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吃手,放任還是約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娃吃手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娘胎裡就會。

嬰兒天生具有「吸吮反射」,從娘胎裡就開始吃。當有東西接觸到了娃的嘴巴和口腔,不用人教,他們就會自動咬住並開始吸吮。而手指是娃最方便、最容易操作控制的,隨時隨地都可以用。

吸吮反射是判斷新生兒大腦健康的一個關鍵指標:當我們把乳頭,或者手指放在剛出生的健康嬰兒嘴巴裡時,立刻就會激發出吸吮反射。這也是為什麼嬰兒一出生就會吃奶的原因。很多哺乳動物都有類似行為。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簡單而基本的條件反射,新生兒才能獲取食物,才可能活下來。

隨著逐漸長大,嬰兒的吸吮動作會慢慢從本能的反射性動作,轉變成為有自主意識的動作;從不由自主的吸吮,到可以控制吸吮,這是一個進步。

當娃能做到收放自如地吃手時,這是一件應該值得高興的好事,說明娃的生長髮育正常。

直到娃長大,想吃手就能吃手,完全可以自主控制,這提示娃的生長髮育在不斷地趨向成熟和穩定。

也有研究認為吃手與饑餓時尋找安慰、緊張焦慮、父母與娃情感交流不夠等因素有關。有的家裡生二胎時,老大有時會表現出行為倒退,出現吃手吮指之類的行為。這提醒老大可能存在某種潛在心理問題,缺乏安全感,感覺缺愛。

二、從心理髮育的角度講,娃吃手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

1、娃可能更聰明

嬰兒大腦的發育需要輸入很多「感覺刺激」的資訊,因此經常被撫摸、有父母陪著說話的嬰兒可能會更聰明。

吃手,正是娃可以不借助外力、自己完成的「感覺刺激」。越小的嬰兒越是依賴口腔來獲取這類資訊,所以給他什麼他都喜歡先啃一啃。

吃手可以刺激娃的口腔,促進大腦女育,讓娃更聰明。

2. 鍛煉感覺運動系統

娃能主動把手指頭準確地放到嘴裡,其實是依靠了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協調配合,對初生嬰兒來說這是值得開心的進步。

吃手,是娃向外界探索、學習並與外界互動的重要門路。雖然看上去很邋遢,但吃手所帶來的感覺刺激,也給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習通道。

吃手時,娃的手眼協調得到充分鍛煉,也加快了手指的功能分化,可以幫助娃們發展出越來越龐雜的手指精細動作。

3. 實現自我安撫

若娃不能通過媽媽的懷抱和乳頭得到安撫時,則以吃手的方式來替代,說明娃找到了能夠自我滿足的方式,這有利於娃自我意識的發展。

吃手,是娃在進行自我安撫、自娛自樂,這樣能給娃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滿足,並能讓自己感覺到安全。

吃手無疑是這個階段嬰兒最愛的活動,在媽媽不能及時給孩子餵奶和安撫時,娃可以通過吃手來進行自我滿足,以避免陷入無助。

4、這是原始的情緒應對方式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感到有壓力、焦慮、無聊等情緒時,會用抖腿、摳手指、捏東西等方式來應對。有些很大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也會忍不住吃手、咬指甲。

娃也一樣,只不過他們更加簡單、直接,吃手就是這樣一種主要的情緒應對機制。

5、0~2 歲的娃正處於「口欲期」,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什麼都想摸、什麼都要啃,抓著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此階段的娃需要通過反射、感覺和動作等與周圍環境進行互動,這其實是一個認知和學習的過程。吃手,是這個學習行為的起點。

6、吮吸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欲望,當大量的吮吸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就表現出非營養性吮吸,例如:吃手。母乳餵養時間過短或過早斷奶的娃,容易有極強的吃手依賴。

三、因此,對於1~2歲以內的娃,特別是1歲以內的小嬰兒,我們完全不必過分在意、擔心和糾結他的吃手問題。

如果吃手沒有造成身體傷害或者導致他不被周圍的人所接納,那麼家長沒有必要特意制止,也無需為此刻意地管束和干預。可以放心地讓娃吃個夠,只是我們要注意把娃的手洗乾淨,並注意指甲、肉刺和脫皮的護理。

有時過早、過度的干預和阻止,會讓娃從無意識地吃手變成有意識地吃手,反而會使這種行為習慣被強化,更難改變,導致吃手期的延長。

所以,對於 1 歲前的娃,一切吃手行為都出於本能的需求,我們只需要及時地回應他、滿足他就好。

然而,不管娃多大年齡,如果吃手給娃的成長帶來的弊端和負面影響比較明顯,比如:因為吃手不被別的小朋友或幼稚園老師接納,或者把手指、指甲都咬禿、咬脫皮等等,家長就要想辦法讓寶寶做些改變。

四、一般來說,頻繁吃手的行為會集中在 1歲以內,1 歲以後吃手的頻率會逐漸減少消退。

2 歲以後,娃的認識空間、活動空間不斷擴大,注意力越來越被外界環境所吸引,已經可以用語言、食物、玩具等方式排解壓力,也漸漸學會了其他的自我安慰手段,對吃手的興趣會慢慢降低,吃手的頻率也會逐漸降低。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長,娃會慢慢發展出更好的情緒應對機制,吃手也會自然變少。

