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From 精英說
微信號:elitestalk
之前,我們寫過一部耗時半個世紀、跟拍14位孩子成長的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貧富各異的孩子們在不同的環境與際遇之下,沿著各自的軌跡前行。其中,家庭教育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
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
而在中國,也有一部類似的作品——《零零後》,作為中國首部連續十年跟蹤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它跟拍了一群「00後」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的經歷。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樣也對孩子人格的塑造、思想的成型乃至未來的道路,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
略有不同的是,被跟拍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北京的中產及偏上的家庭,階層隔閡不算太深,卻愈發凸顯教育的意義。它仿佛一本寫給當代中產父母看的家庭教育「百科全書」,從紛繁的故事中,你可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里去」
盛夏的北京昌平,某英語主題夏令營。12歲男孩錫坤的媽媽正努力勸說著倒在床上不願在閉營儀式上露面的兒子,男孩背對著母親,將臉埋進被子,全身散發著抗拒。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幾番拉鋸戰與苦口婆心的勸告之後,錫坤終於出現在閉營儀式上,還表演了一個小魔術。然而表演並不算成功,台下的小朋友反應平平。
但看到兒子起碼完成了儀式,也拿到了那張結業證書,媽媽總算長舒了一口氣。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但這已不是第一次錫坤不願意做一件事、卻不得不被媽媽推動著去完成。錫坤的媽媽屬於那種事無巨細、一切都要包辦的母親,從孩子出生到小學畢業,她沒少操心。
鏡頭之中,她承認想做「完美媽媽」,錫坤一年級,她怕剛從幼兒園離開的孩子無法適應,便辭去工作全職陪讀;孩子參加小升初特長生考試,她一路從報名陪到面試,下雨天孩子踏進考場,還想進去再給他撐撐傘。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然而,從小在媽媽的守護與羽翼下成長的錫坤,享受到了這份母愛帶來的紅利,卻也開始體會到過度保護引發的不良效應。
錫坤的衣食住行,在媽媽的悉心照料下自然是沒什麼問題,他像一個普通中產家庭的小孩那樣健健康康地長大,上的是北京數一數二的好學校,有任何興趣愛好,也在家庭的財力與母親的寵溺下得到了最好的施展。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紀錄片拍到了幼兒園時期的錫坤一個「調皮搗蛋」的場景——因為對燃燒的現象感到好奇,小錫坤乾脆在自家廚房搞起了燒紙實驗,紙張燃燒完畢後,再澆水熄滅。但一番折騰之後,廚房的地面變得慘不忍睹。
整個過程中,錫坤的媽媽都遠遠看著,沒有干涉兒子的自發探索,只是在錫坤折騰完之後,迅速做起了保潔,一邊拖地一邊寬慰地表示,兒子將來要是成為科學家,多好!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這一點,錫坤媽媽做得還是很到位,她甚至在家中為兒子專門成立了「科技研究室」,買來各種器具,供他自由發揮。因此,錫坤對物理化學現象的天然好奇心也被完好地保存到了小升初之際,可以走「科技特長生」通道,去沖刺一下北京中學里最牛的名校。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未遭干涉而茁壯成長的興趣愛好,可能是錫坤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的幸運之處,但不幸的是,媽媽綿密的愛讓人窒息,也在某種程度上隔絕了錫坤個性正常發展的契機。
如今,12歲的錫坤沉默寡言,與和同齡人交流、在公眾場合亮相相比,他更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夏令營的衝突就是一個例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那時,別扭的錫坤是在媽媽的全程陪同與勸慰之下,才勉強出現在閉營儀式現場。之前他都不願意下床,有小夥伴來和他說話,他不理,小夥伴生氣地說「你在無視我」,他依舊沒有反應。有好幾次,錫坤只是旋轉著手里的魔方,甚至都沒有抬頭看別人一眼。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對於兒子日益凸顯的個性問題,錫坤媽媽也是著急。她做過很多努力——給兒子報名小記者訓練營、英語夏令營、請小朋友來家里玩……但都成效甚微。
攝制組想採訪錫坤,到底是哪里不對勁,錫坤用一塊毛巾捂住臉,不願作答。
可緊接的一個鏡頭,似乎說明了一些原因。那是錫坤五歲的時候,在一次集體活動中,全程跟隨的媽媽推著錫坤跟小朋友們打招呼,見錫坤很害羞,媽媽便代替錫坤發言——「請大家多多指教」、「非常感謝大家」。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雖然沒直接對攝制組開口,媽媽卻說出了錫坤曾對自己吐露的一句話:「他說,媽媽我想回你肚子里去。」母親的子宮似乎才是溫床,媽媽提供的溫暖,最讓人安心。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但在另一次採訪中,少年錫坤開玩笑般地提了一句:「媽媽你將來總要離開的」,媽媽愣了愣,掂量著這句話的意思,沒想通,轉而又頗為堅定地表示,自己絕不會離開。
