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劉純婷
圖片:Le petit Nicolas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最近被一則新聞吸引。
上海的一位母親,為了孩子能上某所雙語私立幼兒園,陪睡校長。在校長再次威逼利誘其送身的時候,她無奈之下把事情告訴了丈夫。
丈夫氣憤之下,要求兒子換學校,並找人投訴這位校長,同時譴責妻子的行為是出軌,意欲離婚。
這位媽媽認為,丈夫太不懂事了,大人們為了孩子受點委屈是應該的,這不算出軌。而且之所以用了這種不得已的方式,是因為丈夫沒錢沒本事。她作為媽媽,不能讓孩子去那種垃圾幼兒園,輸在起跑線上。
這件荒唐事爆出來之後,看客們居然還分成了兩個陣營。支持方表示,只要為了孩子,做了沒有尊嚴和底線的事情,都是偉大的。反對方認為這種行為突破了人性的底線,不值得,醜陋。這種母親不可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說實話,居然有很多人公然支持這種做法,認為這是一種偉大的行為,確實讓我震驚。
2
我有個朋友,自己被逼著學習的經歷,記憶猶新,她以前就信誓旦旦跟我說,她絕對不會逼孩子讀書的。
結果打臉的日子來得特別快。她女兒小學三年級,這次期末考試考了95分(倒數),她哭著給我打電話說,這麼小就開始落後,這以後可怎麼辦?
她說,原本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後來陸續發生了幾件事情,讓她覺得問題嚴重了。
一是班主任老師請她過去談話,說,現在內容很簡單,就考不到一百分,以後知識越來越難,會更難勝任,很多孩子一到初中數學就徹底垮掉了。趁早給她想辦法。
另外一件是,她女兒跟班上其他幾個同學關係好,七八個家長建了一個小群,孩子們經常一起出去旅遊,一起過生日過節日,她女兒懂事不嬌氣,很受歡迎。期末考試之後,這個群悄悄解散了。
結果有一次,小朋友打電話聊天,問她女兒這次怎麼不一起去雲南玩?她才知道,她們重新組群了,但是自己被請出來了。經她側面了解,原因是她女兒的成績。
她說:「我看著女兒,覺得她可憐。她這麼小,她還什麼都不懂,她也沒做錯什麼,她就要被人嫌棄了。當她問我,媽媽我們為什麼不去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心像被錘子猛敲了一下。她還是那個聽話、懂事、溫和的小姑娘,但是她不知道生活已經向她展現惡意了。
我能想像得到,她成績如果繼續不好,她將會遭受世人多少冷落。我一想到這些,我夜里都沒法入睡。別人怎麼對我,我不在乎,但是她們這麼對我的孩子,卻真的傷到我了。我只想她做個開心的小姑娘,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是她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她沒有這樣的機會。她必須優秀。我要讓那些看不起她的人知道,是她們自己瞎了眼。」
3
我相信很多母親,都希望孩子能通過學校生活去找到自己的夥伴,找到自己的志趣,建立自己的目標。希望孩子快樂成長,但是環境告訴她們落後是沒有資格快樂的。
所以教育從一個幫助孩子成長,獲得思考能力,找尋人生目標與意義的地方,變成了軍備競賽場。很多人都感覺自己被迫趕進賽道。
才使得很多老母親迫不得已,為了孩子的尊嚴,為了孩子沒有走上社會之前先不要被毀掉,而極盡所能地去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逼孩子優秀。
所以老母親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自家孩子比人家的孩子差。因為落後真的會挨打。
如果我們只是看到,這一群被攀比壓垮的老母親,那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還有一批即將被壓垮的孩子上線,如此,在教育上的攀比,將會如同傳家寶一樣,一代代傳下去。
每一代人都將浸泡在這種攀比、焦慮、恐懼當中。而大多數孩子都將淪為這種惡性攀比的炮灰。
4
羅洛梅說:焦慮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脅時的一種心理活動。這里說的人的存在,不僅指人的生命的存在,還代表著人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存在。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覺得有死亡威脅,和一個人可能被剝奪價值感的時候,焦慮會被激活。而教育的攀比就源自這第二類焦慮。擔心孩子沒有價值,擔心他們不能有尊嚴地生活,擔心孩子讓自己丟臉。
看著別人的孩子,五歲一口流利的英語,七歲能背《莊子》《老子》,十歲少兒組乒乓球比賽省冠軍。
