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又到了開學季,很多幼兒園剛剛開學沒多久,正經歷著「分離焦慮」的媽媽們,也十分擔心初上幼兒園的孩子是否會被人欺負,於是媽媽群里不時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家孩子性格內向,剛上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每個父母都擔心的共同點,有的媽媽會說:「我教我家孩子被欺負了就打回去!不打回去對方不知道厲害,下次還欺負我們。」有的媽媽會說:「教孩子以暴制暴不是好辦法,還不如讓孩子離他遠一點,這樣喜歡欺負人的孩子,遲早有比他更厲害的欺負回去。」
也有媽媽說:「孩子被欺負要告訴老師啊,班里那麼多孩子,老師根本看不過來,你不告訴老師老師就是知道了也不會特別在意,因為孩子眾多,老師也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似乎每個人的話都有一定的道理,那麼初上幼兒園的孩子被人欺負,我們是教孩子打回去,還是用更合理的方法教給孩子去解決問題呢?
01
理性看待幼兒衝突,不強化「弱勢地位」
朋友家孩子林林剛上幼兒園一個星期,昨天去接的時候,朋友發現林林額頭上起了個包,並且又青又紫,朋友當時就問孩子是怎麼回事,孩子說跟另一個孩子在一起玩,那個孩子推了他一下,他的頭一下子撞在了桌角上,當時就起了個大包。
朋友很生氣,當即找到帶班老師問是怎麼回事,老師說的跟林林說的大致相似,是被另一個孩子推的,但老師也表示已經讓另一個孩子跟林林道歉,並給林林做了簡單的處理,用紫藥水消過毒。
聽了老師的解釋之後,朋友依然很生氣,回到家就教育林林說:「林林,再遇到別的孩子推你或者打你,你就不用跟他客氣,直接打回去!這樣他下次就不敢再欺負你了。」林林掙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著媽媽,迷惑地問:「為什麼?你們不是說不能打人嗎?」
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如林林媽媽一樣,看到孩子受欺負都會做三件事:
跟父母相處時是這樣,跟他人相處時也是一樣,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玩具被搶了會自主維護、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別人手里不知道如何去協商,就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打」或者「搶」的方式來解決,在這中間出現推搡、爭搶、打鬧,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
如果家長單純從自己孩子受傷這個角度來看,很容易看事情片面化,也會把孩子間的摩擦解釋得很嚴重。那麼家長的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孩子,使得孩子也會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惡意,會把很多不是欺負的信息理解為欺負,這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長遠的人格發展都沒有好處。
有些孩子甚至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對自己「受害者」的評價信息,強化了「受欺負」的感覺,結果真變成一個哭哭涕涕的受氣包,「驗證」父母的評價。
02
懂得分辨「正常衝突」和「被欺負」
近些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時常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看多了校園霸凌的新聞,「孩子是否被霸凌」這個問題,也成了有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社交過程中最在意的一件事了,可是對於年幼一點的孩子,我們如何分辨是孩子之間的「正常衝突」還是孩子真的被「霰凌」了呢?那麼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兩點來分辨:
是否帶有惡意的、持續的的衝突
首先我們要明白「欺凌」這個詞的定義:欺凌是指蓄意並反復作出的惡意挑釁行為,這種惡意行為包括:肢體,言語或非言語性的傷害,旨在令他人受傷或感到不適。
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年紀還很小,應該不會有這麼複雜的思想,這個時候的孩子大多是因為「你搶我玩具」或者「你占我位置」之類的小事發生衝突,通常情況下經過老師的協調很快就能解決矛盾、化解糾紛,不會上升到惡意、持續的衝突狀態。
是否存在力量懸殊的雙方之間的衝突
但凡遇到欺凌事件,大多是被欺凌者跟欺凌者相互之間力量懸殊較大,比如欺凌者身材高大,被欺凌者身材矮小;欺凌者性格強勢,被欺凌者懦弱怕事;欺凌者有固定的小團體勢力(幾個人欺負一個人),被欺凌者勢單力薄等等情況,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年齡差距不大、身的生長髮育懸殊不會太大,先天條件方面不會構成太大的欺凌成因。
有科學家認為胎兒在母體內六個月前後就開始出現胎動,這其實就是胎兒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也是一種社會交往的表現,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人天生就是有交往需求的,兩三歲自我意識萌牙的階段,更是需要一定的人際交往來滿足自己的心靈需求。
如果父母不加分辨就強加干涉,看到孩子跟別人發生一點衝突,就生怕自己孩子「吃虧」,給孩子強加上「欺凌他人」或者「被欺凌」的標籤,那麼孩子就無法擺正自己的心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與他人發生社交衝突時遇到的問題。
03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社交衝突
當然,我們不排除有些孩子上幼兒園之初就自帶攻擊特性,比如我家孩子班上有個孩子,家里是開跆拳道館的,三歲就跟著老師學跆拳道,從小看慣了跆拳道里的孩子打打鬧鬧的情況,上了幼兒園之後也很喜歡欺負小朋友,有一次因為一點小事跟我家孩子鬧矛盾,他穿著小皮鞋一腳踹到我家孩子頭上,當時孩子腦袋上就起個包。
不光這樣,聽老師說班上很多孩子都被他欺負過,遇到這樣的孩子,雖然也不見得他就是從心底里故意惡意欺凌,但因為家庭教育的問題養成了不好的交往習慣,那麼對於孩子上幼兒園之初遇到的各種社交問題,我們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去解決社交衝突呢?
