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竟然被人懟說是個超級大懶媽??!!
開前幾天婆婆的幾個老閨蜜來家中做客,恰逢大寶午休時尿了床,照慣例在她醒後,我讓她醒來後去清洗自己的小褲子。
但許是家里突然多了好多陌生人有點害羞加上起床氣的緣故,她竟然一反常態跑去抱著奶奶耍賴撒嬌哭鬧不願意清洗。
我耐著性子和她溝通,希望她能平靜下來,然後選擇是由我幫助她清洗還是自己晚些洗,但阿姨們卻忍不住開始數落起我來了:
「孩子還小,哪里會洗,你自己一分鐘就洗完的事幹嘛折騰孩子?」
「讓她洗,一會弄得到處都是水,你不更麻煩?還不如自己洗呢。」
「不要這麼懶嘛,你自己洗洗一會就好了,娃娃還小呢,長大自然就會了嘛。」
……
你一言我一語,剛產後不久的老母親我,鬱悶的瑟瑟發抖。
當媽的都知道「讓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都做好」麻煩 100倍好嗎!
別人都羨慕我娃才 3 歲就可以自己獨立吃飯,能清洗自己的小衣服小襪子,會自己收拾玩具,偶爾我下廚時還能幫我打打下手,說我是個「幸運」的媽媽,但天知道我為了這份「幸運」都付出了什麼。
讓孩子自己做事,在許多情況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煩,因為孩子往往會幫倒忙。
就洗衣服這件事,我自己原本一分鐘就能解決的事卻要花一個小時和孩子溝通。
她清洗時我得在旁協助,百般叮囑,她洗完後我還要替她收拾一片水滴狼藉,還得發揮演員天賦極盡表揚她,鼓勵他。
甚至我還要忍受全世界的不理解,被老人說是虐娃,被豬隊友說瞎折騰……
費勁周轉,終於讓娃解鎖新技能,人人都誇娃乖,我卻獲得了」懶媽媽「的稱號,簡直懷疑人生!
我這個「懶媽」實則舉著「千斤頂」,累爆炸。
但我一定要做,因為我知道要是我要是不偷這些「懶」,不僅沒辦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更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大寶第一次洗衣服是她 2 歲 8 月的時候,在她一次堅持不肯穿紙尿褲睡覺卻尿床後。發現自己尿床後的她沒有呼叫我,而是偷偷脫下自己的褲子要去清洗自己的褲子,不料卻被婆婆撞個正著,婆婆看她拿著褲子偷偷摸摸的樣子哭笑不得,然後說:
「寶寶,別動,你不會的,奶奶來洗,你長大再自己洗。」
說著就奪走了大寶手中的褲子,沒成想孩子卻嚎啕大哭。
回家看到這一幕,我趕緊抱起孩子到房間單獨安撫,並問清緣由。
原來我不到 3 歲的小小人兒已經會心疼媽媽了,她要洗褲子一方面是想減輕我的家務負擔,另一方面也想我看到她自己洗衣服後表揚她,同時也對自己尿褲子感到愧疚。
奶奶的拒絕讓她挫敗、愧疚,她感覺自己真沒用。
我們常常無心地通過講話的語氣、行為動作,以大人的偏見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做不了事情,還會武斷地規定所謂適齡行為的標準,制止孩子在不對的年齡做「本不該」做的事。
一個兩歲的孩子試圖幫忙清理餐桌時,我們立刻從他手里把盤子搶過來:「別動,寶貝,你會把盤子打碎的。」為了不打碎盤子,我們卻打碎了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當一個孩子自己穿上了鞋,我們卻說:「你看,你把左右腳穿反了。」
當小寶寶第一次嘗試自己吃飯,結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臉,把餐椅、圍兜和衣服都弄髒了,我們會大喊:「看你搞得這麼臟!」然後把勺子從他手里拿過來,喂他吃。
這些行為向孩子展示的,是他多麼弱小無能,當孩子通過拒絕張嘴吃飯,來表達他的反抗和不滿時,我們卻對他生氣。
我們的行為阻礙了孩子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
很多長輩總說「孩子還那麼小,能學會嗎?」其實自給自足是人類成長的基本需求,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學習照顧自己,孩子天生就具有極大的勇氣,並且熱切地嘗試其他人能做的事情。
孩子想自己倒水的時候,我們只需要信任她,給她鼓勵就夠了,如果水灑了,我們只需要不斷鼓勵她面對失敗,擦掉灑出的牛奶,輕聲說:「再試一次吧,你能做到」
「等你大一點就會了」傳遞出的是孩子現在太小、能力不夠、不完美、不夠好。
那麼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盡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為我們要學會將事情和人分開——「事情沒成功是可以的」、「很遺憾結果沒像你想像的那麼理想」。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每次的失敗只是孩子的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孩子的個人能力、年齡無關。
