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蘇州一名男孩謊稱自己遭勒索的新聞,讓人看得五味雜陳。
上午,明明被媽媽送到學校後,僅僅過了半個小時又自己跑回家,口口聲聲說自己被三個陌生人勒索,不敢上學。
然而,警方通過監控並未發現勒索者。只見媽媽離開後,明明獨自在校門口徘徊,一幅若有所思的樣子,而後又是一個人沿原路返回家。
明明為什麼要撒謊?難道是為逃避上學想出的鬼點子?可孩子說出真相後,媽媽忍不住哽咽了。
原來,媽媽生了二胎後,一心撲在弟弟身上,經常對他視而不見。明明在作文里一字一句訴說著自己的心聲,無奈卻得不到媽媽的任何回應。
逃學、撒謊,不過是為了重新聚焦媽媽寵愛的目光,博取關注的無奈之舉。
「老大比較乖一點,所以沒有太重視他」心疼!乖孩子看似雲淡風輕,其實內心一片狼藉。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每個老大都會經歷一段集全家寵愛於一身的時光,直到老二出現,對老大來說,老二就是來搶奪父母的愛的。
二胎家庭里,也許我們發自內心的愛每一個孩子,也會盡力維持公平,可對老大來說,分享即是剝奪,平等的愛卻是更少的愛。老大真正需要的不是公平,是一份獨一無二的愛和關懷。
乖大寶變熊孩子,只因匱乏愛
在真人秀節目《放學後》中,7歲的小女孩劉騏樂,假裝從弟弟身後走過,猛地推了他一把,失去重心的弟弟差點撞在桌子上。
又趁父母不在的時候,一把奪過弟弟手上的蛋糕,吃的津津有味,還不時地瞟弟弟一眼。你以為女孩天性調皮嗎?其實不是。
只是在幾分鐘前,爸爸給他們分蛋糕,直接把水果多一點的蛋糕給了弟弟,可她也想吃那一份,卻遭到了父母的拒絕:
「你是姐姐,弟弟比你小應該吃多的」。
這時劉騏樂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要是一個妹妹就好了。但心里始終覺得不公平,於是便出現了推弟弟,搶蛋糕那一幕。
也許知道父母的一貫做法,平日里爸爸買回來兩份食物,劉騏樂就把自己那份藏起來,從不跟弟弟分享。
其實,女孩爭的不是一塊蛋糕,而是父母是否在意她的想法和感受。
誰能忍受最親愛的父母把自己當作空氣?誰能忍受捧在手心後又被丟在角落?
對老大來說,父母寥寥數語的責備都是晴天霹靂,無意的疏忽卻暗含拋棄之意。
而當感覺自己的世界面臨坍塌,他們只好通過發脾氣、變「壞」來尋求自我保護,來試探父母的愛是否依舊。
簡尼爾森博士說:如果你的孩子認為自己沒有人愛或沒有歸屬感,他們通常會嘗試一些方法來贏回別人的愛,可能為了扳平而傷害別人。
別總怪孩子不懂事,孩子變壞不過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平等的愛,不如獨特的愛
一位二胎媽媽說:我一直努力不讓老大感到失落,但不確定在我看不見的地方他是不是會悄悄抹淚。我也一直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不厚此薄彼,但不確定在孩子的眼里是不是一碗水沒有端平。
許多父母都在竭盡全力維持兩個孩子間的公平,可為什麼家里仍然矛盾叢生,戰爭不斷?
