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嬰兒總喜歡扔東西,別在阻止,父母用這四種方法孩子更聰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朋友家的寶寶剛好8個多月,她說自家寶寶最近開始瘋狂的扔東西,每次吃飯的時候,手上拿到什麼就扔什麼,勺子、玩具、甚至飯碗,有時候還有手裡拿的正吃的手指食物。孩子對扔東西好像充滿了魔力,盡管自己再三告誡的說不,訓斥、打手,孩子還是會趁其不備,抓住桌上的東西就往下扔,扔完還要持續關註。朋友說,有多少東西能扔多少東西,有一次自己故意沒有制止,桌子上幾乎所有小手能夠夠到的東西都被扔了出去。

很多媽媽發現,當孩子進入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開始喜歡扔東西,表面看來,這是孩子精細運動發育的需要,孩子的手腕更有力量,對於手腕的掌控感也在變得更好,但是這只是原因之一,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喜歡從餐椅上扔東西就認為這是壞習慣,孩子發育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多餘的,這些動作背後的深層意義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息息相幹。

嬰兒為什麼總是喜歡扔東西

小嬰兒為什麼喜歡扔東西呢?別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習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成長中的每一個進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這背後的意義,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嬰兒喜歡扔東西是發現了「客體永存」

客體永存的概念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皮亞傑發現,嬰兒在6個月大的時候,用布蓋住孩子面前正在玩的玩具,孩子的目光會轉移到其它地方,劉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這個玩具。但是等到嬰兒8個月大的時候,如果用布蓋住孩子眼前的玩具孩子會自己主動的用手去翻開布來尋找玩具。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孩子開始建立客體永存的概念,因為他們的腦海中開始出現記憶,眼前的事物可以被大腦記住,所以孩子會開始尋找。

當8個月大的寶寶把玩具扔到地上的時候,他會發現地上的玩具就是自己扔下去的,為了確認這種關係,孩子會不斷加強扔東西的訓練和記憶,在這種不斷的練習中,鞏固有關客體永存的概念。

嬰兒喜歡扔東西是孩子在練習自己的空間感知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中提到,嬰兒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孩子獲得知識的能力是通過自身的探索來獲得的,並不是後天人為的傳授。而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自於自身的經驗和探索。

換句話說,在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獲取經驗。

孩子的探索行為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在英國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一米四高的高臺,這個高臺中間有一部分是用玻璃相連的,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從一邊爬向另一邊的時候,他們需要經過這個玻璃制造出的「懸崖」。

實驗開始,先上場的是剛剛開始爬行的寶寶們,他們爬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周,當寶寶看到「懸崖」另一邊上媽媽的呼喚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爬了過去。接受挑戰的3個寶寶都順利通過。

接下來第二組寶寶上場,這些寶寶他們已經爬行了兩周的時間,甚至更久,雖然媽媽在另一邊不斷的呼喚孩子的名字,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爬到玻璃制造的「懸崖」時,都選擇了停止,不管是媽媽還是食物的誘惑,都不能讓孩子繼續前行。

研究者指出,第二組孩子雖然比第一組孩子多爬行了2周,但是他們已經建立了空間和距離的概念,這個「懸崖」讓孩子形成了視覺上的距離感,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拒絕前進。

爬行的經驗幫助孩子們建立了距離和空間的概念,毫無疑問,爬行帶給了孩子更多的探索,因為爬行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體驗,比如從高到低和從低到高是不同的。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從餐椅上開始扔玩具的時候,是孩子在用物品在探索空間的距離,這是他們對空間距離感的認知,這種距離感需要一次次的親身體驗來轉變成認知,所以孩子樂此不疲的通過扔來建立自己的距離認知。

孩子喜歡扔東西是在建立新的認知

我們說了,嬰兒的認知建立來自於自己的活動經驗。當孩子把玩具或者勺子扔下去的時候,他會發現玩具的聲音和勺子的聲音是不同的,為了驗證這種不同,他會不斷的扔下所有的東西,孩子逐漸意識到不同的物體聲音是不同的,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有的物品聲音更清脆,有的聲音更沉悶。

在成人看來這些經驗似乎習以為常,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幾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經驗才能內化為孩子的內部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會發現有的東西的聲音很清脆,所以孩子更加熱衷於扔同一種物品,比如勺子,這是他發現了勺子和這些物品的不同,對於孩子來說,這可是不小的進步。

孩子喜歡扔東西是天生的社交需求

很多媽媽發現,孩子喜歡扔東西,如果這些行為可以引起成人的關註,孩子會更加喜歡去做,我們說這是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力,很多人會說,為了制止孩子的行為,家長最好可以忽視孩子的行為,這樣真的好嗎?

