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發脾氣的父母會孩子會怎樣?心理學告訴你,三種性格很頭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如果父母喜歡發脾氣,孩子會怎樣?

很多父母都特別關心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總是止不住的想要發火,父母們總是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理由。

比如:

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控制不住;

如果說有用的話,我還會發火嗎;

說那麼多還不如打一頓有用;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20%的話是充滿鼓勵和積極作用的,每個孩子一天會得到400條負面的評論,而正面評論只有三十條。

為什麼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總是那麼氣憤,問題究竟在孩子身上還是在父母身上。

為什麼父母總是容易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發脾氣來自於「槍手所的幽靈」

作為父母,之所以你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有一部分原因並不在父母身上,我們需要從父母們的成長環境去尋找。

有一部短片叫《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在這部短片中,孩子就像跟屁蟲一樣跟在父母的身後,父母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當父親走上電梯扔掉煙蒂,用腳踩滅的時候,孩子也會如此做。

當父母隨手扔掉可樂瓶的時候,孩子也會隨手扔掉。

當父母忍不住在牆角嘔吐,做出不文明的行為,孩子一樣會如此。

當父母和別人大爆粗口的時候,孩子也沉浸在罵仗中。

當父親向妻子揮起拳頭的時候,孩子也會揮起自己的拳頭。

短片告訴我們,孩子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有原因和出處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影響深遠。

這個短片告訴我們什麼呢?

我們每次忍不住沖著孩子發火,可能是我們在遵循小時候的經歷。在心理學上,當父母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能是我們在重復這童年的陰影。只是在發脾氣的那一刻,你的孩子變身成了童年的你,而你卻變身成為了你的父母。如果我們童年被父母打罵、忽視甚至虐待,童年的陰影就會像幽靈一樣跟隨著我們一生,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槍手所的幽靈」

所以不是父母控制不住脾氣,有時候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作怪。

不夠了解孩子

哈佛大學有有一套關於兒童養育方面的系列書籍,這本書的名字叫《你的N歲孩子》。這是一本研究1-14歲發展規律的書,哈佛大學的學者們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來研究每一個年齡階段孩子們發展的規律。

說這本書的目的是在告訴父母,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們擁有不同的能力。很多時候父母喜歡發脾氣,根本原因是我們對孩子所具備的能力不夠了解,一旦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知道並了解孩子發育的基本規律。

比如:

你不能讓1歲的孩子不要吃手,這是孩子口欲期的表現;

你不能讓2歲的孩子完全聽從指令,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期;

你不能讓3歲的孩子和媽媽分離時不哭泣,這是孩子邁向獨立的特殊表現;

你不能讓4歲的孩子懂得遵守時間觀念,孩子不知道一分鐘和五分鐘哪個時間久;

說到底,想要給孩子提出要求,就要知道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能力,2歲孩子偏要和家長反著來,你說東她往西,你說不能她偏要。既然每家的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父母又有什麼可惱火的。

愛發脾氣的父母最容易養出這三種孩子

愛發脾氣不會管理情緒

愛發脾氣的父母可能會養出一個同樣愛發脾氣的孩子。

孩子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需要等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在20歲之前,孩子的行為對塑造大腦有著關鍵的作用。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提出我們需要用上腦來馴服我們的下腦,因為下腦是負責人類本能的,比如饑餓、害怕等;而上腦是用來負責更高級的情緒,比如自控力、比如同理心。

一旦父母沖孩子大吼大叫,最容易激活孩子的下腦;如果父母願意平靜的面對孩子犯錯,幫助孩子調動上腦,孩子就會逐漸學會利用上腦控制下腦。

所以,面對經常發脾氣的父母,最容易調動孩子的下腦,如果長期不能在下腦和上腦中建立聯繫,孩子不能學會控制情緒,最終的受害者是孩子的大腦,而影響卻可能是一生的。

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我們文章開始所說,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指引,一個只會發脾氣解決問題的父母,同樣會培養出一個愛發脾氣的孩子。

美國布朗大學為期15年的研究顯示,幼兒時期遭遇父母吼叫的孩子,成年後和伴侶的關係往往不會令人滿意,父母負面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被孩子繼承,成為孩子自己的行為習慣。該研究負責人史蒂芬妮·帕拉德說,父母的大吼大叫,會讓孩子學不會如何管理情緒。

孩子懦弱自卑沒主見

很多父母認為,打孩子不對,孩子會痛;但是罵幾句無所謂,罵人又不痛,真的是這樣嗎?