再看自己家的孩子,就像一坨未分化的單細胞。所以挽起袖子追趕吧。你學鋼琴,我學小提琴;你跳舞,我學武術;你穿阿迪,我穿耐克;你去歐洲旅遊,我去美國……總之,有條件要比,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比。
可惜的是,攀比這種行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一個人要經歷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困難,總會如期而來的。
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歲月里,將置於所有鄙視鏈的最高端?也就是無論比什麼,他都是最好的。他學習名列前茅,工作成就斐然,長相俊美,愛情甜蜜,婚姻幸福,子女乖巧,身體健康。這種人大約是有的,但是我一個也不認識。
合肥四十二中王雨硯同學作品
如果他做不到,當他境遇不好的時候,他會想起大家怎麼對待loser,而失去求助的意願。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績好的孩子,發展的遠沒有大家期待的那麼好的原因。因為求學時期處於鄙視鏈高端的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里也很難拉下身段,去面對自己的逆境。怕別人看不起的焦慮,將遠遠勝過對困難本身的焦慮。因為他很清楚,當他處於劣勢的時候,環境是缺乏善意的。
差生所承受的惡意就更不用說了,很多成年人,對兒時讀書慘遭羞辱的記憶,刻骨銘心。那種對自己的懷疑,經年累月,縈繞不去。
所以鄙視來,鄙視去,大家都是受害者。因為比較,大家都變得平庸了。其中大量浪費的是家長的精力和財力,以及孩子們無法再來一次的求學時光。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所有的家長應該聯合起來做的一件事情。因為這樣做,能讓所有的孩子獲益。
5
焦慮是老祖們適應原始生活,留下的自我保護的能力。所以適度的焦慮是有益的。但是當焦慮程度遠遠高於處境所需要的時候,我們就認為這種焦慮是有害的。
初高中的家長最有體會,因為孩子急白頭髮、長期失眠、心肌梗塞、腸胃絞痛的例子,比比皆是。焦慮讓人覺得不做點什麼,就要面臨滅頂之災了。
所以逼著孩子去比,一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覺得自己出力又出錢,就可以理所應當地期待好結果了 。二是給自己找免責條款,將來你要是不好,做父母的也覺得自己盡力了。最後,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像是給自己的委屈,平反了。
但是這種過度的焦慮,扭曲了人對現實的體驗。「隧道視角」可以用來解釋這種扭曲。這世界本來花木繁盛,雲白天青,河流縱橫,但是當你進入隧道的時候,世界就只剩下黑暗。於是你所有的精力都要用來擺脫黑暗的壓迫感。
如同那位陪睡的母親,她的孩子原本還沒有遇見任何問題,但她自己卻被焦慮擊垮了。好像孩子如果不能在好的環境里讀書,她就要生活在黑暗里。
孩子們如果帶著我們扭曲的認知,去看世界。他們也會覺得未來很可怕。
我們本想通過教育把孩子推向更廣闊的世界。但是焦慮鎖定了他們的視線,束縛了他們的手腳,把他們限定在狹小的空間。他們變成了父母獲取安全感的工具。
6
任正非說,勸慰別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就是,你自己先做到。這一點在教育上也是適用的。也就是家長們要身體力行,所有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美德。
在這種大前提下,如果父母出於焦慮、害怕、恐懼讓孩子學習,那麼他無論學會了什麼,這種焦慮、害怕、恐懼都會在他內心縈繞,攝魂噬魄。如果他所有的驅力都來自攀比,無論他擁有了什麼,他都感覺不夠,因為他會有戰勝不完的敵人。
我們想孩子好好學習,是希望他能找到向上攀援的墊腳石,往人生更高處行走。而這些情緒將成為他一生的絆腳石。
假如,人生真的有起跑線,那就是父母的強大的愛,只要父母不摧殘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自己的信心,對探索思考的興趣。這些火種幫他保留好,自然有他發光發熱的時候。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簡介:劉純婷 心理咨詢師,自由撰稿人。基礎教育行業從業十年,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成長。文章授權轉載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歡迎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回復1至5任意數字,查看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