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母親大學
點擊關注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母親大學」找到了力量
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父母們。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壹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常見的反應
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
不聽話就把你趕出門。
……
這些恐嚇、威脅的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
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男孩別哭
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
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
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
真是愛哭鬼,惹人厭!
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流於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
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
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阻斷話語
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
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貳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有規則面對孩子的行為
1.無條件接納≠無原則縱容
無條件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爸爸媽媽們總會有這樣的疑問:
總是「無條件接納」,孩子豈不是就沒有規矩、無法無天了?
長期「無條件接納」,會不會變成溺愛,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一直「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會變得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嗎?
還有一些家長說得更直接些:「無條件接納,說起來輕巧,真遇到問題了,你試試!」
那麼,「無條件接納」,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無條件接納——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但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
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
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
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立規矩並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更多能做什麼的選擇,即明確告訴孩子,他還可以做什麼。
曾經有人指出,父母給孩子立規定時,應該採用「可以/不可以」這樣的邏輯。
比如,你不允許孩子看電視(不可以),那麼你就應該同時提供給孩子更多別的好玩兒的活動(可以)。
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因為這個規矩,我喪失了所有的樂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地去遵守規矩。在你立的規矩里,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會變得「無法無天」。
2.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滿足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大聲哭鬧,這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場里,眾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潑打滾、大聲哭鬧,會讓家長覺得顏面盡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為。
這時,不接納孩子的家長會氣急敗壞地想:「丟死人了,還不快給我起來!這孩子真難管教!說了不能買就不能買!再哭鬧就揍你!」
接納孩子的做法則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懲罰。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接納情緒」並不代表溺愛,並不代表滿足所有要求。
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滿足」、馬上滿足。就像上面說的,你不能給他買那個東西一定有你的理由。孩子即使暫時不能接受,也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他知道父母會堅持原則,他就會知難而退。這樣,他以後就不會以哭鬧為手段,脅迫父母讓步。其實,你若足夠細心,你會發現,其實孩子是非常通情達理的。
3.無條件接納≠無原則誇獎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有個體差異」,接納孩子獨特的個性特點,並不代表要不切實際地無原則誇獎。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獨特的氣質類型。
一個家長曾經跟我說,我的孩子太鬧騰了,上躥下跳、跑來跑去,我就希望他稍微安靜一點,怎麼辦?我想說,每位父母都應該了解,你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特點去研究你的教養方式。
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把孩子培養得又外向同時又內秀,又端莊同時又活潑。很多時候家長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不符,教養方式就容易偏頗。
比如一個唐僧式的家長,講條理講邏輯然後又特別羅嗦,結果碰到一個豬八戒的孩子,這個孩子感情特別豐富,特別善於表達自己,特別憧憬快樂的東西。這個唐僧式的父親就把孩子所有的熱情都扼殺了。所以我們說,要「接納」孩子的個性特點。
那麼「接納」,是否就像很多家長理解的,就是不切實際地肯定和讚賞呢?並不是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所長,有所短。父母應該接納孩子自己的特點,在孩子擅長的領域著重發展,沒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領域都有良好表現。
其次,也不需要非在孩子不擅長的領域不切實際地進行誇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劣勢。當孩子因自己的劣勢而煩惱時,父母可以恰當引導,讓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別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別人厲害。整體上說,我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孩子就能逐漸正視和客觀地了解自己,不會因為你的接納,而「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
總之,「無條件接納」是不過多地對孩子評價,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不批評和責備。「接納」是父母需要具備的基本的理念和態度。
「接納」本身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但態度卻影響了方法。
遇到問題時,「接納」會讓你更從容,不焦慮,能夠更加坦然。
接納,也是家長面對生活的一種生活態度
叁
三個步驟破解孩子情緒密碼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無條件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淀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
例如:
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
要讓孩子明白:
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厘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
例如:
「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
響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
例如:
「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
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
例如:
「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END—-
精彩直播預告
馬加爵殺人的真正動機在媒體眾說紛紜,但從馬加爵被捕後寫給家人的信中可以證明貧窮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那段話很耐人尋味:「‘人窮志不窮’這句話從小就讀過,但是我一直沒有將它引進我的信念里。」
裴兵:我現在仇恨這個社會,我死了,一定要拉個墊背的。
我從小受虐待,家里窮,小學時沒吃過幾頓飽飯,經常餓得頭昏眼花,長大了營養不良,頭腦也不是很好使,但我努力學習了,問心無愧,雖然曾經瀟灑過了一段時間。
馬加爵裴兵為何走到這條路上?與家庭教育是否有直接關係?
今晚8點直播,不見不散
點擊進入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