引起家長的注意力目的是因為孩子天生有社交需求,如果盲目的忽視孩子的關註,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早期發育。

因為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天生需要社交需求,孩子與父母建立的關係將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

在《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神經科學家莎拉·勞埃德·福克斯使用一種特殊的掃描儀來分析剛剛出生一周的寶寶的大腦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剛出生的寶寶亞瑟看到了兩種不同的圖形,一種是人臉,另一種是機械玩具,儀器顯示當人臉出現的時候,亞瑟的大腦供氧量明顯增加,證明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活躍的區域叫顳上後區,這個區域是我們對外界事物做出反應的區域,是我們與人交流的區域。孩子只有一周,已經開始建立起日後社交的框架。

孩子的交際需求是為了日後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所以說孩子的社交關係建立始於母子關係。

研究者在半歲的孩子面前放上一個會說話的機器人,當機器人說話的時候,所有孩子都會給出回應,或者是聽不懂的語言,或者是動作來回應,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能夠對父母的交流做出回應。

當孩子無意中扔出東西觀察到母親的面部表情或生氣或高興,總之孩子成功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當他們想要獲得這種關註的時候,就會利用扔東西來表達自己的社交需求。不是為了關註,是為了互動。

如何利用孩子扔東西幫助孩子進行早教

魯道夫·謝弗說: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兒童需要在看護人的幫助下完成這些任務。任務出現的時間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兒童看護者的影響。強大的遺傳動力是新能力的出現和功能住阿奴啊到新水平的第一作用力,但是無論遺傳動力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看護者的支持、維護和促進,發展驅使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後天的影響決定著先天的遺傳。孩子的成長和看護人有著直接的關係。

比如抓住孩子喜歡扔東西的行為,父母的正確做法會幫助到孩子進行早期教育。

幫助孩子練習客體永存概念

「客體永存」標誌著兒童從局限於當時當地的身體動作中解放出來,認識到物體的位置轉換和永久存在性。所以客體永存是孩子早期發育的重要里程碑。父母可以用躲貓貓的遊戲來幫助孩子增加孩子短暫性記憶的發展。通過玩具擺放不同的位置,或者藏身於不同的位置來加強孩子短暫記憶的練習。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2歲之前都是在練習「客體永存」。

客體永存的概念會經歷兩個階段,階段一,我看不見你即你看不見我;階段二,開始分清你我,認識到你和我的區別。

所以多孩子理解「客體永存」概念,也是在提升孩子的認知,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

利用扔-撿幫助孩子練習空間感知能力

想要孩子掌握空間距離的感知能力,除了讓孩子練習扔東西之外,父母可以通過從扔到撿來鍛煉孩子的空間能力。可以讓孩子站在原地扔,扔完去撿,讓孩子熟悉平面的距離;也可以讓孩子從床上或者沙發上去扔東西,在爬到地上去自己撿起來,一上一下的距離感,讓孩子掌握上下的空間距離。

還可以讓孩子扔東西的距離不斷的增加,坐在凳子上,坐在沙發上,抱起來,在不同的距離扔東西,再去自己撿起來,通過各種距離和空間的練習,增強孩子的空間感。

準備豐富的物品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自於探索的經驗,想要幫助孩子提高認知能力,父母需要提供足夠多的不同的物品來讓孩子進行扔東西。

  • 首先,準備足夠多的不同材料的物品,比如塑膠、布偶、木頭、矽膠、金屬等,不同的物品扔出去的聲音不同;
  • 其次,準備不同形狀的物品讓孩子來扔,比如塑膠球、方形積木、多邊形或者毛線球,不同的物品扔出去的狀態是不同的,比如球會不停的滾動,通過這些對比豐富孩子的探索經驗;
  • 第三,通過對話,增強孩子的認知;撫養人需要幫孩子說出客觀發生的事實,幫助孩子建立認知,比如球會滾動,但是三角形不行;金屬的聲音可比布偶的聲音更大。

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出生一周的寶寶會更喜歡人臉,整個嬰兒階段,孩子們需要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迷戀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會逐漸擴大,而母子關係是我們與整個社會建立關係的基礎,就像蓋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樣。

面對孩子的需求,父母們應該做到兩點:

第一,做到及時回應不要忽視,很多父母認為想要讓孩子停止扔玩具,就要忽視孩子的行為,恰恰相反,最好及時回應,用表情,用語言,支持與反對,讚成與鼓勵,不管是任何情緒都可以表達出來。

第二,與孩子多互動。我們需要與這個世界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需要融入到集體的生活中,所以孩子需要最基本的迷戀關係,這種關係來自於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良好的迷戀關係可以讓孩子把這種關係向外延伸,如果總是忽視孩子,孩子反而會切斷自己的情感連接,拒絕互動。

很多父母總是熱衷於早教,事實上,父母理解了嬰兒出生前兩年的重要階段,就會明白真正的早教的意義。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8個月嬰兒總喜歡扔東西,別在阻止,父母用這四種方法孩子更聰明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