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經常會有家長問,「我們家寶寶有咬指甲的習慣,是因為肚子里有蟲子嗎?想去醫院檢查一下。」
咬指甲的行為表現
咬指甲,是指兒童反復出現自主或不自主啃咬手指甲的行為,屬兒童常見的不良習慣行為。一般開始於3-6歲,多數兒童隨年齡增大後,症狀可自愈,少數頑固習癖者,並持續到青少年。
指甲短,不能覆蓋指端,嚴重者可將指甲或指甲周圍皮膚咬出血、感染,引發甲床炎、甲溝炎、指甲脫落或手指變形。
咬指甲與寄生蟲的關係
咬指甲不一定是寄生蟲感染所致,卻是兒童感染寄生蟲的主要來源。蟯蟲病是最常見的兒童腸道寄生蟲病之一,尤其是幼兒園等聚集地的兒童感染率相對高。蟯蟲卵發育速度快,存活時間長,易反復感染。被感染後的兒童用手撓抓肛周皮膚,未清洗雙手,感染期蟲卵就容易藏匿在指甲縫里,再用手取食或傳遞給夥伴零食,會導致「肛門-手-口」的直接感染。如果患兒常常煩躁不安、失眠、食欲減退、夜間磨牙等表現,確實要考慮是否有蟯蟲感染,建議到醫院做病原檢查,明確診斷後,進行驅蟲治療。
咬指甲與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
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存在量極少,通常指低於人體體重0.01%的礦物質,如鐵、鋅、銅、碘、鉛、鉻、鈷等,雖然在體內含量很少,但對人體來說必不可少。兒童的許多疾病與微量元素有關,缺乏或過多都有可能導致疾病。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鋅元素的缺乏,就會表現出亂吃物品,比如指甲、衣物、玩具、硬物等,嚴重者發展成異食癖。兒童總愛咬指甲,並伴有消瘦、食欲不振、生長遲緩等,應帶去醫院進行微量元素檢查。
咬指甲的心理性原因及對策
兒童咬指甲癖與緊張憂慮的心理有關,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焦慮的負面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家長要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在進行矯正時,態度和藹,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呵斥和打罵,不可嘲笑恐嚇,不可粗暴地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里強行拉出。應向兒童講清危害,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習慣,做到飯前便後勤洗手,勤剪指甲,防止感染和表皮損傷。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尋找引起焦慮的具體因素,改善孩子生活環境,定期清洗晾曬被褥與玩具,保持地面清潔。多和孩子相處,交流情感,引導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和其他小朋友結伴玩耍、讀書,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育。
文:蔣文群
圖:鄭唯晟
「南楠」說科普|尿頻是誰在搗鬼?可別誤會了「膀胱君」
本文圖片素材為原創內容,轉PO請標註出處。
本文受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8dz2305800),允許上海市科委免費公益使用和推廣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