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是一部滿紙悲傷的書,也是一部滿紙柔情的書
我見過了好幾個世界的毀滅
文/康慨
本文首發於總第886期《中國新聞周刊》
《約伯記》是一部滿紙柔情的小說,作者是奧地利大作家約瑟夫·羅特——今年剛好是他去世80周年。優美的語言、淒楚的命運,加上一個足以撫慰讀者心靈的童話式結局,一起構成了這個深情的故事。
主人公名叫門德爾·辛格,生活在沙皇統治下的俄國。他老實巴交,是個虔誠而正直的猶太教師。在兩兒一女之外,新添了小兒子梅努西姆,可這孩子得了癲癇,早早成了不會說話也不能走路的殘疾兒。母親帶著他長途跋涉,拼盡全力才見到智者,後者卻只是讓她回家等待上帝的奇跡。
「漫長的年與月、日與夜,一小時又一小時,她在等待著這個預告的奇跡。」羅特寫道,「她淚流成河,心里滿是黑夜,自從梅努西姆降生,每個喜悅里都含著痛苦,所有的節日都是折磨,一切的慶祝都是追悼;沒有了春也沒有了夏,每個季節都是冬天。太陽升起,卻帶不來溫暖。唯有希望不願死去。」
傻小子等不來奇跡,他的兩個哥哥倒是健康地長大,到了服兵役的年齡。粗壯的大兒子欣欣然從軍去了,聰明的二兒子則輾轉逃到了美國,賣保險,開商店,很快當上了百貨公司的老板。「門德爾將不再是教書匠,他會是一個有錢兒子的父親。」但女兒也長大了,她開始外出約會,不是和一個男人,而是和整整一個兵營的哥薩克們睡覺。門德爾因此決定搬家,搬到美國去。但殘疾的梅努西姆走不了,只能留在村里,托付鄰居照看。
故事轉到美國,俄鄉丟在身後,敘事的節奏也加快了。與這種節奏形成對照的是老頭子感受到的水土不服和格格不入。「門德爾·辛格在一切都匆匆忙忙的美國才學會了慢慢地走路。」他眼里的紐約,除了留聲機、長筒絲襪和臭蟲,還有新大陸的價值觀:美國是上帝的國度,紐約是奇跡之城,貧窮是罪惡,財富是功勞,做善事是投資,無政府主義是罪行,罷工是人類的仇敵,煽動者是魔鬼的同謀。
就在門德爾籌備去接殘疾兒子的當兒,歐洲爆發了戰爭,俄美先後卷入。兩個健康的兒子一個給了沙皇,一個給了美國。老大在戰鬥中失蹤,老二在法國陣亡。母親聽到消息,當場死於悲傷。沒有男人就活不下去的女兒也瘋了。門德爾沒了妻子,沒了兒子,兒媳婦帶著孫子嫁給了女兒的未婚夫,女兒則躺在精神病院。他成了貧民窟里無家可歸的孤老,只剩下一個不知死活的傻兒子,丟棄在戰火中的家鄉。
一敗塗地,一貧如洗,一無所有。門德爾動搖了畢生的信念。
像門德爾一樣,羅特知道瘋狂、戰爭和流離的味道。他曾作為奧匈帝國的士兵參加過世界大戰,父親在他出生前就進了瘋人院;1929年,也就是《約伯記》出版前一年,他妻子弗里德里克獲診為精神分裂(11年後因為納粹的人種改良工程而遇害)。
在《聖經》中,撒旦得了上帝的準許,極力攻擊約伯,使他子女盡都死去,使他失去產業和仆婢,又從頭到腳長毒瘡。羅特用現代方式重寫了約伯的故事。門德爾不再禱告了,甚至要買回豬肉,在祭壇前吃掉,還起意燒掉禱告用的三寶。「我想把上帝燒了。」門德爾說。因為上帝像個惡毒的俄國縣太爺,偏偏喜愛摧毀窮苦的,折磨脆弱的,拋棄無助的。
本書並不是宗教故事——羅特是改宗天主教的猶太人,連他的葬禮都有兩個,一個是猶太式的,一個是天主教式的——它的主題是背井離鄉。但這是羅特最純粹的猶太小說,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關鍵轉折點。此書英譯者羅斯·本傑明認為,羅特從此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此反映個人命運的沉浮。兩年後,他的另一部大作《拉德茨基進行曲》問世。
1939年5月23日,44歲的羅特在巴黎一家咖啡館門前倒地不起,四天後死於濟貧的醫院。他生前兼具自相矛盾的多重身份。他是綽號「紅約瑟夫」(德語「羅特」與「紅色」同音)的左派記者,又是極力鼓吹哈布斯堡王室重掌國璽的復辟分子。他曾謊稱自己是波蘭貴族之子,實際上是從未見過親生父親的加里西亞農民子弟。他一度以貧窮的家鄉為恥,失去祖國後卻對故土生出無限的眷戀。
「我見過了好幾個世界的毀滅。」門德爾告訴新寡的兒媳。這何嘗不是羅特本人的心聲。顛沛流離讓他深刻體會到外界強加在猶太人身上的無根性,戰後在中歐湧現的民族國家斷絕了他們對永久家園的夢想。他視為家鄉的遼闊的加里西亞、他視為祖國的多民族的奧匈帝國、他的歐洲乃至已知的世界,已不可挽回地毀滅了。
《約伯記:羅特小說集之五》
作者:[奧地利]約瑟夫·羅特
譯者:林中洋
出版:漓江出版社
定價:45元
新書推薦
《吉爾·德勒茲》
作者:[瑞典]芙麗達·貝克曼
譯者:夏開偉
出版: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定價:30元
本書考察了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的哲學發展如何與歷史、政治等共振,如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60年代的學生運動、巴以衝突等,又如何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與哲學中某些最根本的問題角力。本書還勾勒了他的遺產如何影響當代哲學的眾多分支。
《末世之城》
作者:[美]保羅·奧斯特
譯者:李鵬程
出版:九州出版社·理想國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定價:46元
為了尋找失蹤的哥哥,安娜來到了一座孤城。這里的一切事物甚至記憶都在慢慢分解、消失。隨著事物的消失,用以指認它們的語言也會隨之消失。美國當代文學巨匠保羅·奧斯特的反烏托邦寓言,像《1984》一樣真實殘酷,又像《安妮日記》一樣動人。
《消失的古城》
作者:王笛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定價:69元
本書作者王笛出生於四川成都,是以新文化史、微觀史研究中國城市的代表人。本書精心描繪了清末民初的成都聽戲、泡茶館、逛廟會等習俗以及街頭政治、改良與革命等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日常生活的細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化對成都的影響。
《北歐神話》
作者:[英]卡羅琳·拉靈頓
譯者:管昕玥
出版: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定價:66元
作者為牛津大學學者,本書介紹了暴躁易怒又爭吵不休的北歐諸神以及他們所在的神話世界。《哈比人》中的小矮人名字和部分情節的靈感即來源於此,《權力的遊戲》中的凜冽長冬即是北歐神話中的芬布爾之冬。
值班編輯:孫雪池
▼
推薦閱讀
二線城市,留不住985畢業生
媽,今年過年我不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