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秘籍君
相信每個寶媽在生娃後,都立志要做一個好媽媽,也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可是,究竟什麼樣的媽媽才算好媽媽?
評價媽媽,要以孩子的角度來考量
這個社會給女性定義的標簽太多了,他們認為傳統好媽媽首先得是溫柔賢惠的,現代職場女性顯然不吃這一套。
如果溫柔賢惠的才是好媽媽,那個性要強、奮發向上的就不是好媽媽了嗎?況且每個女性的性格不同,能簡單通過「溫柔」來定義「好」和「壞」的標準嗎?
既然是評價媽媽,自然要以對孩子好的角度來考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角度。心理學家榮格曾用「容器」(container)來做比喻,道出了好媽媽的本質。
好的媽媽應該是好的「情緒容器」
榮格認為,好的媽媽對孩子來講應該是好的「情緒容器」。她能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緒,好的、壞的,開心的、絕望的、快樂的、悲傷的……在自己這裡加工成較為「溫和」的情緒後,再傳給孩子。這樣孩子的內心會更加平靜,心智也就得到了進一步成長。
但在現實中,這樣的媽媽並不多。多數媽媽更傾向於是這樣的:
●忽視型媽媽: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沒有回應
心理學家武志紅經常講起他的小時候,說那時候媽媽得了憂鬱症,也會努力對孩子好,但無論他有什麼情緒,不管是傷心地大哭還是開心地大笑,媽媽臉上的表情永遠是淡淡的,她無法給予回應。這也導致他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自卑、孤僻的心理困境。
現實生活中,不管媽媽因為主觀還是客觀原因,沉迷於手機也好,自身狀態不佳也好,不能給予回應的媽媽,對孩子來說無疑於「絕境」,尤其是嬰幼兒時期。
畢竟這時候孩子的自我認知才剛萌芽,一切都要依賴最親密人的反應才能朦朧得知「我是什麼」。如果媽媽不回應,孩子就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不值得被愛的,較難自信。
●暴躁型媽媽:見不得孩子哼唧或者哭,會因此罵孩子是窩囊廢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如果孩子在身邊一直哼哼唧唧或者哭哭啼啼,慢慢就會把自己的性子磨沒,甚至動手打一頓讓他閉嘴。這樣的媽媽,會養出依賴型人格的孩子。
哼唧或哭泣,是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暴躁型媽媽動手阻止孩子宣泄,並變本加厲地辱罵孩子,會讓孩子內心的感情抒發通道關閉,慢慢成為一個冷漠的人。
●鴕鳥型媽媽:承受不了孩子的情緒,會逃跑
同學曾經跟我說,她媽媽到現在還是一副小女孩的樣子。小時候她跟媽媽講班裡哪個同學欺負她,媽媽的反應居然是「我不聽我不聽,我管不了這個!」從此她知道,媽媽「很不靠譜」。這雖然造就了她遇事自己擺平的強勢性格,但看到仿佛自己女兒一樣的媽媽,她依然會感到心累,因為自己好像沒有童年。
做媽媽,如何當一個好的「容器」?
①認真傾聽。好媽媽是個絕佳的「情緒容器」,孩子在訴說自己的委屈、不屈或者痛苦時,她不會逃跑不會排斥,而是溫柔傾聽。等孩子宣泄完畢之後抱抱孩子,說「你還有我」。
這一系列的動作看似沒有作為,卻能給孩子極大安慰,因為孩子覺得「自己被看到了」「自己的感受是被認可的」。他們會因此心生信任,放心探索外部世界。
②積極反饋。孩子因為自身認知有限,需要媽媽給予幫助和指導。孩子在傾訴完自己的苦惱或困惑後,其實是希望媽媽給予指導的。這時媽媽如何應對十分重要。想要孩子真正成長,我們不提倡媽媽一刀切地包辦,為孩子直接提供解決辦法。但媽媽可以用話語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想出一個甚至多個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說自己在學校總被某個小朋友推搡,媽媽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告訴老師」或者「你也推她唄」,而是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她老推你?
如果孩子說出原因,是自己排隊走得慢了,或者是她也常常推別人,就再引導孩子想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③學會情緒的自我控制。好的「容器」型媽媽一定是情緒平穩、波蘭不驚的,這樣才能接得住孩子的所有情緒。
這需要媽媽在平時修煉出強大的情緒控制能力。不過想要做到這點並不簡單,或許是因為原生家庭原因,媽媽們在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時難免會自責、逃避或者乾脆自己也爆發,但「深呼吸」和「逃離發火現場」兩個法寶,能防止媽媽的情緒惡化,常常練習,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就會越來越自如。
【話題討論:你覺得自己目前是哪一類媽媽?】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