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養育路上總有數不清的疑惑,向專家提出你的疑惑,小愛將不定期把老師的回答整理放出,供你參考。本期問題由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老師作答。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問:有一種說法是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或者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你怎麼看?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老師回答:
如果說這句話的人的出發點是覺得孩子是從模仿、榜樣當中學習的,那麼我覺得他很正確,因為孩子在入學之前,如果說父母自己帶孩子的話,基本上孩子每天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如果不是父母自己帶孩子,那這句話就要打問好了。
另外,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這是肯定的。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如果父母是教練,能教孩子多久呢?
一旦等孩子開始入學了,他受學校、同輩、教師的影響會比父母大很多。這時候,在家裡面你們關係的好壞、你們的溝通方式仍然是主要的。但是出了家門,他就處在另外一個環境。孩子天生就可以區分在不同的環境下該做什麼樣事。所以說,這個時候父母的影響很有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種話其實模棱兩可,就是看你怎麼去理解。
跟孩子玩的時候,要故意讓他嗎?
問: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需不需要讓他贏?因為有一種說法就是你得讓孩子贏,讓他感覺到他的勝任感,另外一種就是說你不能讓他贏,你要跟孩子公平遊戲。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老師回答:
我跟孩子有輸有贏。孩子三歲之前好像對很多遊戲的規則不是特別懂,所以,他不存在贏或者不贏的概念,他就是覺得我完成了就好了。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就不會跟他爭你是贏了還是輸了,他覺得那樣高興就好,只要他願意玩這個遊戲就好。
現在我的孩子大一點,有了一些輸贏的意識。我跟他玩遊戲的時候,他會有輸有贏。因為你要真的跟孩子完全用智力去拼的話,肯定是你贏。這個時候就會讓一個遊戲的挫敗感太強了,所以我不會總是讓他輸,在有的小步驟上,讓一讓他。我發現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他贏了兩盤,然後我再贏,他挺能接受的。
我沒覺得輸贏是特別大的一個事,你覺得怎麼能夠讓孩子繼續很高興地跟你一起玩,就挺好的。
怎樣教育黏人的孩子?
問:我家孩子三歲多,剛剛上幼稚園,感覺分離焦慮期一直沒過,特別黏媽媽。我是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註,還是要刻意離開一下,讓他意識到媽媽不可能總陪著他?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老師回答:
這兩者不矛盾,就是要看「更多的關註」是指什麼。我覺得既然分離了,在一起的時候肯定應該更珍惜在一起的時間。就好象我們說母嬰迷戀理論一樣,焦慮是互相的,我相信這個焦慮不光是寶寶,而且媽媽也是。你也有需要他的時候啊,你需要他就跟他在一起,去擁抱他。
如果本來就已經有很長時間會不在一起,在一起的時間就好好地享受親密時光。如果你所說「更多的關註」是這樣的話,我覺得無可厚非。
但同時你也可以告訴他,他可以慢慢獨立了。你們在一起很高興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你長大了,你有小夥伴了,你們可以在一起更好的玩了,所以媽媽上班了……
陪伴和教育孩子獨立,這兩個可以是同時進行的。
像我長期出差,寶寶如果說「我很想你」,我從來不會嘗試去否認他的這個情緒,或者說「你不用想,或者不用哭,不用難過」。我說,「我知道,媽媽也很想你」。然後我就比劃一個大圓圈,說我想你有這麼多,然後孩子也跟著比劃,說那我想你有這麼多。就把這種思念情緒變成一個很正向的東西,接受孩子的這個情緒。
我家寶寶一歲半,一步不離媽媽,還不跟小朋友玩,也不讓別人碰他的東西,看見什麼都害怕,性格內向,該怎麼調整?
一歲半,跟媽媽一步不離,我還是會先要了解他的養育環境什麼樣的,是誰帶大的,除了媽媽之外有沒有別的人?因為我覺得孩子不可能24小時一步不離,這可能是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
既使到現在,只要我在的情況下,我們家寶寶一定是做什麼事首選媽媽,我不知道你說的一步不離是不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如果我不在,寶寶就好的很。爺爺也行,奶奶也行,或者爸爸也行,只要我在,那就沒得說,就得媽媽弄。但我並不覺得這很黏,我覺得這個挺好,在他心目當中媽媽還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我挺珍惜的。因為這並不影響我不在的時候他的表現,他仍然很獨立。
一歲半的小孩是沒有太多的意識跟別的小朋友玩,我家寶寶也一樣。他也是三歲以後才會主動跟別人玩的,我覺得這是正常的沒什麼。
不讓別人碰的東西,我覺得也是看多嚴重了,如果說普通的摸一下他不讓摸,我覺得這個也挺正常的反應。如果說是那種家裡來小朋友玩了,別人玩一下他的玩具,他就大哭大鬧的話,我想說的是:如果大人覺得這是不可以的,那你就明確的告訴他,要學會分享,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這樣就夠了。有的大人覺得這是可以的,那就沒有必要干涉。其實問題中提到孩子的表現都是挺正常的。
需要讓小寶寶固定時間睡覺嗎?
問:我家寶寶7個月,睡覺沒規律,晚上有時候8點睡,有時候9點睡,要不要給他定例矩,固定時間點睡覺?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老師回答:
我覺得那要看為什麼沒有規律,可能是因為大人沒有規律,所以如果你解決不了大人的問題的話,只要求孩子可不行。打個比方,9點睡覺是因為那天爸爸回來晚了,想多跟他玩一會兒,或者那天爺爺奶奶在,覺得早點睡沒有這麼重要,等等。所以其實說白了是個大人的問題。
對小孩來說,如果說媽媽指的規矩就是指幾點鐘睡覺的話,我覺得沒有刻意的去定義,但是應該有一個大概的範圍。我自己是希望有一個規矩,這樣我能夠保持自己生活的常態。也就是說,定例矩是為了大人,不是為了小孩。如果大人需要,那你就定例矩。
但要注意,你定的規矩一定要能夠遵守。如果你定了一個你知道在當前環境下不現實的規矩,那你就給小孩和大人徒增加煩惱和焦慮。
比如我們家寶寶上床的時候很規律,基本上就是七八點鐘,但是他夜裡要醒無數次,我不可能規定他不醒啊,那就先不管了。
孩子受欺負還不在乎,該引導嗎?
問:我的孩子五歲,性格溫順老實,在幼稚園裡老受別人欺負,別的小朋友可以隨意拿他的玩具、排隊的時候插他的隊。但我孩子一點兒都不反抗。他還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玩,玩遊戲的時候老是扮演最倒霉的那個角色。我要不要引導孩子呢?孩子自己無所謂,但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有點窩囊。如果引導的話,我該如何引導呢?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老師回答:
這位家長說的特別好,這個其實是她的問題不是寶寶的問題。
如果像她說的,寶寶並不在意,你為什麼要干預?干預的原因是你自己覺得不爽。對寶寶來說,本來不是一個負面的事情,你把它變成了一個負面的事情。
寶寶本來可能覺得跟著小朋友屁股後面玩他很開心,別人把他玩具拿走了,他也不傷心。現在你告訴他說,這個不對,他突然覺得,我要意識到這個不對,然後我還要去處理這個我過去沒有意識到的不對。
所以,我覺得這個其實是大人可以學習的一個機會,可以問寶寶為什麼覺得這樣挺好的,他怎麼想的,而不是你覺得怎麼樣。❖
微信改版後,好多人都說找不到小愛的推送,為了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把小愛設為「星標☆」吧~
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