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有一項實驗:

用語言暴力攻擊一個人,這個人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的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體驗到了相同級別的疼痛。換句話說,打孩子和罵孩子,給孩子造成的傷痛是一樣的。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經常罵孩子,可以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

因為孩子的大腦在發育中,如果孩子總是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孩子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怕說錯話沉默不語;做任何事情小心翼翼;對父母的命令唯命是從。長時間的壓力下,孩子會變的懦弱且自卑。

孩子會成為父母討厭的那個人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成自己的觀念。」

經常被罵的孩子,極有可能會成為父母口中的那個人。

2014年,導演楊勇根據瀋陽少管所的真實案例拍攝了紀錄片《語言暴力》,在影片中,他採訪了幾個少年犯,這些少年犯的經歷非常相似,他們從小都生活在家人的辱罵和打罵中,豬腦子、你怎麼不去死、廢物。

在生活中,父母責罵孩子本意是在教育,但是往往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六個孩子最終都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用槍殺人,用斧子砍人,用刀捅人。最終他們的人生之路完全往相反的軌道而去。

就像父母罵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聽話,結果越罵越叛逆;

父母罵孩子想讓孩子快一點,越罵發現孩子越磨蹭;

父母罵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卻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訓斥上;

所以說,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父母經常發脾氣,孩子可能會成為父母最討厭的那類人。

父母如何做到不發脾氣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出了一種和諧的溝通方式。

首先,父母需要學會觀察

學會觀察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孩子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只是父母往往只能看到表現而看不到原因,比如我們看到孩子總是磨蹭,總是會說,你怎麼那麼慢!一旦父母的話語中帶有評論或批評,孩子的應急情緒就會起來,如果父母只是說:為什麼總是那麼慢?客觀陳述,孩子可能會講出背後原因。

其次,了解孩子感受

孩子的行為背後是有情緒的,除了觀察孩子的行為,應該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如果只是盲目的指責,只會讓孩子覺得委屈。

比如老師說孩子沒有寫完作業,孩子可能有自己的原因,但是他並非故意,如果一味指責,可能讓孩子腦子裡升起的愧疚感瞬間被罵乾淨。

第三,了解感受產生的原因

孩子會難過、傷心、生氣,這些情緒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與周圍所有人的關係,決定了我們任何感受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情緒,應該關心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真正的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說媽媽你今天做的飯不好吃,生氣的媽媽直接會說:不好吃別吃了。但是孩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今天沒有做孩子喜歡吃的菜;

因為和好朋友吵架了,心裡難過;

因為媽媽沒有滿足她飯前的要求;

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媽媽們會發現自己不會那麼的想發脾氣。

第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想要孩子做某事,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多用陳述句,少用語氣詞和形容詞。

比如孩子的鞋子滿地都是,很多家長會說:告訴你多少次了,鞋能能不放好。

正確的做法是:我看到了你的鞋沒在鞋櫃。提醒孩子,陳述客觀事實。

比如我女兒每次不收拾玩具。

我會說,為什麼沙發上全是玩具。

女兒回:我忘了收了。

我問:什麼時候收呢?

女兒:再等一會媽媽。

問:幾分鐘。

答:10分鐘。

如果孩子很小不一定能夠說到做到,不過每次可以心平氣和的交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家長偶爾幾次幫忙收拾,也不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但是我們和平交流的目的達到了,讓孩子聽話的目的達到了,只是時間長了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喜歡發脾氣的父母會孩子會怎樣?心理學告訴你,三種性格很頭疼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