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海越重洋「衛星寶寶」的背後隱藏了多少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最近,「衛星寶寶」這一名詞又進入了大眾視野。

所謂「衛星寶寶」是指出生在海外、卻被送返中國交由親戚照顧的嬰兒。他們像衛星一樣被發射,幾年後再被回收。

最近根據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對雪梨一個華裔移民聚居的市鎮進行的研究,發現該區有19名嬰兒被送往海外與祖父母暫住。報告指出,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5歲或以前與父母暫時分離的嬰孩,平均在海外居住時間達20個月。

其實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並不鮮見,也並非華僑華人所獨有。但跨山海越重洋,年幼時期遠離親生父母,這些孩子的體驗遠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許多華僑華人父母反映,孩子重新回到身邊時,常常面臨彼此相處困難、難以融入周圍的窘境。

在美國的林女士是當事人之一。因為懷孕,她曾陷入到底是否要將孩子送回中國撫養的抉擇。「身邊的人全勸我說送回去好,我也就聽了。」

幾年後,她把女兒重新接回美國,卻發現女兒根本不會說國語,甚至不知道紙巾為何物。

讓林女士更為難過的是因為早期分離,女兒和父母間的情感疏離。林女士說,女兒和自己完全不親近,「但另一個一直帶在身邊的孩子,卻總是黏著我。」

鄭春(音譯)在美國曾是一名酒店店員。那時,夫妻倆生活狀況並不是很好,住在波士頓華埠一個非常狹窄的小房子裡,與陌生人共同使用一個廚房和洗手間。

兩個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年,就被送回老家福建撫養。夫妻兩人在餐館裡沒日沒夜地工作,就盼著攢下足夠的錢將孩子們帶回美國。

他們的老大喬伊斯(Joyce)在福建和姑媽一起住了四年多。後來,即使回到父母身邊許久,喬伊斯仍然稱呼自己的姑媽為媽媽。

這成為鄭春心裡一種難以言說的痛。

遠在加拿大的江女士在女兒幾個月的時候送回老家遼寧,讓父母幫忙照看到可以上學的年紀後再接到身邊。

江女士說,因為老人很寵女兒,做錯事也很少批評,從小養成了很多壞習慣。當江女士發現去糾正女兒時,女兒總不覺得自己有錯,常常會頂撞媽媽。

因為和外祖父母分開,江女士的女兒常常會想念外公外婆,有時候會偷偷抹眼淚,這讓江女士心裡很不是滋味兒。

還有不少僑胞家長反映,當把孩子重新接回身邊時,他們在適應周圍環境方面往往表現得吃力:語言、行為規范等需要重新學起,和同齡孩子交流交往出現一定的困難、難以融入當地學習生活等。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很小不懂事兒,在哪裡成長區別不大。但實踐證明,情況並非如此,衛星寶寶往往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甚至出現更多問題。

不少心理學專家認為,衛星寶寶往往有很多心理、行為方面的後遺症,並且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Yvonne Bohr是「衛星寶寶」一詞的提出者。他們從2005年底、06年初就開始研究衛星寶寶現象,發現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後常常出現情緒問題。包括容易鬧情緒、易怒、好鬥、不聽父母話,甚至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

美國紐約王嘉廉小區醫療中心社工部主任陳婉珊曾表示,人的安全感、信任感與大部分的性格早在五、六歲前就形成了,而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很多都被照顧不周,也許不缺吃穿,但也沒有心靈關懷,因此不少人長大後出現性格孤僻、不信任他人或難與陌生人交往的問題。

陳婉珊指出,這些衛星寶寶還有強烈的「被拋棄感」,特別是那些被祖父母撫養且關係密切的,回美時又多一次被祖父母拋棄的體驗。問題積聚多了,引起的後果會比較可怕。

雖然有研究指出,財務負擔是父母選擇將子女變成衛星寶寶的主因,很多父母將孩子送回中國也是無奈之舉。

但小僑覺得,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陪伴的力量舉足輕重。就算孩子不在身邊,哪怕沒日沒夜地忙碌,父母們也一定要借助視訊等即時通訊工具及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關愛。

希望各位華僑華人父母,不管生活有多苦有多累,都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

素材來源:中國僑網、美國中文網、洛杉磯e生活、澳洲《星島日報》等。

編輯:馬秀秀

>跨山海越重洋「衛星寶寶」的背後隱藏了多少痛?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