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教育專題
打造優等生
學習力+內驅力+創造力
父母堂
自線下復課以來,初、高中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甚至跳樓輕生事件時有發生。
這並不是今年的特殊現象,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據悉,全國13個省約1.5萬名學生參與了調查。
《小歡喜》中英子因憂鬱跳江,也是現實學生不堪壓力的縮影。
▲劇照,父母懷抱英子痛哭,充滿懊悔
是因為 “孩子太脆弱”嗎?
許多家長自己又做了什麼?
不重視孩子隱形的心理健康教育,
經常用刻薄的語言指責甚至打罵孩子。
如果覺得孩子沒有悔改,
或者成就沒有提高,
那就嘲諷得再狠一點兒,
打罵得再重一點。
1
長期挨打的孩子
智商低於常人
父母的打罵並不能把兒女變成別人家的「好孩子”和令人艷羨的那個同班”學霸”,反而極具危害。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利用4年時間在全美範圍內對2歲至9歲的孩子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的成就要低於不挨打的孩子:
2-4歲 降低5分
5-9歲 降低2.8分
負責這項調查的專家默裡•施特勞斯解釋道,父母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身心創傷,會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表現欠佳,認知能力難以得到發揮。
長期挨打,會讓孩子的性格變異
在影片《憤怒的公牛》中,一代拳王傑克·拉莫塔就經常被父親毆打,身體和心靈傷痕累累。他心理扭曲,自卑、多疑、傲慢、嫉妒、狂躁,充滿攻擊性,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他不信任妻子,無法控制情緒時會連抽妻子耳光,還暴打弟弟。
▲劇照,多疑又狂躁的傑克·拉莫塔
看看以下兩張大腦圖片有何區別?
▲網路截圖,大腦對比
2009年哈佛大學研究表示,被家長打罵三年以上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沒被家長體罰過的孩子的大腦發育差距很明顯。
左邊是沒有經常被打罵孩子的大腦,處於正常狀態。孩子也相對更善良,寬容,熱愛學習。
右邊是經常被打罵孩子的大腦:黑暗區域較多,意味著大腦容量減少。缺失的區域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缺乏智慧、同情心等能力。
由於長期遭受打罵,孩子要麼變得膽小、懦弱、孤僻,要麼變得反叛、反社會。而這兩者最後都使他厭學。
2
提高成就
不能依靠打罵
提高孩子的學習成就,是一項全方位的能力工程,不是靠一次打一次罵就能改變的。當我們無法改變孩子學習的現狀,怎麼辦?
不打不罵,給孩子尊嚴
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母親盧雅文女士,就專門寫過一本書《我的兒子馬友友》,書中,她說自己和先生從來不曾因為兒子大提琴拉得不好就去打罵他。
▲馬友友與母親盧雅文
她也在受訪中提到:
「我的先生是個教育家,很會循循善誘,每次不會讓友友練得太長,隻15分鐘,讓他專心地練,因為小孩子頑皮,定力不夠,專註比時間更重要。」
「我的先生從來不會因為音樂而打小孩子的屁股,不讓小孩因為音樂而受罰,因為怕小孩心裡會留下陰影……」
曾有節目做過一個街頭測試,請一個小學生拿著分數不高的試卷找路人代替爸媽簽名,看路人對此事的態度。孩子並沒有像節目組預想的那樣順利得到簽名,反而收獲了諸多路人暖心的回應。
▲視訊截圖,路人阿姨對孩子善意鼓勵
孩子都有自尊心,即使兩三歲的幼兒,只不過不同年齡孩子的自尊表現形式不一樣,家長的言行又起決定性的影響。希望爸爸媽媽們,像對待一個路人孩子一樣,用寬容大度和耐心對待我們自己的孩子,珍視孩子尊嚴,多和孩子說幾句:「沒關係」,「我知道你想……」,「我理解」,「我們一起想辦法」。
肯定成就,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人本就存在個體差異,成就肯定也分三六九等。接受現實,當我們發現孩子成就沒有達到預期時,請降低過高期望值,先接納他已取得的小成果,淡化他一定要做得比別人好的概念;不橫向比較,不要總說”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好。