不要教給初上幼兒園的孩子「打回去」
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提問:「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下面答案中點讚最多的一條就是:「打回去!」當然,等孩子大一點,上小學或者初中之後,如果孩子遇到校園霸凌,我們是一定要支持孩子大聲反抗的。
必要的時候「打回去」也不失為一個表達自己反抗霸凌決心的辦法,但是根據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成長規律來看,三歲的孩子我並不建議家長教給孩子「打回去」這樣的做法,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雖然在逐漸增加,但還不具備隨機應變的反應和能力,一旦孩子真的用「打回去」的方法維護了自己當前的權益,那麼孩子就會知道「打」是幫助自己達到目的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形成這樣的思想之後,孩子遇到事情時就不會具體區分什麼情況下該「打」,什麼情況下「不該打」,而直接用「打」的方法來簡單粗暴地解決與他人的交往問題。
減少孩子的自我否定感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受了欺負,想讓孩子在與人交往時態度強硬一些,總是喜歡跟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用,你看人家怎麼就不像你這樣一被欺負只知道哭?」
家長內心是想用這樣的語言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變得性格強硬起來,可是卻不知道越是這樣跟孩子說,孩子的內心越是容易自我否定,孩子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懦弱才導致被欺負,責任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沒用。
遇到孩子被欺負、受到委屈,家長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溫柔地看著孩子或者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給予他的力量,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與此同時表達自己的同理心:「媽媽知道你現在肯定很難過是吧?」
讓離子平復情緒之後,再認真溝通了解事情經過。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被人欺負不是自己的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讓孩子盡快擺脫氣餒和自我否定的情緒。
理性溝通,教給孩子自我保護法
孩子初上幼兒園,家長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及身體變化,遇到問題要多跟老師溝通,比如看到孩子額頭上起個包,一定要第一時間跟老師交流,我這樣說並不是讓你找老師問責,而是客觀、理智地詢問和溝通,這體現了家長對待孩子事情的態度問題。
公立幼兒園一個班有三十來個孩子,私立幼兒園人數少一點,一個班也得有二十來年孩子,三個帶班老師根本看不過來,如果家長能夠對自己的孩子重視,那麼老師看到家長的態度也會對孩子的事情更加重視。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教給孩子基本的保護自己的方法,選擇舒適輕鬆的環境,與孩子討論「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做」。
可以用遊戲發問的形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想不出來時,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見,比如可以大聲呵斥「不許打人!」對欺負者起到威懾的作用等等。
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實用的自我保護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在家進行角色扮演練習。比如:
在肢體衝突中要護住頭、臉等關鍵部位;
推開或擋住對方的胳膊,抓住對方的手腕;
大聲呼喊,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也給欺負者一種威懾;
平時加強鍛煉,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等等。
寶寶上幼兒園,第一次離開媽媽,作為父母的焦慮心情可想而知,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媽媽不用擔心也不用焦慮,試著慢慢放開手,溫柔而堅定地站在孩子的背後,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適應未知的一切,我們就知道,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更多熱文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海清怒吼:「我就不該生你」:
你的說話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什麼和孩子分房睡反復失敗,
這些因素你考慮到了嗎?
蘭海老師系列課程
《孩子受益一生的規則意識寶典》
限時五折狂歡開始啦!
這是一套規則意識寶典
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懂得社會交往規則、學會自我保護
僅限9月2號、3號!
識別下方二維碼試聽了解噢!
▼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3375761794(QQ)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