幕過於吸睛。把它放在辦公桌上讓同事來猜謎,不知情的同事們很多不知道這是用來做什麼的。
展開全文
也很容易成為指紋收集器
部件本身的造型非常小巧,兩翼與PS4手柄背部線條一致,材質近似於手柄正面的塑膠表層。把它和手柄放在一起,有強烈的一體化即視感,它就像手柄本身缺失的一個部件,而不是單獨添加的配件。安裝後連接板主體會完全隱藏在手柄背後,也就是說你從正面去觀看一個安裝了此部件的手柄,只會看到底下那個多出來的擴展槽。
看上去毫無違和感
重量方面也在追求這種一體化的理念。後側鍵本身只有26g,手柄大約是220g,當它和手柄組裝在一起時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配重增加的感覺,不會感到裝上配件後手柄突然變重了。這對於保持手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後側鍵部件的安裝方法是直接將其插頭部分對準手柄底部的擴展接口。安裝的時候需要用力按下去,我第一次插的時候不敢用力,生怕插壞了。不過插進去以後確實非常牢固,這也側面證實了這個小小部件的穩定性。當你裝好後,它就是嚴絲合縫地貼在手柄上,而不是那種搖搖晃晃、松松垮垮的邋遢感。
像是加裝了噴射引擎
部件底部保留了耳機接口,所以安上以後不影響使用耳機。而本身就沒什麼用處的擴展接口(恐怕很多人早已忘記),這下也總算是找到了一個合理的歸宿。
握持手柄的感覺就像它近乎於無的重量一樣,不會有那種多一塊硌手東西的感覺。握住以後,依習慣不同,搭在兩個側鍵上的應該是無名指或者中指。使用方法即是在設置好各自的映射按鍵後,直接用對應的手指按下去。
兩個側鍵的鍵程比較短,手感與PS4手柄上的其他按鍵不同,比功能鍵那種軟趴趴的感覺要更厚實,反饋音類似於L3和R3。
一開始我比較擔心的是誤觸這個問題,後側鍵這個位置很容易給人這種印象。但我多慮了,在試用過程中,除非緊攥手柄,否則基本上不會造成誤觸的情況。當然反過來說就是,如果你激動時總是死死握住手柄,那也確實存在誤觸的可能。
SONY的人體工程學
具體功能方面,部件中心位置的那個富有科技感的小螢幕,我原來以為它也是一個按鍵,但其實它只是作為操作屏存在,負責切換方案以及調試左右兩個按鍵的映射按鈕。
在點亮螢幕的情況下,雙擊是切換到下一套方案,在經常更換遊戲的情況下無需再單獨設置。
關於實際效果,射擊遊戲和動作遊戲肯定是合適的使用場景。背板按鍵的特點是不占用常用手指,不必移動手指去按下某一個鍵位,因此不會造成操作上的按鍵衝突。比如COD和採用類似模式的射擊遊戲,總是將奔跑鍵設計成L3或者R3,而這兩個按鈕的舒適度和便捷性顯然是個問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將奔跑鍵替換為背板按鍵。背板按鍵完全不與其他按鍵重合,扣住無名指或中指即可,我個人感覺這比L3或R3奔跑要舒服多了;同樣在射擊遊戲中,你可以將背板設計成瞄準鍵,因為它的鍵程相對於L2更短,所以能更迅速地做出反應。
後側鍵在動作遊戲中應該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跟射擊遊戲一樣,類似於奔跑或緩走這類需要按住的按鈕都是背部按鍵的主戰場。而動作遊戲的類別也讓背部按鍵有更多的可能性,按習慣來分類,只要你有過「按鍵按不過來的」的感覺,就可以試著調換一兩個給背部按鈕。比如怪獵中的弓箭、弩這類武器,切換投射狀態需要使用R3來進行切換,尤其是弓箭需要配合切換發動新「龍之千矢」時,很容易發生沒有按出切換狀態而導致拉出「龍之一矢」,長時間的蓄力硬質很容易在戰鬥中留出破綻,這種時候使用背板按鍵的準確率就會更高。
當然以上只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以及常用遊戲的實際體驗來出發。多兩個不占位置的按鈕,這里面還存在更多的可能性。防止按鍵衝突、改善使用某一功能時的手感等等,這些都是它值得挖掘的應用場景。每個人的操作習慣都不同,它到底是否用在如體育、格鬥、策略,甚至於RPG等更多遊戲類型中,還需要更多玩家親身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