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十萬個小妙招
我是你的生活貼心小棉襖~
01 為勸兒子上學 母親長跪不起
不久前,一張圖片在網上瘋傳。
為勸孩子上學,母親在孩子面前長跪不起,而孩子只是一味低頭玩手機,悠閒地翹著腿,對母親視若無睹。
更可氣的是,男孩不但不理睬已經跪了一小時的母親,還拍照發朋友圈炫耀,並配文「開心每一天」。
母親跪兒子,真是讓人心寒。
不過,看到這位母親如此卑微,低姿態地跪在兒子面前,我卻同情不起來。
她兒子能有這副德性,都是她親自慣出來的。
常言道:慈母多敗兒。正是父母無底線的愛,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明明是身在窮門,卻要富養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多了。
他們大多持有這樣的觀念: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多少父母寧可自己勒緊腰帶過日子,也要滿足孩子的物欲。
因而,也養出了種種不同模樣的敗家子女們。
02
窮門富養
養出敗家兒
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父母:
有一對夫妻,靠一家小店維持生計,經營慘淡,每月收入只能勉強夠交房租,平時吃飯都不敢點肉菜。
而他們剛上大學的女兒一開口就要最新款蘋果手機。夫妻倆為了不讓孩子在同學前自卑,硬是拖了一個月的貨款才攢夠了錢。
同事的朋友,朋友圈裡總是分享精致無比的消遣,安利昂貴的大牌美妝,從頭到腳都是名牌,不知情的都以為她是個富二代。
可同事告訴我:「她家境其實不好,父親月薪四千,母親下崗多年。」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於是不顧實際,傾盡所有給孩子超出自身水平的生活條件。
但,萬事皆有度。
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欲,只會讓孩子變成金錢的奴隸。
一位父親送女兒到加拿大留學,殊不知女兒偷了卡,很快將卡裡的錢全部轉到自己卡上。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父親苦口婆心地教育後,女兒竟然把父親和所有親戚全部封鎖,跟家裡斷絕聯繫,音信全無。
還有,12歲小學生為打賞遊戲主播,花光環衛母親四萬積蓄。
14歲兒子打賞主播,住地下室、三班倒的父母辛辛苦苦攢下的3萬多積蓄最後只剩1毛5。
一味的富養,讓孩子形成了扭曲的金錢觀。
讓孩子誤以為錢是問來的,一問就有。
他們逐漸變得金錢至上,把錢作為所有行動的推進力,有錢好商量,沒錢免談。
父母這樣做,你以為孩子就會感恩嗎?
不一定。
最近抖音一短視訊大火:「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視訊裡,母親一直堅信女兒要富養,不管什麼事都用金錢來解決。
讓女兒買醬油,要跑腿費才肯去;
周末讓她看望奶奶,也得給錢才行;
就連幫哥哥倒杯水,也伸手要錢。
到後來,母親病危在床,女兒一如既往,要給錢才肯照顧母親。
母親重病,她關心的不是母親的病情,而是開口就問家裡要拆遷的房子。
可悲嗎?
總是用金錢獎勵孩子做事,只會讓孩子掉進錢眼,最後變成連孝順都不會的白眼狼。
盧梭在《論教育》中指出:
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不管是金錢過度獎勵,還是無條件富養,都是父母為孩子未來種下的隱患。
這些父母正在把原本正常的孩子,用愚蠢至極的教育方法培養成混世魔王、白眼狼、吸血鬼。
可怕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方法有問題。
03
別人孩子有的
我孩子也要有
「窮門富養」的父母,主要是出於兩大心理:
一是補償心理。正因為家庭不富裕,父母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擔心給不了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孩子會因此自卑。
很多父母吃苦吃怕了,不想孩子步自己後塵,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讓孩子過得好。
這是大多父母的心聲:
「別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不然會被別人看不起。」
「別人家孩子買得起,我就是借貸也得給孩子買,不然孩子會自卑。」
「大人苦點兒沒什麼,不能讓孩子受苦。」
「我現在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將來孩子有出息了,一定會感激我。」
二是父母轉嫁到孩子身上的攀比心理。
富人穿地攤貨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
你家孩子去打工兼職是窮,貝克漢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正如此,貧窮的父母出於攀比心理,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拒絕讓孩子打工穿便宜衣服,不惜超出經濟承受能力為孩子添置大牌衣服鞋子。
這是很多父母的現狀。
但現實卻只是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和膨脹的物欲,犧牲了眾多卻換不來孩子的理解。
在老家,鄰居老李就是這樣,他屬於老來得子,收入不高卻對兒子有求必應,從小兒子吃穿用度都是大牌。
他兒子24歲還無業在家,不肯出去工作,老李到處借貸給兒子開了個工作室。可是兒子隻知道吃喝玩樂,工作室賠得一塌糊塗,還整天抱怨父母沒本事,要求父母必須給他買車買房。
沒吃過苦的孩子,不能體會父母的付出,長大就會變得沒有擔當,不懂感恩。
他們心安理得地啃老,變成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巨嬰。
一個人沒有不幸的體驗,反而是他最大的不幸。
04
趁早放手
他不能永遠都是孩子
真正的富養不是一味的物質滿足,而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對待世界的方式正潛移默化影響著你孩子的三觀。
他的路你無法替他走,更不能永遠把他保護在你的羽翼下,趁早放手,未來得他自己走。
一位英國心理學女博士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而那些舍不得放手的父母,只會讓自己孩子淪為巨嬰,喪失生活能力。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讓人看得很心酸。
山東濰坊有一位70歲的阿婆,她有個兒子,在家啃老二十多年,每個月僅靠著自己3000元退休金生活。
如今,兒子已經四十多歲了,每天只會在家打遊戲。而母親每日奔走在街頭,幫兒子找工作。
22歲男生留學敗光200萬,棄學回家,天天宅家打遊戲,吃飯要奶奶一口一口喂。
48歲的海歸碩士,回國後不肯工作,靠老母親給的生活費茍活。他母親已經82歲了,患有尿毒症,苦苦哀勸兒子出去工作,兒子卻死活不肯。
正如武志紅所說,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
那些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正在品嘗當年自己種下的惡果。
8歲時你沒教他系鞋帶,20歲時他也能學會。
但20歲他本該獨立賺錢養活自己了,他卻隻學會了系鞋帶。
泰國短片《鳳梨冰淇淋》,講述了一個窮苦家庭的母親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
孩子第一次主動嘗試把鳳梨冰淇淋拿去賣,可是並沒有人買。母親告訴她,「你去看看別人是怎麼賣的。」孩子細心觀察後,掌握了方法,很快她的鳳梨冰淇淋被一搶而空。
視訊裡的母親雖沒有文化,但她知道要讓孩子盡早適應社會,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像她說的:「哪怕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很好。」
不包辦,不設限,讓孩子自己從生活中尋求答案。
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裡寫到一對母女的對話: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很多父母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干預孩子的人生,剝奪他選擇的權利。
但孩子需要在生活體驗中,形成自己對事物的認知。
與其用你的經驗告訴孩子世界的模樣,還不如讓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感受。
有些路孩子非獨自走不可,趁早放手吧!
那些你替孩子走過的路,未來都會成為他的坑!
/ 每日好貨分享 / 都是大牌原單貨原廠貨海關貨 分享給你們性價比最高的 大牌好貨 掃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