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淘歷史」
作者:霍小山
來源:歷史研習社(ID:mingqinghistory)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ID:mingqinghistory)授權轉載。「歷史研習社」,一個靠專業與有趣打動了數十萬粉絲的史學精品號。
1839年,廣東虎門,變天了。
那一年,中英之間的關係緊張到了極點。虎門銷煙的濃煙剛剛散去,英國近代化的艦船就已經趕赴中國海面而來。
11月3日,虎門附近的穿鼻洋,中英之間爆發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英方的參戰兵力為一艘28門炮的六等巡防艦窩拉疑號和一艘三桅18門炮的小型風帆炮艦風信子號,而中方的參戰兵力占據絕對的數量優勢:16艘帆船和13艘火船,一共是29艘戰船。中國的戰船數量幾乎是英國的戰船數量的15倍。
但是,中國戰船上的加農炮都是固定的,以至於瞄的都太高,根本就打不中英艦的艦身。然而,英艦上的炮彈卻是一打一個準,在擊沉四艘中國戰船後,其他的中國戰船紛紛逃竄。
▲窩拉疑號軍官Peter William Hamilton所繪穿鼻海戰
穿鼻之戰結束後,林則徐上奏道光帝:「關天培督令弁兵對準連轟數炮,將其鼻頭打斷,船頭之人紛紛滾跌入海,又奏升水師提標在營遊擊麥廷章督率弁兵,連轟兩炮,擊破該船後樓,夷人亦隨炮落海,左右艙口,間有打穿。」
那麼究竟有多「夷人」落海呢?「收軍之後,經附近漁艇撈獲夷帽二十一頂,內兩頂據通事認系夷官所戴,並獲夷履等件。其隨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數計。」
久居深宮的道光帝看了林則徐的奏折,龍顏大悅,朱批:可嘉之至。
然而,道光帝並不知道,穿鼻之戰的真相是,中方共有15人死亡,30多人受傷,1艘帆船和3艘火船沉沒,而英方只有一個士兵受傷。
由此可見,林則徐的戰報里,比現今很多國產劇的註水還要多。
沒錯,林則徐在忽悠道光皇帝。
在此之後,中英雙方還各種小摩擦不斷,雖然中方屢戰屢敗,但是在林則徐的奏報中卻變成了「七戰七捷」。道光帝在虛假捷報的鼓舞下,於1839年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斷絕了中外之間全部貿易往來,它再度激化了中英衝突。在1840年初的英國議會上,國會以271票對262票,通過對清國正式宣戰。
林則徐這樣濃眉大眼的人物尚且謊報軍情,誇大戰績,「扭虧為盈”,就更不要說清政府其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員了,他們在戰報「註水」方面的能力和膽量,都足以讓很多國產劇的編劇們自愧不如。
鴉片戰爭,幾乎所有的戰績都是虛報的。
本來,在戰爭中,無論古今中外,虛報戰績都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在一場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績都是虛報的,那就十分可怕了。
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向道光帝奏報美顏濾鏡後的戰績,把現實中一個個慘敗的結局變為一個個在奏章上大勝的捷報。
這些官員們都不約而同,集體忽悠了道光帝,以至於道光帝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一步錯就步步錯,忽忽悠悠就瘸了。
▲林則徐
01
參讚大臣楊芳在忽悠
19世紀,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字。
同時代的鴉片戰爭時期的清政府官員,卻能在奏折里把這三種謊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全軍覆沒的結果可以是反敗為勝的,敵人傷亡的數字可以是無中生有的,它們都呈現在奏折上,讓道光帝對戰爭產生了莫名的自信。
1841年3月13日,英國艦隊齊聚廣州城外,他們把中國停在港口的船只打的粉碎,也摧毀了護城的大炮——雖然這些落後的大炮也根本沒什麼戰鬥力。
3月16日,英國全權代表義律發出一份要求停戰談判的照會,派一艘打著白旗的小船由大黃滘炮台北上送往廣州。途經鳳凰崗炮台時,被清軍發炮轟擊,只得退回。
然而,此時接替林則徐、琦善負責廣州戰事的參讚大臣楊芳卻上奏,將在鳳凰崗打退英國白旗小船,添油加醋,無中生有,說成是擊退英軍大兵船2艘,火輪船1艘,三板船十幾只。
楊芳是清軍中百戰百勝的老將,威名遠揚。但是名將不代表就一定是個實話實說的老實人,道光帝對楊芳的奏報沒有任何懷疑。
不出所料,他再一次龍顏大悅,原來打英國人是這麼的so easy。
於是,道光帝下旨給靖逆將軍奕山,要他腿腳再快點,趕赴廣州與楊芳合力對英軍「痛加剿洗」。
道光帝不知道的是,敵軍還有五秒到達戰場。
