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幾天,孩子因為發燒在兒童醫院住了一個星期。兒子隔壁床是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因為病情嚴重,醫生要求孩子做個腦部核磁共振。
媽媽抱著孩子去相關的科室來來回回跑了三趟,孩子就是死活都不願意做。孩子抱著媽媽一邊哭一邊喊:「媽媽,我怕,我不去!」媽媽很不耐煩地恐嚇孩子:「那就是個機器,有什麼可怕的,你不去,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下,孩子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不肯撒手。媽媽一臉不悅的表情,用力推開了孩子,跑到了病房外。孩子看到媽媽離開了,哭得撕心裂肺,鞋子都顧不上穿,跑下床哭著喊著要去找媽媽,那場面看了讓人覺得揪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失控是孩子的問題,孩子種種不當的行為更是固執、任性的表現。比如: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嚷嚷著要買玩具,大人不買,孩子哭鬧不止、撒潑打滾,搞得父母一臉懵逼、措手不及。
對於情緒失控的孩子,父母經常採取的應對模式分為以下幾種:
「情感隔離」型
這類父母通常面對孩子的情緒,都是擺起一副冷峻的面孔,任憑孩子撒潑打滾、哭聲震天,也能保持淡定的姿態。這樣的父母,在自己與孩子之前築起了一道厚厚的牆,用情感隔離的方式保護自己,以避免自己卷入孩子激烈的情感體驗中。
記得有一次,帶兒子去買文具,在路邊看到一個小女孩哭著喊著要讓媽媽抱,可媽媽就是不肯抱她,扔給她兩個選擇——要麼自己走,要麼坐手推車。任憑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引來路人圍觀,媽媽就是執意不抱孩子。
「暴力應對」型
這類父母本身脾氣急躁,容易情緒化。在面對壓力時,情緒波動較大,面對孩子的吵鬧,更容易心煩氣躁、發脾氣。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不僅要承受自己的負面情緒,還要承受父母的批評、責罵。
前兩天傍晚,聽到樓下傳來孩子的哭喊聲——「爸爸,別打我,我要媽媽!」孩子喊叫的聲音整棟樓都聽得見,一打聽才知道孩子爸爸脾氣不太好,最近又失業了,開起了計程車。爸爸忙了一天,回家聽到兒子又哭又鬧,還把家里電視機的遙控器搞壞了,氣得抱起孩子就打。
「忽冷、忽熱」型
這類父母心情好,拿孩子當寶,心情不好,拿孩子當草。他們心情好,遇到孩子哭鬧,還能抱抱孩子,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逗孩子開心。在外面遇到不開心的事了,回到家就把臉拉得老長,看到孩子哭鬧,火蹭蹭蹭地往上竄,三分鐘就炸毛。
同事娜娜的老公就是這樣的人,前兩天單位主管給他穿小鞋了心情不爽,一回到家就「葛優躺」。老婆一個人忙著做飯,還得照顧孩子,他全當沒看見,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只碗,他就揪著這點小錯誤不放,口口聲聲罵孩子「沒用」,還懲罰孩子「面壁思過」。
沒過幾天,升值加薪了,回到家看見兒子調皮搗蛋、撒潑打滾,他也不嫌煩了,抱著兒子又是講故事,又是讀繪本,那叫一個親熱。
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不管你是哪種父母類型,都只是停留在事的層面,沒有進入關係,更沒有進入孩子的內心,連接孩子內心的「渴望」。因為他們沒有搞明白孩子的情緒為什麼會陰晴不定、說變就變。
01
孩子的情緒失控與大腦的結構和發育有關
孩子的大腦就好比一個正在建造的房屋,每一個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都是趨向變化和完善的,腦的發育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環境、教育、營養與疾病等。
《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提出了被稱為「Brain C」的三個關於大腦的基本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大腦是變化著的。這本書告訴我們腦幹和邊緣系統組成了通常被稱為「爬蟲類腦」的底層區域,它存在於頭骨內大概從鼻梁到脖子上端這一高度的切面上。
構成上腦的部分叫大腦皮質,它存在於前額後頭的位置,是大腦的最外一層,這一部分不像負責幾個基本功能的原始大腦,上腦有一長串的關於思考、情緒和交際的功能清單——
•全面的決策和籌劃能力
•身心管理能力
•個人洞識
•靈活性和適應性
•共情能力
•道德觀
一個嬰兒剛出生時,腦的重量僅有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雖說在外形上已具備了成人腦的形狀,也具備了成人腦的基本結構,但在功能上還遠遠差於成人。
同時,大腦的發育遵循「從後到前、從內到外、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發展秩序和規律,不同時期的孩子,大腦發育的區域和水平各不相同。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大腦要完全發育好,要到25歲左右。所以,當一個3歲的孩子情緒失控,要他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哭不鬧,就等同於讓一個3歲的孩子具備25歲的大腦,是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科學規律的事。
