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四年前,大陸的生育率再創新低,國家忍無可忍終於開放了二胎政策,為得是挽救日漸低迷的生育率。雖然年輕人對這項政策無動於衷,但獨生子女家庭的70後、80後家長卻蠢蠢欲動。在大家心情激動想要為國家少子化做貢獻時,我不得不站出來潑一盆冷水:
作為父母,你真的能一碗水端平嗎?
前幾天,我們節目曾接到一對夫妻的求助,說女兒12歲總是自殘,想讓節目組幫忙開解。於是,我就帶著合作醫院的心理醫生前往救助,然而聽完小姑娘的經歷後,我卻顫抖著手不知該如何擁抱她。
心理醫生說,這家有三個孩子,小姑娘排第二,每次父母鬧離婚時,媽媽會帶著姐姐走,爸爸會帶著弟弟走,只有她被推來搡去沒人要。從八歲起,她就知道父母偏心,而她是最不被偏愛的那個。後來,她發現自己受傷的話父母會特別重視她,這才有了自殘的愛好。
作為育兒領域的從業者,我早應該對這些事司空見慣,但每次親眼目睹時心里還是會不由主的難過。記得大陸最大親子節目錄《少年說》中曾做過相關調查,能夠做到對子女一視同仁的家長極少,「天下無不偏心的父母」這句話居然是真的。
雖然家長不肯承認,但人心就是這麼不公平。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掰扯一下,都是親生的孩子,為什麼父母就做不到公平二字?心理學上早已給出了答案,理由紮心,看看你遇到了哪一種?
弗蘭克·蘇洛威:父母偏心來自人類的生物學本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蘇洛威曾就這個問題進行數據統計調查,並在《天生反叛》一書中給出了結論:家長偏心的根源與生物學本能相關。
一、生物學自戀情結: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放到普通老百姓家里也一樣成立。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會不自覺偏愛與自己相似的後代,這源於對自己的認可和喜歡,想要與自己相似的子女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心理學上稱之為「生物學自戀」,屬於人的天性。
其實不難發現,在人際交往中,人總是傾向於跟自己相似的同類做朋友,表面上是為了志同道合,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的話,這不過源於人的自戀本能。父母也一樣,比起其他孩子,最大化復制自己基因的後代往往能獲得最大偏愛,而與自己最不相似的孩子,往往會遭遇來自父母的不耐煩甚至冷漠。
二、達爾文主義:
眾所周知,達爾文進化論是人類學的重大理論,提出了「優勝劣汰」和進化的理念。而弗蘭克提出的達爾文主義,指的正是家長在繁衍上的「優勝」本能,在他們想要通過生孩子的方式延續家族基因時,就會不由自主偏愛更加強大的後代。
原因想必大家已經清楚了,優勝劣汰。就這次案例中的小姑娘,她的父母並非重男輕女,而是源於她的弱小,因此一個選擇了優秀的姐姐,另一個選擇了能夠延續香火的弟弟,她被父母定性為「劣」,於是被放棄。
看到這或許會有網友反駁,我家子女眾多,我是最有出息的,但父母並未偏寵於我,反而更喜歡弱小的弟弟或者自私的姐姐。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了。
武志紅:孩子的功能不同,父母的需求不同。
作為中國心理學領域的領頭人物,武志紅老師得出的結論與弗蘭克相似。他認為,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決定父母對待方式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換句話說,父母會根據每個孩子帶給自己的感受,去決定對待他們的方式。
就像弗蘭克曾提出的「生物學自戀」和「達爾文主義」,前者父母的需求是復制基因,因此會偏愛最像自己的後代;後者父母的需求是延續基因,因此會偏愛最優秀的孩子。然而還有一部分父母,他們的需求是被人需要,這時就會選擇弱小的孩子。
以上種種,以此類推:父母的需求才是偏心的根源。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偏心呢?想知道答案的不止是孩子,還有已經被父母偏心影響一生的成年人。
放過子女:人生是他們的,我們有義務善待孩子。
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就在於能夠控制天性,在人類的社會文明中,家長對每個孩子都有教養義務,無論孩子的個性是否是我們所喜歡的,又或者孩子是否足夠優秀,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苛待孩子的理由。
放過自己:傷害已經造成,我們要試著與父母和解。
已經受困其中的成年人不在少數,他們等不到父母的道歉,又不肯放過自己,影響了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從利益角度來看,得不償失。所以,大家還是別太鑽牛角尖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