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鹽
鹽,作為烹飪最早的調味品,素有「百味之王」之稱,但食鹽攝入過多可導致血壓升高等健康問題。調查顯示,中國目前是全球鹽攝入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實,根據年齡不同、健康狀況不同,對食鹽的需要量也不同。不同年齡段的健康人群食鹽攝入量如下:
小心「隱形鹽」
///
一些甜品,像奶酪、冰淇淋、麵包等,雖然吃起來的味道是甜的,但這些甜品在製作過程中都加入了鹽。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甜味食品(如餅乾、蛋糕、果凍、巧克力、奶味飲料、咖啡、薯片等)外包裝上的配料表,會發現它們之中很多都含有「隱形鹽」,且含量不算低。
專家提醒,日常生活中的高鹽食物主要集中在以下10類:醬和調料、鹹菜醬菜類、鹹蛋、熟肉制品、面制品類、鹹堅果、鹹魚蝦等海鮮、加工豆制品、薯片餅乾類、罐頭制品。
是不是越貴的鹽越好?
///
食用海鹽、湖鹽、井鹽、礦鹽(巖鹽)、竹鹽等,雖然來源和加工方式不同,價格也有較大差異,但主要成份都是氯化鈉,對食物的風味、人體的生理功效基本一樣。
除特殊人群因某些營養素水平偏低需要強化外,對一般人而言,吃普通的精制海鹽就足夠了。
鹽吃少了會使身體無力頭髮變白?
///
研究表明,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本身的含鹽(鈉)量已經能夠滿足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並不需要額外向食物中添加食鹽。
正常飲食情況下,少吃鹽並不會導致沒勁、乏力等症狀,正相反少吃鹽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病,使身體更健康。從全球來看,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鹽攝入量顯著低於中國,但並不存在吃鹽少的國家人們的體力就差的情況。
頭髮之所以是黑色,是因為毛囊中的色素細胞產生大量的黑色素。頭髮變白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和衰老,此外,長期壓力過大、憂慮、悲哀、精神受到刺激和一些疾病因素,會使黑色素的形成受到影響,產生白髮。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少吃鹽會使頭髮變白,也就是說,食鹽攝入量的多少與頭髮變白沒有任何關係。
什麼是低鈉鹽?低鈉鹽可以多吃嗎?
///
低鈉鹽是用氯化鉀替代了部分氯化鈉,氯化鉀的比例約為30%。
與普通食鹽相比,低鈉鹽里鈉含量減少,鉀含量增加,可以彌補中國居民膳食中鈉含量高、鉀含量低的現狀,有助於人體鈉鉀平衡,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正常情況下,多餘的鈉和鉀都會隨尿液排出體外,不會產生任何毒副作用。但是患病人群,尤其是患有腎衰、高鉀血症或服用保鉀類利尿劑的患者需咨詢醫生。
使用低鈉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鈉的攝入量,同時增加鉀的攝入量,是減鈉不減鹹味。如果因為使用的是低鈉鹽而放得更多,也就失去了低鈉鹽的意義。因此即使用低鈉鹽鹽,也要減少用量。
是不是越貴的鹽越好?
///
與普通食鹽相比,低鈉鹽里鈉含量減少,鉀含量增加,可以彌補中國居民膳食中鈉含量高、鉀含量低的現狀,有助於人體鈉鉀平衡,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正常情況下,多餘的鈉和鉀都會隨尿液排出體外,不會產生任何毒副作用。但是患病人群,尤其是患有腎衰、高鉀血症或服用保鉀類利尿劑的患者需咨詢醫生。
使用低鈉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鈉的攝入量,同時增加鉀的攝入量,是減鈉不減鹹味。如果因為使用的是低鈉鹽而放得更多,也就失去了低鈉鹽的意義。因此即使用低鈉鹽鹽,也要減少用量。
如何科學減鹽?
///
●使用限鹽勺、限鹽
限鹽勺使用方法:限鹽勺的容量以平勺為標準,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有1克和2克兩種規格,一個三口之家,使用2克鹽勺做飯,一日三餐平均下來,每頓飯只需要兩勺半的鹽就足夠了,如果同時使用高鹽調味品,則需減少食鹽用量限鹽罐使用方法:根據每人每天推薦攝入量計算好全家人一日三餐的用鹽總量,將其一次性裝入限鹽罐,不管做多少飯,就加這些鹽,則全家人攝入鹽的總量就不會超標。
●少用高鹽調味品
如果菜肴中加入了醬油或醬料,則應適當減少鹽的添加。此外,可以選擇低鹽醬油和醬料,以減少鹽的攝入。
●少吃醃制食品和加工肉制品
腐乳、醬菜等醃制食品和熟食肉類、香腸、罐頭等加工肉制品為了長期保存,往往添加了大量食鹽和防腐劑(也含有鈉),屬於典型的高鹽食品。建議盡量購買新鮮肉類、海鮮、蛋類,少食用醃制或加工食品。
●選用低鈉鹽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的最佳比例是1:1,而大陸居民鈉鉀比例多在5:1以上。低鈉鹽是在普通碘鹽的基礎上用氯化鉀代替了部分(30%左右)氯化鈉,其特點是鉀含量多、鈉含量低,使用低鈉鹽可減少鈉的攝入量,增加鉀的攝入量,可以改善人體內鈉鉀平衡,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但是對於患病人群,是否選用低鈉鹽需咨詢醫生。即使是低鈉鹽,也要盡量少吃。
●出鍋前放鹽
炒菜時放鹽早,鹽容易跑到菜里去,把菜里的水分趕出來,使菜失去清脆鮮美的口感,同時菜的含鹽量也大幅增加。出鍋前再放鹽,可以讓人很容易感受到菜表面的鹹味,從而減少鹽的使用量。涼拌菜可吃前再放鹽。
●使用天然香料佐料
炒菜時少放鹽,使用蔥、薑、蒜、辣椒、花椒等天然香料為食物提味,彌補鹹味的不足。
– END –
文字 / 原創、摘抄
排版 / 娘娘
圖片 / Pexels
關注我們
公眾號ID:healthcnr
央廣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