一個「成功」的媽媽一定是個「懶媽媽」更是一個「笨媽媽」。
「懶媽」和「勤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對比顯見。
同樣是 3 歲女娃,我家女兒衣食住行幾乎能自理,當然少不了我在旁邊指點,但是 3 歲的侄女卻還似是個「小寶寶」,飯要追著喂、鞋帶掉了要哭泣,甚至睡前還要她媽媽把屎把尿……
誠然,「幸福的懶媽」不是那麼好當的。
在實施懶媽媽計劃前,一定要事先計劃好。
1、懶媽不是真懶,只是「身懶心不懶」,做好隨時「救火」的準備。
要讓孩子跟大人分床,夜里還是得偷摸著起來給她蓋被子;孩子自己吃飯,剛開始時可能會灑的到處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會搞得水漫金山,那你就得大禹治水。
2、善於創造和把握機會。
創造讓孩子獨立做事的環境,引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從自己脫褲子到自己洗褲子,從自己收玩具,到自己洗玩具,從聽媽媽講繪本,到學著繪本的故事給媽媽捶背……每一件事都有順序和時機。
3、有信心、耐心和鼓勵。
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煩幫倒忙;對孩子多表揚、多鼓勵,少埋怨、少指責,循循善誘,促其進步。通過談話、講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剛開始寶寶剛開始學習自己穿鞋系鞋帶的時候,幾乎每次都要半小時左右才能完成,我會在旁邊不停的給他鼓勵加油,失敗了就及時安慰她,成功了就戲精上身,誇張的表揚她:「哇,寶貝你可以自己穿鞋了呀,真的是好棒!是個了不起的大孩子了。」
為了培養她養成收拾的習慣,我每天又是講故事又是設立獎勵系統,通過各種方法帶動她,整整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她才有自主收拾的意識。
4、不要讓孩子誤會你的愛減分了。
從 100% 的愛到 70% 的愛,這部分缺失的愛會讓孩子不適應,產生情緒。一定要不要讓孩子產生「父母不愛我了」的想法。
比如之前第一次鍛煉女兒獨立吃飯時,我們就只是簡單地通知女兒吃飯,然後自顧自的開始吃飯,女兒見我們沒有像過去那樣幫她盛好飯,就哭鬧起了罷食。
我對她說:「你已經 3 歲了,應該自己盛飯、吃飯了。媽媽不是不愛你,而是因為想讓你和媽媽一樣棒,媽媽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已經自己吃飯了哦,你一定也可以做到,來,媽媽給你盛飯,你看媽媽是怎麼做的,下次自己做,我們不著急慢慢來。」
在我的示範下,女兒學會了盛飯吃飯,沒多久,我們再也不用為她的就餐問題煩心了,她知道哭鬧沒用,吃飯是自己的事,爸爸媽媽不會管她。
4、慈愛提醒的遵守規則,和孩子一起改變。
做一個懶麻麻一定要學會和孩子講規則,幾點就不可以看電視、玩具不玩要收哪里、每天可以吃多少零食……
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說話的方式、飲食習慣、待人接物的模式所以父母一定是要做好榜樣的。
不過和孩子講規矩時必需是溫和慈愛的,比如孩子亂丟玩具時可以這麼說:
「寶寶,你的玩具怎麼丟在地上呢,媽媽剛剛走過去,差一點就被絆倒了,我們不是說好每次玩完的玩具要放到粉絲的箱子里的嗎?你要是像昨天那樣,把玩具收到箱子里,媽媽會很開心很為你驕傲的,大孩子就要學會要遵守規則哦。」
孩子聽完一般都會愧疚自責但又期待做出改變後得到誇獎,然後我們的「奸計」就得逞啦,孩子就會乖乖地收拾玩具了。
6、化身「笨媽媽」,激發孩子保護欲
我只要不舒服就會對女兒撒嬌,讓女兒幫我倒水送吃的,她還會主動要幫我按摩捶背。
我也不做默默奉獻的媽媽,比如周末要帶女兒參加親子活動,我就會拍拍她的小腦袋,「牢騷」幾句說:媽媽還好困呀,你看為了你,媽媽又少睡了一個懶覺。
每次這時候女兒都會摟著我懂事地回答:「謝謝媽媽,辛苦你了,會我贏了比賽把獎品都給你好嗎?」
沒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報,但是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不過切記「牢騷」有度,不要一直強調你的辛苦與付出,否則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就勤了。
不要用一個媽媽表面上的忙碌來評價她是否是個合格的媽媽,請看一個孩子的成長表現來判斷好嗎?真正會帶娃的勤快媽媽,是用耐心和智慧養育孩子的。
請珍惜每個花精力讓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的媽媽吧!
我有個小小請求,幫忙文末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