一些內向敏感的娃,在壓力大的時候,不願意向他人表達,依然會選擇吃手這種方式自我排解,這類娃可能需要用更長時間去改變。

若在 2 歲之後依然有「過度吃手」的行為,就要注意了,比如:夜裡也不停地吃手;長時間吃手導致牙齒發育不良;手指、指甲受損、脫皮、長肉刺等情況。

2 歲後娃如果還有吃手行為,家長要先找到真正的原因。特別是年齡較大的娃,比如五六歲、六七歲以上的娃,若還是改不了吃手的習慣,這個就要考慮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

當娃處在焦慮、不安、恐懼、壓力、缺乏安全感、過度無聊等情況下,常會誘發吃手,有些甚至會把指甲咬得光禿禿慘不忍睹,或者指尖出現嚴重的肉刺、脫皮。

孩子通過這種的方式,來獲得最原始的自我安慰。個別心理障礙嚴重的娃甚至會通過這種方式來自虐。

由此可見,治療的第一步應該從精神心理學角度認真考慮。需要綜合考慮娃的年齡、情緒及心理狀態,以及患兒和家長的配合程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呵斥懲罰。

那麼家長就要從日常照顧、人際交往、家庭氛圍、夜間睡眠、幼兒教育、在幼稚園學校的情況,以及我們常常在群裡反覆講的那些日常健康的調理等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檢討。也就是說,更多的要從家長自身找原因。

很多家長此時可能會問一個很時髦的問題: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告訴你,娃吃手跟這個還真沒什麼關係,別淨整那些沒用的。

五、那麼究竟該如何阻止寶寶吃手呢?

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方法因人而異。總的原則是:家長和娃一起,用愛和耐心不斷嘗試、不斷磨合、不斷總結。

其核心策略,是家長一定不能隻當裁判、當法官,一定要參與進來,要讓娃感覺到你的愛和耐心,感覺你們是在同一條戰線上,與娃一起,一步步優化其情緒應對機制,用娃能接受的、更先進的方法來替換掉老的方法。

其實,在養育娃的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參考這樣的思路。

具體參考方法如下:

1、講道理讓娃主動不吃。

比如通過繪本、身邊小朋友例子等講,這個需要娃真能聽懂道理;

還要注意個人衛生,給娃灌輸、培養「防止病從口入」衛生意識和習慣;

2、暫時用不傷手、不傷牙、乾淨衛生且安全的替代品例如安撫奶嘴、安撫巾、玩具等,這個對於小寶寶可能有效,大娃就不未必願意了;

而且研究發現,使用安撫奶嘴的娃出現吃手習慣的概率顯著降低。但是與沒有吃手習慣的娃相比,《長時間》使用安撫奶嘴,不管是傳統型還是生理型的,均會導致娃的咬合及肌肉功能發生改變,更易出現開合、後牙反合、覆蓋增加和面部肌肉運動異常。

3、跟娃商量,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和場合吃手,其餘時間和場合則必須忍住;

4、我們可以採取「習慣替換」的方式,商量並確定一個提醒娃不要吃手的暗號或暗語,用這個暗號暗語來善意地提醒娃不要吃手。並且要讓娃堅信,這是隻屬於父母和他之間的小秘密,其他人誰都不知道;

每當娃想要吃手時,我們就和娃共同使用這個「替代信號」,比如捏玩具、磨搓手指等。

5、戴上手套讓娃吃不到,或睡覺前給娃肘關節套一個舒服又有彈性的護肘,讓娃彎起胳膊吃手的時候會感覺費勁、吃力。睡著後手臂會自動放松伸直,手指也會自然離開嘴巴。

6、手指頭上塗抹辣味或者苦味讓娃厭惡。這個只能當做提醒,不能作為懲罰。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效果有限。對於某些娃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增加娃的情緒壓力,更加要靠吃手來應對、排解。

7、酌情、適當地「嚇唬」娃,讓娃害怕從而不敢再吃。但要注意把握分寸,注意方式,切不可簡單粗暴,以免產生心理陰影。

8、適當獎勵。語言獎勵+適當的物質獎勵。比如,一天不吃手,獎勵1朵小紅花,集齊7個小紅花,可以一起去哪裡玩,等等;

9、平時多和娃一起做一些手部運動的遊戲,比如手指運動操,也能夠幫助緩解吃手行為。

幫助娃培養其他的正能量的業餘愛好,琴棋書畫、體育運動等等。

10、認真學習盧醫生在群裡分享的那些健康知識,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

11、並不是所有的娃都吃手指。預防勝過治療,如何才能讓娃不要養成吃手指的習慣,比吃上後再糾正更加重要。

其實,想解決娃繼續吃手的問題,更需要解決的是娃的情緒問題,特別是情緒壓力。家長要在娃的精神心理層面多加關註。要讓娃真正有安全感,不無聊。這個要從平時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及時響應娃,並滿足其正當需求。

以上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寶寶愛吃手,放任還是約束?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