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小編在論壇里看到一個帖子,讓人心驚膽顫。
江蘇一位爸爸為教育10歲的女兒,把她放在5樓陽台外的晾衣桿上責罵。女孩兩手緊緊地抓著晾衣桿,嚇得撕心裂肺地哭喊。
4秒鐘的短視頻,讓每一位觀看者的心一直被揪著:孩子萬一沒抓牢掉了下去,可咋辦?
孩子的爸爸解釋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採取了這種教育方式。
可是,這位爸爸有沒有想過,孩子人身的安全保住了,可心理上的安全呢?
這種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
展開全文
一個6歲的女孩早起後哭鬧著不上學,她的爸爸媽媽竟然在上學的路上用布條把她綁在樹上作為懲罰。
路人看不下去過來解救,正在氣頭上的爸媽卻堅決阻止:我自己的孩子你們別管。
本來只想嚇唬嚇唬孩子,哪料到路人出手,警察介入,差點釀成一場事故。
不久前,7歲的河南小朋友餘寶寶在武漢香港路地鐵站沖進車廂,而母親被關在車廂門外以至於與母親走失。
在眾多熱心網友的接力幫助下,餘寶寶終於與母親重逢。可重逢後的喜極而泣沒有等來,等到的卻是:母親見到失散的女兒後,劈頭蓋腦對孩子一陣痛斥,女兒委屈地大哭。
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極端方式,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你知道,那些被這樣對待過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什麼感受嗎?
「我記住的是被羞辱的感覺,還有爸爸氣得青筋突出的嚇人表情,因為什麼事完全不記得了。」
大吼大叫是周而復始的悲劇。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陰影可以伴隨孩子一生,也許他永遠都得不到救贖。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你有童年陰影嗎?
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
每當考試差了,她就把試卷藏起來不敢告訴媽媽,練琴偷懶,寫作業時偷看漫畫書或是其他原因時,媽媽不是表情猙獰地抓著她的手使勁往菜板上按,舉起菜刀,大吼要拿刀剁掉她的手指,就是竭嘶底里地砸東西,抓著她的肩膀使勁搖晃。
她每次都被嚇得屁滾尿流,那種一犯錯就恐懼的顫抖,渾身僵硬的絕望感覺,伴隨了她的整個童年。
她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大禍臨頭。長大後的她很乖,總是不自覺地會討好別人,有人傷害自己時,她總是很麻木,不會果斷止損。
都會帶有這種邏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領情?
但你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嗎?
孩子則想:我為你的要求努力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不滿意?
網上曾經有一個調查: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沖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
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對於「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一問題,微博上有很多網友留言說:
我媽是個特別沒有耐心地人,我小時候一點沒做好就白眼給我,所以我從小到大都超級敏感;
前任的爸媽從小就吵架,吵完架就生氣打他罵他,所以他現在有抑鬱症而且很自卑。
其中有一條,格外令人心酸:
一直很羨慕那些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因為他們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而在不好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他們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誰不知道威脅不好、恐嚇不好、打不得、罵不得、吼不得。
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的一個實驗給出了答案:威脅和恐嚇對孩子只會短期有效,長期來看,基本無效。
孩子只有在外界沒有強大壓力時,才會真正發自內心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我們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嗎?還是讓他意識到這樣做不對,從而承擔相應的後果,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對付孩子的各種棘手問題,不妨試試這三個步驟:
討論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曾看過一個暖心視頻,面對鬧脾氣的女兒,這位爸爸的做法贏得無數網友的稱讚。
「生氣的時候可以停下來,也可以大聲發泄或是拿枕頭出氣。」
在爸爸的幫助下,小女孩明白了,任何人都有生氣的權利,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跟自己的情緒相處。
 <mpchecktext id="1562134112841_0.6076362145147904"></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62134112941_0.7574143953112837"></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62134113041_0.08650148684906078"></mpchecktext>
孩子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不同的需求。幫助孩子體會當時的感受,學會面對情緒尤為重要。
盡管作為家長的我們有時候暴跳如雷、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罵,但幾乎所有家長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
在猙獰的表情下,孩子壓根就感受不到對他的關心。
比如前面武漢地鐵中母親和孩子走失,母親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身體力行地教會孩子如何觀察、分析、判斷、思考與制定策略,如何信任與安全地接受與享受當下,如何和自己、他人交流等,比一頓責罵要重要得多。
胡可卻不同意這個觀點,她認為,在保護孩子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少點干涉,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空間,讓他們在矛盾中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
心理專家告誡年輕的家長們,父母不能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焦慮,狂吼孩子,那麼孩子與母親的連接將再一次斷裂,情感與思考缺失,會再次陷入驚恐,極可能導致孩子過度地使用分裂的防禦機制,為未來的成長造成隱患。這也是所有的家長極不願意發生的。
部分素材來源:根據微信公眾號「北京媽媽網」「武漢晚報」「六媽羅羅」相關文章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