一旁的錫坤回歸了沉默,沒有接話。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孩子的個性,依然是這個自詡始終為孩子付出所有的母親最頭痛的難題,錫坤將來走上社會要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工作與生活?錫坤媽媽不敢細想這些問題,一想到兒子將來可能遇到的困境,她的心就揪成一團。
但錫坤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從夏令營回家的車上,他閉上了眼,回到母親身邊是最不需要費力氣的事,是安全感的代名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包辦式教育VS放養式教育
其實,任誰都能看出,錫坤媽媽對兒子施行的是典型的包辦式教育,善於為孩子打點好一切,這在中國父母中再常見不過,只是錫坤母子的案例可能屬於比較極端的那種。
在紀錄片的其他分集中,類似的故事層出不窮——15歲的梁昊天,每日忍受著父母無窮無盡的「嘮叨」,或是學業上的提醒,或是生活上的叮囑。梁昊天媽媽也坦白,兒子從小到大的每件事,都是夫妻倆「商量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雖然沒有像錫坤那樣「與世隔絕」,但梁昊天卻表示,總感覺父母不信任自己,事無巨細的提醒與叮囑,也讓人無端感到疲憊。
梁昊天最羨慕的,是自己幼兒園時的好朋友劉嘉陽。當梁昊天備戰中考、走體制內路線之時,國際學校的劉嘉陽卻已做好了出國的準備,雖然申請季並不輕鬆,但總體來說,還是比書山題海中的梁昊天要「幸福」許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從幼兒園時期開始,劉嘉陽就是小朋友們當中的「孩子王」,他獨立有主見的性格,讓同班的許多孩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年以後,劉嘉陽也延續了幼年時的個性,一早就為自己選定了「國際化教育」的路徑。他本來心儀美國的高中,但在參加美國夏校以後,深覺美國模式似乎又不適合自己,於是轉向了日本高中的申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在劉嘉陽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美國到日本的抉擇過程中,劉嘉陽媽媽始終顯得異常淡定:「孩子自己去選自己的路,有什麼後果都自己承擔,有什麼好焦慮的呀?」
和為孩子操心、包辦一切的傳統方式相比,劉嘉陽媽媽更願意把主動權交到兒子手上。而放養式教育方法的背後,除了足夠的信任,還有足夠的經濟實力。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16歲的劉嘉陽很清楚,是良好的家庭條件為自己提供了「試錯」的自由。既然已經幸運地生在一個富有且放養的環境中,他就更要把握住機會,去完成真正想做的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堅持「放養式」教育的,還有一一的母親。
從幼兒園開始,小女孩一一就是一個內向封閉的孩子,但與錫坤不同(攝制組的鏡頭下,幼兒園時的錫坤十分活潑好動,長大後才日漸自閉),她的沉默仿佛是天性。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彼時,軟軟糯糯的一一還會奶聲奶氣地說,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所以當十年後,攝制組再次見到少女一一,都被深深震驚。
長大後的她,兼具內向與外向的特質,既可以活潑開朗地交朋友、與人打交道,也可以一個人靜靜地看書、彈琴、思考。一一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從理性上明白了群居模式與社會關係的重要。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但在採訪中我們分明可以看到,是一一的母親不焦慮、不放棄,相信和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從未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一開始,在幼兒園老師無數次擔憂的旁敲側擊下,一一的父母也有些詫異。如果換成男孩錫坤的母親,可能早已將各種培訓班、訓練營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安排上了。
但一一父母沒有這樣做,這對擁有高學歷的夫妻仔細思考了一下,自己其實也都是偏安靜、偏獨處的個性。然而獨處有獨處的好處,有時未必就等同於失敗或遭社會拋棄。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在幼兒園老師反映屢次「逼迫」一一融入集體都失敗之後,一一媽媽採取了放任自流+適時引導的辦法,她不會強迫一一去做什麼,而會給女兒最大的空間,相信在善意的指引之下,女兒會找到那份自我調節的動力。
神奇的是,這個方法奏效了。一一年紀越大,越是明白了朋友與集體的樂趣。夥伴多了起來,一個人待著的時間少了,直到如今成長為既能安靜沉淀又能嬉笑打鬧的少女。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反觀男孩錫坤與女孩一一截然不同的成長走向,這其中的教育差別惹人深思。
二胎家庭的無奈:
大寶是二寶的教育實驗品?