3月19日上午,英軍士兵在英格蘭商館附近登陸,中國守軍畢竟見識過或聽說過英國船堅炮利的厲害,不像道光帝那樣閉目塞聽,任人忽悠,所以全都士氣低落,不戰而潰。
英軍兵不血刃的就占領了商館,至此,廣州內河防線已經全部失守,廣州城的東西兩面也均暴露在英艦炮火之下,完全成為一座危城。
▲1841年5月24日英軍開始登陸圍困廣州城
廣州雖然變成了英軍砧板上的魚肉,但是3月22日,楊芳再一次上奏,大言炎炎,聲稱英軍因清軍防守嚴密而退出。
然而,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由於屢戰屢敗,楊芳不得不在跟林則徐等人開過碰頭會後,決定與英方妥協——如果廣州真的失陷,大家就真的要去向閻王爺那里報導了。
楊芳先斬後奏,3月31日,他批准廣州與英屬印度商人恢復通商,然後,4月3日,上報導光,請求批准恢復與英國的商貿往來。
道光帝此時正被之前那些連篇累牘的捷報鼓舞的興奮不已,看到楊芳的上奏,氣的血壓急速上升,下旨將楊芳「交部嚴加議處」,將其革職留任,以觀後效。
由此可見,謊報軍情是一把雙刃劍,在你忽悠皇帝的同時,也在給自己挖下了一個難以填平的大坑。
02
靖逆將軍奕山在忽悠
楊芳下線後,靖逆將軍奕山到達廣州,主持廣州軍事。
奕山剛一到廣州,熱乎飯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道光帝就發來催戰指令,命令奕山出兵進剿,「務使該夷片帆不返」。
奕山只能硬著頭皮上,5 月 21 日他率領清軍向英軍發起進攻。雙方打了五天,清軍一敗塗地。無可奈何之下,奕山在廣州城掛起白旗求和,並向英軍交納 600 萬元的廣州城贖城費。
這邊剛剛安撫了夷人,那邊就要緊接著忽悠皇帝。奕山奏報導光帝,大肆渲染清軍夜襲英國艦船,大獲全勝,「逆夷號呼之聲遠聞數里」。
此一戰,在商館一帶水域,英國大兵船二只、大舢板板船四只、小艇舢板數十餘只;在獵德一帶水域,燒毀英國小舢板船數只。英國士兵更是損失慘重,「逆夷被擊及溺水死者不計其數」。
然而,你懂得,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道光帝看到奏折,還是龍顏大悅,然後朱批「甚屬可嘉」。除了準備提拔奕山,他還賜給了奕山很多的奇珍異寶。對於一個龍袍上打了很多補丁的皇帝來說,道光賜給下屬這麼多禮物,可見他是真的心里面高興。
▲1841年5月25日占領四方高地的英軍向廣州城內轟炸
奕山在奏折中沒有提到六百萬贖城費以及清軍被迫全部撤出廣州城一個字,相反,他玩弄文字遊戲,將英軍圍打廣州,說成是英夷乞求通商,索還商欠。
咱道光帝也不是那麼不講情理的人,他看完奏折,憐憫英夷,下旨準許廣州繼續通商,並特別撥款280萬元,以清「商欠」。
在整個鴉片戰爭中,大大小小的官員們謊報軍情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道光帝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那些大臣不是一個兩個的在忽悠他,而是在組團忽悠他。
比如奕山到廣州後,發現了楊芳之前的奏報都是謊言,但是他沒有選擇拆穿。就這樣,道光帝在各種虛假的捷報中,稀里糊塗的一再下達錯誤的指令。
閻崇年教授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里分析,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偶然的。他說,戰略上,清朝國力不小,以逸待勞,民心在我雲雲。
實際上,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孫子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在戰爭中不知彼,同時還欺騙自己,則戰爭最終的結局,不言自明。
03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著名英國史學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在《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中評價當時的中國人:
「不但善於篡改歷史,而且擅長捏造眼前的事情,他們向皇上報告說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打死許多英國人,而且擊沉多艘英國船只。在這場衝突中,皇帝的許多錯誤決策並不是戰略上的錯誤,而是基於錯誤的情報採取了行動」。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的將道光帝看作是被群臣欺騙的受害人,從而為道光帝開脫相應的責任。因為我們要知道這麼一個道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清軍中為什麼會有這種造假的風氣?很簡單,因為皇帝喜歡聽捷報,喜歡聽溢美之詞,聽高興了就會讓你升官發財。如果你說的都是皇帝不喜歡聽的話,即使你說的是真相,皇帝也會讓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林則徐的遭遇,他雖然一開始謊報軍情,虛傳捷報,但是他在後來也意識到了必須要告知道光帝中英雙方軍事實力差距巨大的真相了。