大熱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再局限於「只給孩子看」,它折射出最感人的父(母)子親情,家長也能從中獲得教育啟發。
小哪吒叛逆淘氣,特立獨行,從出生就受到眾人的排擠、厭惡。李靖夫婦對身為「魔丸」的哪吒無條件接納,他們對哪吒的期望,是做一個不危害他人、有愛滋養的普通人。
▲劇照,哪吒一家三口
不能超出孩子潛能,強行逼迫
有家長會問,那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可以逼一下就能成功,而我對孩子提高要求他就被擊倒了呢?因為——
超越能力的逼迫和挖掘孩子潛能的逼迫是兩回事。
電影《摔跤啊!爸爸》中,兩個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因為打贏了鄰居男孩,而被父親意外發現了摔跤天賦,父親便為女兒計劃了一年的強制性摔跤訓練。
在父親的”逼迫”下,女兒果然發揮出不為人知的潛能,也喚醒了內在的獨立人格,最終拿到了金牌。然而這段真人真事告訴我們,育兒要「因材施教」,如果女兒沒有摔跤潛能,再怎麼逼也沒用。
▲劇照,父親「逼迫」女兒高強度訓練
同理,如果你的孩子在某科目的學習上遇到偏科難題,那麼再繼續逼孩子拿高分則會適得其反。對策就是「曲線救成就」,降低對短板學科的分數要求,聚焦孩子擅長的項目,以長帶短,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
無視孩子的學習能力,一味對成就提出高要求,還會把孩子推進學習的”恐慌區”,讓孩子活在嚴重的挫敗感中。長久下去,孩子不但容易厭學,還會自暴自棄,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也就是認準自己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現狀,於是成就也會越變越差。
3
另辟蹊徑
不為分數舍健康
先看一組數據:
全國高考人數繼2009年後首次突破千萬,並在最近兩三年繼續保持在千萬規模。天津、上海外,多數省份985高校錄取率沒有超過5%。在985錄取率排名靠後的幾個省份中,考生要進前1%,才能考進985!多地中考人數和高中總收錄人數占比要接近2:1,也就是說多地將有一半的孩子都進不了高中讀書。
如果已知孩子學習潛能欠缺,家長又何苦逼迫孩子去硬擠「獨木橋」,拿健康換取一個虛妄的分數,最後把孩子逼向絕路。另辟蹊徑,挖掘孩子更多的特長,努力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即使沒有進入名校獲取光鮮學歷,也能依靠本領養活自己,身心健康地生活。
5月初,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研究所學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專家王楓,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給家長提出了建議,幫助孩子更快適應返校後的學習生活:
▲《文匯報》
少施壓,讓孩子把焦慮控制在「中等偏低」
「比如可以讓孩子通過腹式深呼吸、肌肉的緊張放松對比練習、聽音樂冥想、大喊宣泄、適度運動以及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來轉移注意力等。」
多鼓勵,幫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
很多家長常會叮囑孩子”別緊張”,但其實這三個字隱含的意思是”這件事上你可能非常緊張,我告訴你別太緊張”,這反而會加劇孩子的緊張。不妨換些更正面的鼓勵詞匯,比如「加油」、「你可以的」等激勵語句來給孩子打氣。
不打不罵,放平心態,陪伴孩子找出躲在成就背後的「無形牽絆」,並幫助孩子解除套在身上的「致命枷鎖」,備戰中高考,更要守護健康。
親測貼士
忍不住打了孩子怎麼辦?
1.爸媽犯下了錯,及時給孩子道歉
2.抱抱孩子,讓孩子明白爸媽依然愛我
3.多溝通多陪伴,讓孩子重拾安全感
查閱更多家庭教育技巧
長按QRCode搶鮮讀↓
↓↓↓ 點「閱讀原文」搶鮮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