除了探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對孩子們成長路徑的影響,《零零後》還關注了一個頗具時代特徵的話題——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第二個孩子的降生會對第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產生怎樣的改變?在教育上又有何影響?
作為代表出現在片中的,是13歲的女孩雨萌,以及她兩歲半的妹妹小柚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這是一個表面上衣食無憂、幸福美滿的四口之家——夫妻倆在北京有房有車,時不時還能來趟出國遊,大女兒上著北京有名的雙語學校,小女兒才剛剛上幼兒園。
但只有夫妻倆自己知道,裂痕正以肉眼不可見的速度擴大。大女兒雨萌每天回家就把房門一關,根本不和父母說話,與妹妹的感情也是平淡,仿佛是這個家的「局外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夫妻倆試圖從教育方法上探尋雨萌反常言行的原因。事實上,在小女兒出生以前,雨萌的確是這個家的重心,夫妻倆也和所有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給孩子報興趣班、輔導班,特長愛好與學業成績兩手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那些年,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之下,女兒每天被學習弄得苦不堪言,家長心里也有怨氣。但在既定的賽道之上,誰都沒辦法,既然要中考要高考,他們就得對女兒的將來負責。
一個典型的場景是,小學時的雨萌有一次本定好了要去外婆家,結果書包落在了學校,父母提出先拿書包再去外婆家,卻惹來了雨萌的委屈。她太累了,不想再帶作業出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眼淚汪汪的雨萌和父母爆發了衝突,嘟囔著「今天無論如何都不想寫作業」,可把父母氣得不輕,尤其是雨萌父親,這個每次陪女兒寫作業都會被氣到心絞痛的男人,在家里大發雷霆,認定女兒不要好,不上進。
事後,朝著女兒怒吼的父親後悔不迭。他歉疚地表示,如此逼迫女兒,給女兒壓力,自己也很痛苦,但痛苦的同時也毫無選擇,誰又希望孩子在競爭中一敗塗地呢?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學業的繁重,升學的壓力,或許解釋了步入青春期的雨萌為何會與父母漸行漸遠,但心細的人也會發現,小女兒的降生其實在方方面面上都加劇了這種緊張的親子關係。
首先,在要二胎以前,雨萌父母就沒怎麼和她提過,直接就把妹妹生了出來,宣告為家庭的新成員,整個過程中雨萌並沒感到自己被尊重,畢竟都沒想過會有妹妹到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其次,在對待妹妹的教育問題上,雨萌父母卻突然一反常態地變得「佛系」,打算走「放養」路徑。問及原因,無非就是覺得雨萌被壓得太苦太累,對於小女兒就放縱一點,只要活得快樂就好,希望保持其天真本性。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但這樣區別對待的做法,也不由得讓人困惑——難道說在無形間,大女兒竟成為了小女兒的「教育實驗品」?因為看到了大女兒教育方式與現狀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所以在小女兒身上加以修正與改進?
無論是雨萌父母抑或是雨萌,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家四口外出遊玩的過程中,雨萌父親抱著小女兒親了又親,雨萌則沉默地站在一旁玩著手機。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二胎家庭的教育困境,依舊是新形勢、新政策下的家庭教育中無法規避的難題。如何處理好其中微妙複雜的關係,也是最能體現父母教育智慧的關鍵所在。
由於《零零後》的拍攝跨度主要是從幼兒園延續到小升初之際,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的,大多是步入青春期之後的孩子,在不同教養環境中個性與品質發生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零零後》
當然,判定某種教育方法的優劣,僅截取十年的片段顯然是不夠的。孩子們真正長大後的樣子,才是最值得研究的樣例。
雖然如此,這短短十年間暴露的教育問題與風險已足夠引起我們的重視。教育是每個人的起點,而「00後」孩子們的成長故事,或許正是一則關於中國未來的寓言。
References:
【紀錄片】【零零後】一群中國零零後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是關於中國未來的寓言(央視出品全5P)
精英說 《這部耗時56年的紀錄片,跟蹤英國14位孩子的成長,道盡人生的殘酷真相》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精英說,微信號:elitestalk,作者:克里斯,精英說90後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