1840年9月24日林則徐在《密陳辦理禁煙不能歇手片》的奏折中指出,自己建的船炮是必須之物,只要增強國防力量,才能對抗船堅炮利的入侵者,建議用關稅的十分之一來製造炮船。
是的,林則徐已經告知道光帝英國「船堅炮利」的事實了。
然而,道光帝的答復是:
「汝雲英夷試其恫嚇,是汝亦欲效英夷恫嚇於朕也!無理!可惡!…………一片胡言!」
結果,林則徐被革去兩廣總督一職,由直隸總督琦善接任兩廣總督。
直隸總督琦善跟林則徐一樣,都是禁煙方面的得力幹將——他曾在天津起獲煙土15萬餘兩。他也曾據實奏告道光帝,「見到英吉利夷船式樣,長圓共分三種,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風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處,亦計兩丈有餘。艙中分設三層,逐層有炮百餘位,舟中所載皆系鳥槍,船之首尾,均各設有紅衣大炮一尊,與鳥槍均自來火。其後梢兩旁,內外俱有風輪,設火池,上有風鬥,火乘風氣,煙氣上熏,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
琦善到廣州後,親身考察林則徐的戰備情況,再詢問林則徐的破敵之策。林則徐有很多戰法,但是基本上都是用鎖鏈封鎖江面、火燒連環計之類的古老戰法。
琦善心生疑惑,他分析,「今則該夷泊船,各自相離數里,不肯銜尾寄碇……是意在卻避延燒也」,「泥恒言以圖之,執成法以禦之,或反中其詭計,未必足以決勝」。
琦善的懷疑沒有錯,1841年1月7日,英軍攻擊虎門的沙角、大角炮台,清軍完敗。清軍陣亡軍官8人,士兵279人,受傷軍官35人,士兵428名,另軍官1人,士兵4名戰後不治而亡,總計損失744人,而英軍只有38人受傷,其中大部分是搜查過程中誤中一個彈藥庫引起爆炸造成的。
▲虎門之戰
虎門之戰,讓琦善徹底明白在這場中世紀軍隊與現代化軍隊的對抗中,前者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性。
為了盡量避免更大的損失,中國應該努力於外交,做暫時的妥協退讓。「邊釁一開,兵結莫釋。我皇上日理萬機,更不值加以此等小醜跳梁時殷宸廑。而頻年防守,亦不免費餉勞師」。
在英軍武力威懾下,琦善被迫與義律在川鼻洋商議草約,並表示願向道光皇帝「代為懇請在尖沙嘴或香港地方擇一隅供英人寄居」。但是這個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道光帝的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然而,道光帝得知此事後大怒,當即將琦善鎖拿進京,查抄全部家產。同時,道光帝決定重新集結軍隊,再度開戰。再度開戰的結果,就是一敗再敗,敗的慘不忍睹。
與後來簽訂的《南京條約》相比,不得不說,琦善有「自知之明」,他所約訂的《穿鼻草約》已是晚清損失最小的條約,蔣廷黻說,「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
04
林則徐的選擇
林則徐和琦善是當時清政府中少有的認識到中西方軍事差距的封疆大吏,要知道那時候甚至有些官員認為英國人肯定會慘敗——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弓箭。
林則徐和琦善不但有超過其他官員的見識,而且還都曾選擇了向道光帝奏報中英雙方巨大軍事落差的真相,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但是道光帝的選擇性失明,讓他們雙雙被革職查辦,一個發配新疆,一個全家被抄。
茅海建教授曾評價這段歷史,「在此,道光帝將琦善對軍情的如實陳詞,統統當作‘妄稱’的虛情,‘要挾’道光帝的’危言’,並予以道德的譴責。
這實際上也下了一道鉗口令,封住了楊芳和奕山的嘴巴:不僅不許敗,而且不許言敗。這就把楊芳和奕山推上絕路,他們面前只有一條路——捏慌。」
相反,那些一直謊報軍情的官員,卻基本上仕途平穩。例如1841年,台灣地方政府在奏折中就把兩艘觸礁擱淺的英國軍艦「內布達號」和「安號」稱做是被清軍擊沉的,不出所料,這份奏折讓當地官員們得到了道光帝的獎賞。
即使後來閩浙總督怡良赴台調查,發現「兩次夷船之破,一因遭風擊碎、一因遭風擱沉,並無與之接仗計誘如該道所奏者」,建議道光帝將二人「或飭部從重治罪,或解部審辦」。道光帝據奏,斷定台灣鎮道欺飾冒功,辜負皇恩,自取罪戾,乃命將二人革職解交刑部審辦,並追回雞籠、大安兩次保奏文武員弁之封賞。
