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強迫」孩子做這3點,再調皮也會變自律,助力「開掛」人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我是寶媽敏敏,有一個3歲女兒,
這條育兒的「打怪升級路」剛剛開始,
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育兒路上的知識、喜悅和「大坑」,
如果您喜歡敏敏的內容,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每天「強迫」孩子做這3點,再調皮也會變自律,助力「開掛」人生

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將被動變為主動,自覺地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網路上非常流行一句話「自律的人才擁有開掛的人生!」而父母能夠擁有自律的孩子,也是一大福氣!避免了家中上演「陪孩子寫作業」、「做事磨磨蹭蹭」、「每天都要拖孩子起床」、「無節制地看電視」、「手機不撒手」等等災難大片!

自律的根本是自控能力

《兒童情緒心理學》提出將大腦分為3層,最裡面是控制生理機能的本能腦,中層是負責悲傷、喜悅、恐懼的情緒腦。最外層是擁有邏輯思維的理智腦!

自律說到底是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管住自己去做該做的事兒,而不被短期的誘惑所吸引。這件事對於成年人來講都很難,對於孩子更不簡單。這是由於孩子大腦發育不成熟,是情緒腦占主導理智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直到20歲後才能趨近成熟。所以想要通過講道理告訴孩子,自律能給他的未來帶來多少好處,是講不通的!但行為習慣卻是自律的一種表現,想要培養孩子自律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小規范行為。

每天「強迫」孩子做這3點,再調皮也會變自律

斯蒂芬·蓋斯《微習慣》一書中指出,每天強迫自己做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為,當無數個微習慣組成習慣,自然就是自律。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為容易養成,也容易實施,人們能從中得到很好的激勵。不容易出現消極的情緒,也不需要太努力。

每天「強迫」孩子做這3點

一、閒聊

國際著名家庭心理治療師Miriam Chachamu說:「父母的關註,能夠提升兒童的自尊心,緩解個人焦慮。

每天父母要「強迫」孩子跟自己閒聊,睡前一個小時閒聊就不錯,不僅孩子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好,還會更加認同自己,有更高的自尊心。一個自尊心強的孩子,明顯在自律性上要高於同齡孩子。父母可以問孩子一天發生什麼事情了,有什麼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

二、自己早晨按時起床

別小看起床這件小事,如果孩子能養成按時起床的習慣,那麼孩子首先有時間觀念,其次有自理能力。這樣獨立自主的意識,會讓孩子受益終生。但是有些孩子習慣拖拖拉拉,在最初養成這個習慣的時候,父母要改變方式,不要再叫孩子起床

使用孩子感興趣的音樂或者故事叫醒孩子,現在有很多智能音箱都有這樣的功能。或者起床後給孩子設置一個他的期待,比如孩子喜歡騎腳踏車,或者滑輪滑,就可以讓孩子提早起半小時,第二天早晨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滑輪滑、騎腳踏車。或者用好吃的東西吸引孩子起床。如果孩子按時起床後,父母要給予表揚

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從1歲半以後,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做。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過程中會遇到問題,通過動手和動腦克服問題,這樣有助於增加孩子的信心,同時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有價值自尊感也更強。孩子在長期動手自理的過程中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獨立意識。而一個擁有獨立意識的人,更容易成為自律的人。

孩子自己洗臉、洗手、吃飯在寶寶1歲半以後家長就要著重訓練。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總是不捨得讓孩子做這些事情,結果到了3、4歲,別人家孩子自己能幹不少事情了,自家孩子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個時候告訴孩子你要獨立就晚了。家長不要覺得孩子不喜歡幹活,孩子對於新事物最初都是充滿好奇,想要嘗試,反而是父母總是阻止導致在孩子內心中形成「我不行」的一個概念,於是依賴父母,無法獨立。所以家長要強迫孩子每天做一樣自己能做的事情。

孩子在3歲前,父母要想要跟孩子講述清楚一種行為,從頭到尾的原理,太不容易!因為孩子的左腦還沒有發育,邏輯思維還沒有建立,腦子裡沒有詞匯,所以無法理解。敏敏個人覺得行為引導繪本真的很有效果。女兒三歲前,一直看《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兒童繪本》30本故事對於孩子的行為引導、情商啟蒙非常有幫助。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同時敏敏還要注重女兒的左右腦均衡開發,有助於孩子智力的提升!那種開發左右腦的特訓班,價格昂貴,也無法判斷好壞。敏敏自己在網上到了《幼兒左右腦潛能開發遊戲書》10冊,用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專註力、記憶力、邏輯思維等等!有趣的同時還能提升孩子的能力,個人還是覺得很有用。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每天「強迫」孩子做這3點,再調皮也會變自律,助力「開掛」人生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