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很多年前,看過讀者文摘中的一篇故事,講的是有個小男孩每天上學回來都跟父母講起同學DANIAL的故事,DANIAL是個搗蛋鬼,常常把其他的小朋友打哭,總是在惹禍,總是在製造麻煩,幾乎每天都被老師罰站。
有一天,父母去開家長會,他們非常想見見DANIAL的父母,為什麼他們不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
老師很驚訝的回答說:我們班從來都沒有一個叫DANIAL的小孩啊!最後,家長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個搗蛋鬼,而他那麼聰明把一切的罪名都放在了一個假想的小孩DANIAL身上。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人都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曾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眼中經常會出現幾個「看不見的朋友」。生活中,不少3~6歲的孩子也會給自己塑造出「看不見的朋友」。他們總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見的「小朋友」或者「小動物」,有的孩子甚至能和他們成為「朋友」。
比如
孩子做了壞事不承認,非說是「另一個小朋友」乾的……
孩子經常對著家里的布娃娃說話、發脾氣……
孩子跟「一個小動物」在一起玩玩具……
原來啊,這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假想朋友」。
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假想小夥伴?
答案是:挺常見的。
最新研究發現:42.7%的學齡前兒童有過假想夥伴。
擁有「假想朋友」是好還是壞?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假想朋友」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兒。比如,當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法陪伴孩子時,「假想朋友」可以很好地緩解孩子的消極與焦慮情緒,它是孩子自我修復的一個產物。 「假想朋友」不會生氣,隨叫隨到,全心全意地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假想朋友就像一個有超能力的勇士,帶給孩子安全、溫暖、穩定的感覺。
但是話說回來,「假想朋友」如果出現的過於頻繁,也正說明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渴望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爸爸媽媽應該多陪伴孩子,消除他們的焦慮感,避免孩子過於沉溺和依賴「假想朋友」而阻礙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假想朋友的奇妙作用
01 提供陪伴和撫慰 有假想夥伴的孩子,通常在獨生子女家庭或在二胎家庭的老大中最為常見。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忽略或者情緒沒有被及時安撫時,假想夥伴就會「出現」,它能給孩子帶來力量和支持,並以多種方式減輕這些因素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對外在事物與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
02 表現真實的自我 國外有研究者發現,女孩更經常通過把恐懼注入到假想夥伴(如洋娃娃)身上來克服恐懼。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遇到了不喜歡的節目,孩子會說:「媽媽換一個台吧,威廉不喜歡這個節目。」 假想夥伴的存在讓孩子可以用較為輕鬆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通過這個過程,孩子能夠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掌握父母平時傳達的觀念與價值觀。 03 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相對於無假想朋友的兒童,有假想朋友的兒童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能夠進行更多更高水平的裝扮遊戲和自發遊戲。可以說「假想夥伴」的出現,給了孩子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想像世界。
當孩子有一個假想的朋友後 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01 正確認識並接納 爸爸媽媽,首先應該明白,「假想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這種童真稚趣,通常會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年齡的增長自然消失。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假想朋友會給孩子帶來大的影響。 這個「朋友」雖然是虛幻的,但他卻是孩子重要的小夥伴之一。爸媽一定要像對真實朋友那樣對待這個「假想朋友」,順應孩子的想法,適當引導,不要輕視或取笑它,否則孩子會覺得很受傷,甚至很憤怒。 02 恰當發揮假想夥伴的積極作用 當孩子和假想夥伴互動時,爸爸媽媽可以在一旁觀察並自然的參與到孩子和假想夥伴的交流中。 當你想讓孩子改變一些不良習慣或者想與他交流一些平時不願意說的問題時,就可以借助假想夥伴來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
比如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候,媽媽可以嘗試說:你的好朋友lucy,碗里的飯已經快吃完了哦,你要不要和她比賽,看看誰吃得快?
長按二維碼 關注「竹兜育兒」微信公眾號
點擊查看歷史消息,閱讀精彩內容「孩子說‘媽媽,我同學說你好醜’,這個媽媽的做法刷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