02
孩子的情緒失控與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有關
很多父母在養育和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面對孩子不好好吃飯、坐姿不端正、寫作業拖拉、不認真等等「不完美」的表現,動不動就「橫眉冷對」、「河東獅吼」,輕則批評、責罵,重則大打出手。
比如:媽媽輔導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寫作業,看到孩子口算錯了好幾道、寫字不僅速度慢,個個還歪七扭八,提醒了孩子兩句:「你看,這幾道口算都做錯了,字也沒寫在田字格中間,認真一點兒,把做錯的題重新算一遍,字擦掉重寫!」孩子聽了,按照媽媽的吩咐做了,可修改過的作業還是一團糟。
這時,媽媽立馬原地爆炸,開始怎麼看兒子怎麼不順眼,於是指著孩子的鼻梁罵:「你看看你,寫個作業都寫不好,寫的字像狗啃的,提醒了好幾次,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接下來,孩子的情緒上來了,拿起作業本往桌上一扔,甩出一句:「我不寫作業了,你天天就知道批評我,反正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媽媽一聽,火更大了,氣得從椅子上跳起來,把兒子拉過來就是一巴掌。
孩子之所以會鬧情緒,頂撞媽媽、甩作業本,是因為媽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以不當的管教方式激活了孩子「下腦」中的神經元,引發了孩子激烈的對抗情緒。
然而,「上腦」和「下腦」兩個部分,是一對相互支持、共同協作的系統,上腦的發育需要時間,善於接受信息,也更具包容性;下腦則傾向於被動反應,更具叛逆性。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心一急,越想管孩子,孩子反而越失控。
所以,父母如果希望自己能搞定情緒失控的孩子,在平靜的狀態下與孩子進行溝通,就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少刺激孩子的下腦,多激活孩子的上腦,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那麼,孩子情緒失控,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呢?
03
孩子情緒失控時,如何與TA建立「情感連接」
向孩子表達安慰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可以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比如:蹲下身,以低於孩子的視線,用充滿柔情的目光註視孩子,拉著孩子的手,撫摸孩子的頭或後背,張開雙臂擁抱孩子,給孩子發出一個安全信號——「我和你在一起。」
認同孩子的情緒
父母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要能及時識別出孩子的情緒屬於「煩躁、焦慮、生氣、憤怒」等負性情緒的哪一種,又或者是合併了哪幾種負性情緒。
同時,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與接納,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媽媽理解你的感受,會一直陪在你身邊!」等等安慰的話,這種共情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同時,體會到足夠的安全感。
用心傾聽孩子
當孩子講述事情經過或是自己的感受時,父母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註地傾聽,不僅用耳,更要用心。在傾聽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盡量做到「先聽再表達」的原則,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用整個身心去傾聽孩子說了什麼,用自己的內在去體會孩子的心聲。
反射孩子表達的內容
父母將孩子表達的內容重新傳達給孩子,與孩子進行事實與情緒感受的核對。比如:我們可以對受挫的孩子說「他剛才搶走了你的玩具槍,你很生氣,對嗎?」、「剛才你們幾個小朋友在一塊兒玩,你的花裙子被她扯破了,你很難過,對嗎?」。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被理解,也能向孩子表明,他們不僅擁有我們的愛,還擁有我們的積極關注。
我們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孩子,我們愛他們,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境,我們始終與他們同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父母要堅信,只要頭腦清醒,方法得當,同樣有能力「救場」。
更多熱文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孩子上學被欺負,教他遠離還是打回去?
睿智的媽媽這樣做……
▲海清怒吼:「我就不該生你」:
你的說話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熱門微課 ▼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3375761794(QQ)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