其實,產生嫉妒心的根源在於,每個孩子內心身處都渴求父母只在乎他一個,自己是才是唯一。
周末,和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們去野外郊遊。路上怕孩子們餓,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塊麵包。
朋友6歲的女兒娜娜接到麵包後,眼睛一直瞟向她弟弟的手上,而後「啪」的一下把麵包仍在地上。
然後兩只手環抱著自己,緊咬著下嘴唇,眼淚撲簌撲簌的往下掉。
原來她覺得給弟弟的麵包比較多,媽媽趕忙解釋:你們兩個的是一樣大,一樣多啊。
「就不一樣」,女兒說著,連連用拳頭捶打媽媽,朋友繼續耐心開導:你如果想吃,媽媽再給你一塊。
一手一塊麵包的娜娜,軟軟地依偎在媽媽的懷里。「我和弟弟,你最愛誰?」女兒滿臉淚水。
「你們每個人對我來說都是特別的。你是我唯一的小娜娜。沒有一個人像你一樣擁有這樣迷人的微笑,月牙般的眼睛,擁有你,媽媽真的很幸福」。
娜娜咬了一大口麵包,滿足的笑容在整個臉上蕩漾開來。她確信了:媽媽對我有特別的關注,我是安全的,幸福的。
作為父母不要憂慮給的東西是否完全平均,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不要告訴孩子兩個一樣愛,而是每一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私人訂制。
在《如何說孩子才能和平相處》一書中作者提出: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被公平對待,而是被有針對性的對待」。
「得到同等的愛,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愛更少。得到唯一、獨特的愛,也就是專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意味著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盡可能多的愛」。
愛不需要權衡,愛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完全不同。
孩子會透過父母特別的關懷,看到最獨特的自己,看到自己對於父母的意義。即使沒有得到同樣的東西,但卻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即使毛病一大堆,可他知道自己被認可,被安全感包圍。
從嫌棄到寵愛,老大也在努力
其實,謝楠的大兒子吳所謂,起初對於弟弟的到來也有心結。弟弟剛要吃奶的時候,他會故意纏著媽媽給自己講故事,任憑弟弟在那哇哇大哭。
給弟弟餵奶,小家夥突然拉粑粑,吳所謂的眉頭瞬間擰成了川字形。
家里親戚來看弟弟時,大人們的腦袋圍著小床繞了一圈,「好可愛啊」,「小鼻子真挺啊」。坐在沙發上的吳所謂,一臉愁容,還一遍遍地叫著「媽媽」,下半句好像在說:難道我不可愛嗎?
正如謝楠所說,孩子的世界發生了這麼大變化,他會敏感地捕捉到身邊人的情緒。但自弟弟出生以來,4歲的吳所謂每天都會畫一幅家人的畫,每張里都有一個小小的人兒是弟弟。
他還拿布娃娃練手,學習如何抱弟弟。他還趴在地上拖著弟弟的嬰兒車走,來逗弟弟開心。
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孩子也在默默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說服自己,而這一切也源於父母愛的力量。他不是真的把弟弟妹妹視為天敵,只不過需要時間去適應新角色和所有的變化。
《少年說》中有個叫肖瀅的小姑娘,對未出生的弟弟喊話:「你為什麼要來?為什麼要打亂我的生活?
其實仔細想一想,我小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夠有一個一直陪我,聽我說心里話的姐姐或哥哥。雖然我不可能擁有他們了,但因為你,我有機會做一個我夢想中的姐姐,可以聽你說話,可以一直陪你。」
一句句質問,喊出了女孩的擔心和害怕,但是她在自己曾經的願望中,萌出了做個好姐姐的想法,也逐漸完成了接納二寶的心理建設。
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約瑟▪麥道衛博士說:時間是衡量愛的標準,接納、關愛、讚賞孩子都需要時間。
有一種情感在朝夕相處中產生,在參與和付出中升溫。
育兒暢銷書作家牛雯雯曾試探性的問老大:
——你喜歡弟弟嗎?
——喜歡
——那你是怎麼喜歡上弟弟的?
——慢慢、慢慢、慢慢地喜歡上的。
當孩子感受到滿滿的、專屬的愛,也就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被安全感包圍的孩子,才有底氣和胸懷去接納另一個孩子。
真正智慧的父母,是給每個孩子一份獨一無二的關懷,一份不可替代的信心。這種力量是溫暖柔軟的手,是孩子全部的依賴,是手足相親相愛的源泉。
更多熱文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黃色性格」的孩子多叛逆,
家長如何制服「孫悟空」?
▲孩子內斂、不懂社交?
對於「藍色性格」的孩子,家長需做好這3點
熱門微課
▼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3375761794(QQ)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