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註我
回復「目錄」查看《0–3歲寶寶食譜》
前幾天,微博博主遊識猷分享了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在家裡裝了個雲臺照相頭。
她通過手機遠程監視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是否按時讀書,坐姿是否端正,甚至還會冷不丁地通過照相頭的對講功能喊話:
「你在看什麼書啊?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這熟悉的一幕,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自己。
自從兒子上小學後,我就巴不得兒子長在書裡。
只要兒子拿起iPad,我就靈魂三問:
「作業寫完了?課文背了嗎?字練了嗎?」
只要兒子囔囔著想要出去玩,我就開始掃興:
「還玩呢?你張阿姨家兒子又是第一名,你呢?」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早在80年代就提出過一個術語:
「繁忙兒童」。
講的就是:父母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從一門課程急推進另一門課程,很少給他們休息和遊戲的時間,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確實。
我特別希望兒子能夠像個「陀螺」一樣,一直學習而不知疲倦。
只要兒子稍有松懈,我就渾身充滿罪惡感:
「如果我偷懶,如果我縱容孩子,我就會害了孩子。」
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說:
父母的焦慮症,剝奪了孩子的童年。
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時代小學校長唐彩斌通過調查發現:
周一到周四,家長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占到61.7%。
雙休日布置作業的占到75.5%。
周一到周四晚上開始參加培訓的占50.0%,甚至20.1%的學生參加2個以上的培訓班。
周五至周末,沒有參加培訓的僅8.8%,參加2個班以上的70.9%,三個班以上的占到44.6%,甚至有4.7%的同學參加5個班以上。
「全民搶跑」的時代,沒有一個父母願意認輸。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
於是,很多父母選擇犧牲掉孩子放松休息的時間,侵占孩子自由安排的時間,壓榨孩子僅有的喘口氣的時間……
只要成就出彩,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上海一位68歲的退休教授曾經寫過一篇《牛蛙之殤》。
全文6000多字,字字誅心。
為了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老教授的外孫三歲就開始接受「牛蛙教育」。
別人的三歲還在咿咿呀呀,老教授的外孫已經步入各種培訓機構念起了ABC。
外孫的媽媽還用各種跨越年齡層的知識填滿了外孫的每一天。
甚至對外孫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個月都設置著不同的考核,她教給孩子的第一個單詞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
遺憾的是,如此高強度高密度的未雨綢繆,不但沒有把老教授的外孫送進「四大名校」,還讓老教授的外孫患上了抽動症。
這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很難治愈,醫生建議,只能從心理著手。
現實的耳光打過來,老教授一家終於明白:糧倉裡的老鼠不怕人,但茅廁裡的老鼠怕人。
三年以來,他們一直做著把孩子從糧倉送往茅廁的愚蠢之舉。
李玫瑾教授這樣詮釋教育:「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更重要。」我寧願我的孩子是個普通的快樂少年,也不願他成為心理壓抑的學習機器。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自信堅強的孩子,才是教育最大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上,請允許孩子犯錯,接受孩子平凡,尊重孩子選擇,默默做好他/她人生的擺渡人。所有的關註、接納、信任和尊重,都會成為照亮孩子未來的光,斑斕而溫暖。
來源|男孩派、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好看〗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