可是後來呢,鹹豐帝即位後,姚瑩再次被起用,任湖北武昌鹽法道,升廣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1853年卒於任內。達洪阿則於1854年被重新起用,調往河北阜城與太平軍對抗,後來在戰役中陣亡。
有鑒於此,清政府的官員們,都學會了報喜不報憂的「政治智慧」,畢竟事實真相沒有烏紗帽重要。要知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即使一時謊言被揭穿,以後也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就像姚瑩那樣。
蕭致治教授曾在《鴉片戰爭史》中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敗,諸如政治上的極端專制,統治者的自大與欺蒙,前線文官武將的「愛錢」與「惜死」等,都是導致中國在戰爭中失敗的極為重要的原因。
我對「統治者的自大與欺蒙」的理解就是,統治者因為被官員欺蒙,所以自大,官員因為統治者的自大,所以只能欺蒙。統治者與官員們形成了一個上下蒙蔽的怪圈。
就這樣,道光帝與清政府的官員們,一個個閉目塞聽,一個個坐井觀天,聽不得事實的真相,接受不了自己不如人的現實。這導致有責任心的官員最後也不敢再吐露真言,林則徐在流放途中,給友人寫信,認真反思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既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軍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覿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故所謀往往相左。徐嘗謂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嶽、韓(指南宋名將岳飛、韓世忠)束手,奈何,奈何!」。
曾經意氣風發的林則徐,還特意叮囑兩位友人不要把信件內容傳播出去:「兩先生非親軍旅者,徐之覙縷此事,亦正為局外人,乃不妨言之,幸勿以示他人,禱切,禱切。」
琦善後來被寬赦,擔任駐藏大臣。但是他始終沒有建言清政府需要向西方學習,也沒有變革中國現狀的任何打算,就這樣他終於可以平平穩穩的混到了生命的終點。
無責任心和無知的官員靠謊言來贏得政績,有責任心和有知的官員靠閉嘴來保全性命。劣幣驅逐良幣,大清王朝的滅亡已經指日可待。
▲道光皇帝及時行樂圖
道光帝等清廷官員不承認自己已經落後於西方的現實,依然沉溺於天朝上國的幻想世界中,這樣的自我欺騙,如何能夠知恥而後勇?
據說,道光帝在聽到鴉片戰爭慘敗的結局後,率領皇室成員,跪拜於紫禁城左側的太廟向祖宗叩首請罪、嚎啕大哭,悲憤不能自己。
可是,嚎啕大哭之後,道光帝有沒有反思過為何官員們都說對英戰事很順利,可是最後卻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樣的結局?大清帝國在體制上是否需要整改?大清帝國是否要開始虛心向西方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
沒有,清政府一切照舊,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直到迎來第二次鴉片戰爭。
什麼是王朝走向衰敗的表征?滿街都是大忽悠。
參考資料:
1、蔣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東方出版社,2014年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爾東、 周海燕《香港歷史之謎》,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4、王瑞成《審判琦善——一種歷史語境和事實的重建及其意義》,《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5期
5、 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 《清代台灣關係諭旨檔案匯編》,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6、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書店, 1995年
7、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三聯書店,2005年
8、張惘《歷史的迷惘-尋覓治世之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年
小淘陪聊
「無責任心和無知的官員靠謊言來贏得政績,有責任心和有知的官員靠閉嘴來保全性命。」
如果是你,你願意做哪種官員?
歡迎在留言區討論O(∩_∩)O~
給小淘點個讚吧
有趣,有料,有深度
ID:taohistory